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3.温度的变化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清楚变量的含义,并学会用列表和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表格和关系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能准确地绘制折线统计图,会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利用图象深刻体会变量之间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通过图象直观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变量之间的多种表达形式,能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也为后期学习函数奠定了基础。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情境引入,讲授新知,课堂巩固,课外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象
2.介绍骆驼的常识并让学生观察骆驼的体温变化图
3.根据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上述问题中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
(2)全国各地的气温和骆驼的体温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3)通过刚才的录象你还记得哪个地区的气温最高?哪个地区的气温最低?哪几个地区的气温依次增加?骆驼有没有体温相同的时刻?
(4)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选用什么方法好呢?
活动目的:引例1的目的让学生去体会气温这个变量和区域这个变量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中也起到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例2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易于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活动注意事项: 此环节作为导入新课不易浪费过多时间,教师以引导为主,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感受到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让简单,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
活动内容: 1.观察幻灯片上的折线图并回答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2.归纳 前图表示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是温度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象。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
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3.议一议:再探究沙漠之舟——骆驼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1)一天中,骆驼的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他时刻呢?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1.通过温度的折线变化图,能够让学生从图象中找到变量并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图象回答相关的问题。
2.在导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骆驼的常识,利用这个折线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并清楚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内容。
活动的注意事项:
1.本环节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讨论,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们在探究中完成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去感受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在教学中,不应该把这部分内容简单的处理成根据图象回答问题,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中的变量,从变量变化的角度去回答问题。
3.对问题A点表示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问题会出现多个答案,要让学生注意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培养学生观察图象要细致,全面。
第三环节: 课堂巩固
活动内容:课后练习
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潮汐现象,早晨海水上涨叫做潮,黄昏海水上涨叫做汐,合称潮汐。潮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是某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
(1)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深?深度约是多少?
(2)大约什么时刻港口的水最浅?深度约是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增加?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水深在减少?
(5)A,B两点分别表示什么?还有几时水的深度与A点所表示的深度相同?
(6)说一说这个港口从0时到12时的水深是怎样变化的。
活动目的: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以巩固,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活动注意事项:1.对于这个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无需互相探究。
2.对于多个答案的问题,要让学生特别注意。
3.通过本题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准确度。
第四环节: 课外延伸
活动内容:1.展示学生课前准备的自己一天中24小时内体温变化的折线图。
2.根据课前所放的天气预报的内容绘制折线统计图,,展开你问我答的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1.通过欣赏学生所绘制的体温变化折线图,让学生了解人体在一天24小时中的体温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男性和女性的体温变化区别:女性的体温略高于男性。这个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重于传授知识,数学乐趣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渐渐培养出来。
2.活动2绘制全国气温折线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气温随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的学会知识不仅是能回答问题,还应该能够应用知识去创造问题。从各方面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同时学生在互动中,可以培养彼此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创造性的才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的注意事项:
1.本环节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学生的任何操作结果都是值得教师表扬的。
2.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
3.本环节注意把握时间,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1.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2.本节课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活动目的:归纳总结的部分留给学生完成,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教师则可以对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
活动的注意事项:此环节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打破常规的总结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前行。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习题6.3
2.绘制全国各省市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一张,并且至少提出五个问题并进行解答,谈谈看过折线统计图后的感想。
四、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教师教的高兴,学生学的开心,并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通过三个图象的练习,能够容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且三个练习的内容要找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展现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多样性。
2.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思考,而不是流于形式。要让活动充分的达到目的。教师在课堂中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要给每一名学生安排任务,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
3.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每一秒都是日新月异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但却蕴涵着无限的生机,越看越有味道,越想越有深度,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每一课都变得其乐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