收藏 分销(赏)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1127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刘 婕(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平原 2 5 3 1 0 0)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影响小麦产量的同时还会产生毒素,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山东省德州市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是应用化学防治方法,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5种不同药剂处理,并设置了清水对照,在小麦扬花期进行2次防治,在小麦赤霉病发病稳定后进行防效调查,定期调查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小麦成熟后进行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调查。结果显示,丙硫菌唑病指防效为9 8.1 3%,产量为8 0 4 8.5 5 k g/h m

2、2;氟唑菌酰羟胺病指防效为9 7.7 4%,产量为7 8 0 8.7 0 k g/h m2,上述2种药剂病指防效和产量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建议优先选择使用丙硫菌唑,防效高,还能起到增产的作用,注意与氟唑菌酰羟胺进行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挽回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关键词:小麦;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防效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烂麦头、红头瘴等,是由多种镰刀真菌侵染而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小麦上,可发生在小麦生长发育到孕穗子粒建成的各个时期,导致小麦苗期腐烂、茎秆腐烂和穗部腐烂等其他小麦器官的腐烂1。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一方面会导致小麦千粒重、穗重降低,小麦穗粒数减少,小麦出苗发芽率降低,发芽后的小麦发芽

3、势大幅降低,营养生长和灌浆授粉生产过程受阻,导致收获后的小麦出粉率明显降低,面粉质量下降,商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造成的,感染赤霉病的小麦麦粒中会含有脱氧型雪腐镰刀菌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刺激性毒素,人畜误食后会出现急性中毒等情况,人畜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山东省德州市在我国小麦种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5 4万h m2左右,小麦的单产最高可以达到9 7 5 0 k g/h m2,总产可达全国的3%。小麦赤霉病是德州市小麦上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几年发生面积在1 0万h m2左右,德州市小麦赤霉病病菌基数大,主要种植品种济麦2 2、良星7 7、良星9 9等

4、都为感病品种,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可达8 0%以上,加之德州市的气候原因导致小麦扬花期容易发生连续有雾天气,空气湿度大,造成赤霉病发病严重3。目前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方式,因此,笔者通过几种不同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试验,来筛选防治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化学药剂,从而利用到小麦生产中,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挽回麦农的经济损失,提高小麦的品质。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马庄村,北纬3 6.9 1 6、东经1 1 5.5 8 3,平均海拔为2 1.2 m,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 2.7,平均光照时数约2 5 5 0 h,年降水

5、量在5 3 5 mm左右,无霜期约2 1 0 d,土壤为沙质土,p H值为7.3,有机质含量约2.6 9%。1.2 试验材料试验药剂:3 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由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 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由山东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 5%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由江苏省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4 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 0 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试验种植小麦品种为济麦2 2,施用商品有机肥7 5 0 0 k g/h m2,1 0月6日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 5 0 k g/h m2,播种深度

6、为4 c m。1.3 试验设计收稿日期:2 0 2 3-0 1-0 4作者简介:刘婕(1 9 8 9-),女,山东平原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21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试验采取随机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为2 0 0 m2。试验设6个处理,处理1为3 0%丙硫菌唑6 7 5 m L/h m2;处理2为8 0%多菌灵6 7 5 g/h m2;处理3为4 5%戊唑咪鲜胺5 2 5 g/h m2;处理4为4 8%氰烯戊唑醇9 0 0 m L/h m2;处理5为2 0 0 g/L氟唑菌酰羟胺9 7 5 m L/h m2;处理6为清水对照。试

7、验第1次施药时间为2 0 2 2年5月6日,第2次施药时间为2 0 2 2年5月1 3日,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采用二次稀释法进行配药。各处理栽培管理措施均相同。1.4 气象条件第1次施药天气晴,风力1级,气温1 22 3;第2次施药天气晴转多云,风力2级,气温1 62 5。第1次施药前2 d有降雨,期间有4 d连续雾露天气。1.5 调查内容及方法1.5.1 防效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病稳定后,于2 0 2 2年5月2 0日进行调查,每个小区中采用5点取样法进行取样,每个点取样1 0 0穗,统计病穗数量,调查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分级根据病害严重度分级标准),计算防治效果4。1.5.2 安全性调查

8、施药后定期观察试验药剂对小麦是否会产生药害,同时调查对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1.6 数据处理试验采用S P S S 1 9.0进行数据分析,用L S D法进行显著性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均调查5 0 0穗,通过调查病情指数,计算病指防效,防效最高的是处理1,病指防效为9 8.1 3%;其次是处理5,病指防效为9 7.7 4%,与处理1差异不显著(P0.0 5);再次是处理4,病指防效为9 2.9 4%,与处理1、5差异显著(P0.0 5),与处理1、4、5差异显著(P0.0 5)5。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处理药剂及

9、用量调查穗数病穗数病穗率%病情指数病指防效%13 0%丙硫菌唑6 7 5 m L/h m25 0 051.00.1 49 8.1 3 a28 0%多菌灵6 7 5 g/h m25 0 04 48.81.2 38 3.6 2 c34 5%戊唑咪鲜胺5 2 5 g/h m25 0 03 97.81.0 98 5.4 9 c44 8%氰烯戊唑醇9 0 0 m L/h m25 0 01 93.80.5 39 2.9 4 b52 0 0 g/L氟唑菌酰羟胺9 7 5 m L/h m25 0 061.20.1 79 7.7 4 a6清水对照5 0 08 71 7.47.5 1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

10、示防治效果的显著性差异(P0.0 5);处理4结实率为8 6.8 7%,比对照增加5.9 7个百分点,与处理1、5无显著差异(P0.0 5);处理2结实率为8 4.7 6%,比对照增加3.8 6个百分点,与以上处理无显著差异(P0.0 5);处理3结实率为8 3.8 7%,比对照增加2.9 7个百分点,与以上处理无显著差异(P0.0 5);处理15与对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 5)。由表2可知,处理1的千粒重为4 4.6 g,比对照增加1 0.4 0%;处理5的千粒重为4 2.9 g,比对照增加6.1 9%,与处理1具有显著差异(P0.0 5);处理4的千粒重为4 2.7 g,比对照增加5.

11、6 9%,与处理1具有显著差异(P0.0 5);处理3的千粒重为4 2.2 g,比对照增加4.4 6%,与处理31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1、4、5具有显著差异(P0.0 5),与处理1、4、5具有显著差异(P0.0 5);处理15与对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 5)。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处理药剂及用量结实率%千粒重 g产量 k g/h m2增产%13 0%丙硫菌唑6 7 5 m L/h m28 7.8 2 a4 4.6 a8 0 4 8.5 5 a9.7 628 0%多菌灵6 7 5 g/h m28 4.7 6 a b4 1.

12、9 c7 5 1 1.2 5 c2.4 334 5%戊唑咪鲜胺5 2 5 g/h m28 3.8 7 a b4 2.2 c7 5 8 3.5 5 c3.4 244 8%氰烯戊唑醇9 0 0 m L/h m28 6.8 7 a4 2.7 b7 7 8 4.2 5 b6.1 552 0 0 g/L氟唑菌酰羟胺9 7 5 m L/h m28 7.6 2 a4 2.9 b7 8 0 8.7 0 b6.4 96清水对照8 0.9 0 b4 0.4 d7 3 3 3.0 5 d2.4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表2可以看出,处理1产量最高,为8 0 4 8.5 5 k g/h m2,比对照增产9.7

13、 6%;其次是处理5,产量为7 8 0 8.7 0 k g/h m2,比对照增产6.4 9%,与处理1差异显著(P0.0 5);处理4产量为7 7 8 4.2 5 k g/h m2,比对照增产6.1 5%,与处理1差异显著(P0.0 5);处理3产量为7 5 8 3.5 5 k g/h m2,比对照增产3.4 2%,与处理1、4、5差异显著(P0.0 5);处理2产量为7 5 1 1.2 5 k g/h m2,比对照增产2.4 3%,与处理1、4、5差异显著(P0.0 5);处理15与对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 5)。3 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得到,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的为3 0%

14、丙硫菌唑和2 0 0 g/L氟唑菌酰羟胺,防效可以达到9 7%以上,8 0%多菌灵和4 5%戊唑咪鲜胺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可能与长期连续使用有关,小麦赤霉病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试验结果显示5种药剂对小麦的生长都是安全的。小麦发生赤霉病会影响小麦的灌浆结实,生殖生长受抑制,导致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本试验使用的5种药剂均能通过防治小麦赤霉病,从而提高小麦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尤其是丙硫菌唑,还具有增产的作用7,8。综上所述,建议使用丙硫菌唑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且具有增产的作用,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也比较理想,可以进行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4 参考文献1 查明方.2 0

15、2 1年滁州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 0 2 2(1 7):1 0 7-1 0 9.2 杜雪花,肖孟,张翔宇.川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绿色防控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 0 2 2(5):4 1-4 4.3 王荣江,陈颖,毕建杰.德州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调查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 0 2 0(9):2 4-2 7.4 袁小平,王万军,曹世勤,等.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 0 2 2,4 2(2):5 5-5 7.5 王大洪,刘毅,李武铭,等.4种药剂组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 0 2 2(4):3 4-3 6.

16、6 李鸿芳.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J.农家参谋,2 0 2 2(1 6):6 9-7 1.7 孙长流,李艳朋.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 0 2 2(7):8 2-8 4.8 王国兵,李永和,洪国保,等.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 0 2 2(2 1):9 8-1 0 1.(0 2 0)本刊声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 NK 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所以,向本刊投稿并录用的稿件,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上述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文章一经发表,即赠送样刊。41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