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金声木铎学校等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577497 上传时间:2025-02-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金声木铎学校等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金声木铎学校等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青龙金声木铎学校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1~4题20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七子”分别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的刘桢和曹操是同时代的人物。 B.“新闻”也称“消息”,在内容安排上与一般问题写作无异,但是任何一篇新闻都具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C.“妻子”在古诗文中指:妻子儿女。“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的“妻子”意思与之不同。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__________?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一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器皿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他们的重复利用次数,(  )可以提高利用效率,(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2)在文段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6分)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 (2)《长沙过贾谊宅》中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典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任用,进而为国效命的愿望. 4.5月15日,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济宁曲阜落下帷幕。根据下面的情境,完成相关任务。(共6分) (1)活动中,专家在讲解候选汉字时说了一段话,工作人员在记录排版时不慎打乱了顺序,请你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字时,常常很难一下子就说清它的起源和演变发展情况。 ②因此,一个字往往有多种解释,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 ③汉字出现之后,由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很多字往往在承接本义的基础上,积累了后世很多附加的含义。 ④只有当我们对其深入了解、理解,才能通过这个字来重现和展开时光长河中那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 (2)一位参与活动的同学发布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帮他改正。(3分) “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素有“孔孟之乡”美誉的济宁举行,我现场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拙见,感觉受益匪浅。令人惊喜的是,我竟然得到了主办方敬赠的小礼物。随时欢迎外地朋友惠顾我的家乡。 ①_______改为_______     ②_______改为______     ③_______改为_____ 第二部分(5~21题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5~6题。(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写出了日暮时分,羊儿、牛儿回到村子里已经很久了,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觉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 B.颔联写出了夜晚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诗人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深藏着极浓的悲郁。 C.诗的首联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D.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6.“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1题。(13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①,剑既在心,维②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③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④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脰(dòu):颈。②维:语气词,不译。③回:转变,改变。④革:改变。 7.解释文中加点字词。(2分) (1)丈夫之冠也         (2)回吾以利而倍其君 8.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崔杼谓晏子曰            此之谓大丈夫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往送之门 C.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以顺为正者 D.回吾以利而倍其君         一怒而诸侯惧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11.【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6题。(15分) 钱还有一个名字叫“青蚨” 许晖 ①今天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早已不使用“青蚨”这个称谓,但文学作品中还常常出现这个有趣的词,而且这个词在古代诗文中属于常用词,如果不了解何为“青蚨”,那么就会读不懂古人的相关诗文。 ②比如唐代诗僧寒山在题为《诗》的一首诗中吟咏道:“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黄绢指佛教经卷。清代词人陈维崧有《偷声木兰花·咏钱》一词,其中吟咏道:“青蚨铸就开元字,相看似有团圞(luán)意。”团圞即团圆。上述诗词中,“青蚨”毫无疑问是指钱,但这种钱为什么会有团圆的意味呢? ③“青蚨”作为钱的别名,来自一则神奇的传说。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首脑的淮南学派,除了著有《淮南子》之外,还著有《淮南万毕术》一书,谈论的是物理、化学方面的变化之道。之所以叫“万毕术”,按照明代著名学者方以智的说法,是“言万法毕于此也”。这本书早已失传,但还有些文字零零星星地保存在别的书中,其中《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就保存了一则,即“青蚨”的传说:“青蚨还钱。青蚨,一名鱼,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置瓮中,埋东行阴垣下,三日后开之,即相从,以母血涂八十一钱,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钱,以其钱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钱皆自还。” ④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青蚨”又名鱼父、鱼伯、蒲虻、蚨蝉。许慎《说文解字》:“青蚨,水虫,可还钱。”这种水虫很神奇,分为子母,将子母分别置于瓮中,埋在东边阴暗的墙壁下,三天后取出,即可用其血涂钱,因为子母相吸的缘故,花出去的钱就可以自动回还,子母团圆。 ⑤“青蚨”怎么回还呢?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记之最详:“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 ⑥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特意点明此虫“生南海”,被人千里迢迢带到了中原,成为汉人书中的神奇水虫,也就此进入古人的诗词文章,定格为著名典故。 (选自《意林12+》2016、4) 12.阅读全文,思考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②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4.阅读第③段,指出该段所写的主要内容。(3分) 15.第⑥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特意”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特意点明此虫“生南海”。 16.简要概括以上选文介绍了“青蚨”哪些方面的主要信息?(3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19题。(9分) 有家的地方就有树,这是流传在北方乡村的俗语。 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是多么荒凉。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 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那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树是村庄的标志,当你去一个陌生的村庄,不明白村庄的位置,人们就会告诉你:向前走,过条小河,转过一个山嘴,看见一片树林就到了。如果你去某户人家,村人也会说:村西边,两层楼房,门前有棵歪脖子柿树的那家。看看,树在乡村人心中的位置。 最能体现树与村庄亲密关系的是夏天。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和谐。 有绿树的地方就有村庄,这也是流传在北方乡村的俗语。 选文(有删改) 17.通读全文,说说“树”对于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请分条列举。(3分) 18.朗读选文画线句时应该重读哪两处词或短语?为什么?(3分) 19.联系上下文,简析开头与结尾两个段落的作用。(3分) 五、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9~21题。(每空2分,共8分) 20.名著阅读 《西游记》目录(摘选)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二回 唐王秉诚修大会 观音显圣化金蝉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降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__→流沙河收沙悟净 21.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在河边钓鱼时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____________(人名),这位美丽善良的女子曾把《___________》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看,这部书启发了保尔的思想。 第三部分(22题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时间里没能给他找到一个优秀的关门弟子。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请以“相信自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A 【详解】B.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必不可少, 结语和背景可有可无; C.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的“妻子”指妻子儿女; D.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不是南宋文学家; 故选A。 2.(1)回收利用玻璃有什么好处呢? (2)不但(不仅),而且(还) 【解析】(1)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句子拟写能力。 根据横线前面“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知主要讲述废玻璃种类。横线后主要讲述对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的好处,再结合横线后面的“?”,可知横线处要写一句概括下文的问句,如“回收利用玻璃有什么好处呢”,或“回收利用玻璃的好处有哪些呢”等。 (2)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根据“可以提高利用效率”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递进关系,可以填“不但……而且……”,也可以填“不仅……还……”。 3.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谪、宦、栖、惟、溪、柯”等字词容易写错。 4.(1)D (2)     ①“拙见”     “高见”     ②“敬赠”     “赠送(惠赠)(馈赠)”     ③“惠顾”     “光临(惠临)”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句子间逻辑关系判断。阅读语句,③②句讲的是汉字的一般特点,①④句谈的具体的汉字。其中③句“很多字往往在承接本义的基础上,积累了后世很多附加的含义”与②句“一个字往往有多种解释,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因果关系,所以③为首句讲原因,②句是结果;排序为③②。句④中的“只有”是承接①句“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字时,常常很难一下子就说清它的起源和演变发展情况”而谈的,所以④句承接是①句作总结性语句。据此正确的句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和语言表达。 (1)语句“我现场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拙见”用词不当,将“拙见”改为“高见”。 (2)语句“我竟然得到了主办方敬赠的小礼物”用词不当,应该将“敬赠”改为“赠送”。 (3)语句“随时欢迎外地朋友惠顾我的家乡”中的“惠顾”表达不得体,应该改为“光临”。 5.D    6.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何须”一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画面描绘。“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石”与“泉“草”与“露”,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答题时,首先描写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石泉”“暗壁”“草露”“秋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要忠于原诗。然后,概括景物所要营造的氛围特点“凄清而幽寂”;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7.(1)行冠礼  (2)通“背”背叛,背弃    8.D    9.(1)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威胁不能使他屈服。 (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10.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11.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惑;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分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男子行加冠礼时。冠:名词动用,行冠礼; (2)句意为: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倍:通“背”背叛,背弃。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对……说/是,叫做; B.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C.介词,因为/介词,用;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2)重点词语:劫:威逼。以:用。刃:刀;失:放弃。其:自己的。志:意志。勇:勇敢。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这句话的意思为: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曲刃钩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直兵摧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 11.本题考擦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婴不革矣”,晏子面对崔杼共同掌管齐国的诱惑,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说过的话,可谓“富贵不能淫”; 根据【乙】文“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婴不革矣”,晏子面对崔杼刀刃加颈的威胁,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说过的话,可谓“威武不能屈”; 可见晏子是大丈夫。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口,希望你考虑考虑。”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崔杼将要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算是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赦免了晏子。 12.简介“青蚨”这个称谓的使用情况,并自然地指出说明对象“青蚨”和了解“青蚨”的必要性,从而引起下文的说明。    13.举例子、引用说明;通过举例子和引用说明,让人们真实地了解“青蚨”是古诗文中的常用词,而且指的就是钱,有团圆的意味。    14.解说了“青蚨”作为钱的别名,可以从不同的两则传说中找到一定的根据。    15.不能。如删去“特意”,表达上就成了一般化的“点明”此事,程度上就减弱了,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6.古代的“青蚨”是指钱,有团圆的意味;“青蚨”作为钱的别名的来历;“青蚨”能回还的原因。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表述格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第一段简介“青蚨”这个称谓的使用,引出说明对象“青蚨”,“如果不了解何为“青蚨”,那么就会读不懂古人的相关诗文”一句说明了解“青蚨”的必要性,引起下文的说明内容。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第二段通过举例子和引用,具体地说明了“青蚨”是古诗文中的常用词,而且指的就是钱,有团圆的意味。 点睛: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仔细阅读第三段,可以看出,这一段从两则传说中找到依据,介绍“青蚨”作为钱的别名。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答题方法:正面阐释—反面说明—综合阐述,即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后的影响,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这句话作为总结。 16.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说明内容可知,第二段介绍古代的“青蚨”是指钱,有团圆的意味;第三段介绍“青蚨”作为钱的别名的来历;第四、五两段说明“青蚨”能回还的原因。 17.树象征着村庄人丁兴旺;树是村庄的标志;树是村庄歇息乘凉、娱乐休闲的地方,拉近了乡邻的距离;树是村庄的风景,带来乡村完美和谐。(意对即可)    18.参考:“树”“鸟”“风景”“最美的亮色”,说明树(和鸟)对于村庄的不可或缺性。    19.一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二是前后呼应,“树”词序的变化,表明树与家、村庄之间的密切联系,升华了主题;三是表达了作者对北方乡村的赞美与想念。(意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根据第2--4段,“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可概括为:树象征着村庄人丁兴旺;根据第5段可概括为:树是村庄的标志;根据6段“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可概括为:树是村庄歇息乘凉、娱乐休闲的地方,拉近了乡邻的距离;根据第7段可概括为:树是村庄的风景,带来乡村完美和谐。 18.本题考查句中重读词语或短语的判断。重读词语是能突出主题的或是强调主题的字眼。需要重读的有:对表达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句中要表达树对村庄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需要重读的是能表达这一意思的词语,据此需要重读的词语为:树、鸟风景、最美的亮色。 19.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文章以北方的俗语开头,又以北方的俗语结尾,并且都表达了树对北方村庄的重要性,这样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从“有家的地方就有树”到“有绿树的地方就有村庄”,“树”在俗语中位置的变化更好地表达了树与家和村庄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升华了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村庄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20.     鹰愁涧收白龙马     云栈洞收猪八戒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名著《西游记》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名著《西游记》,检索摘选的目录,按要求填空。从“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可知,鹰愁涧收白龙马;从“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可知,云栈洞收猪八戒。 21.     冬妮娅     牛虻 【详解】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三章开始就说明了保尔和冬妮娅的初识。当时保尔在钓鱼,冬妮娅认为保尔这时钓不到鱼,于是展开了对话。冬妮娅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她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柯察金看。这部书对他的思想起了一定的启发。 20.参考范文: 相信自己 一段时间里,电影《乔布斯》上映,让无数果粉心潮澎湃,人们还记得,乔布斯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勇敢地去追随自己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当稚嫩的我看到这句话时,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妈妈每天贴身照顾着我,每天对着我笑,却总是在我睡着后小声抽泣。没有他人的帮助,我无所成就,理所当然我就成了老师眼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和同学眼里容不下的那颗渺小的沙,遭受嘲笑与白眼,心就此冷却。 稍大一点时,我能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用内疚的目光看着我对我说“儿子,是妈妈对不起你”。我并不责怪母亲,我坚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上帝给予我折磨的同时却是给了我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考验。 那时的自己毕竟思想单纯,脑子里都是不切实际的思想,我不止一次幻想长出翅膀在空中翱翔,也曾期待随着春天的到来,我的腿和小草树苗一起在温润的雨中重生。当我把这些话倾诉给母亲的时候,妈妈便一把抱住我,混着汗水与苦痛的泪水不住地往下掉。良久,才开口“只要你相信,就有奇迹发生”。 从小被同学嘲笑或是看不起,渐渐的养成了我内向的性格,在他们追逐嬉戏打闹的时候,我的成绩如火箭般直冲云霄,在班上名列前茅,当一次次考试成绩下来后,同学们抱以震惊与羡慕的眼光投向我,我才感觉到自己与正常人无异。我也可以学习,并且学的很好,于是我疯狂地迷恋上学习,正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缺陷,要出彩出众就要付出别人双倍的努力,我告诫自己不能半途而废,自暴自弃。上帝既然为我开了那一扇窗,我便不能放弃飞出牢笼的,翱翔蓝天的机会。 犹记得儿时养蚕,当白白胖胖的蚕被厚厚的丝裹住,便惹人一心只想帮他解脱,可母亲却轻轻地告诉我“若想蜕变,必须让它自己从里向外冲破层层阻碍,外界的帮助反而是伤害”。而我们就像厚茧里的蚕,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冲破束缚,而不是依仗他人把自己视为弱者,这样是逐渐的沉沦,置于自己不复之地。 每天我在书海中畅游,如书虫,陶醉在富有语言魅力的字里行间不能自拔,沉静在异国语言的魅力之中,专心于每一道真题,如蚕茧,将自己越裹越深,然后直至耳无旁声,心无旁骛。 我曾经因为别人的质疑,嘲笑而彷徨跌落谷底,但是学习告诉我,只有饱览群书,如英雄豪杰站在别人不曾到达的顶峰,那一丝残缺也会变为美丽。用学习去包容残缺,让残缺最后也与飞蛾蜕变,美的惊心动魄吧。相信自己,我能行! 【详解】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好的标题对写好作文非常重要。话题作文的拟题,要在吃透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借助修辞等拟定一个新颖的标题。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要注意“话题”和与它相关的材料,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联想,尤其要注重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绝不能超出话题限制的范围。 1、审题:本题要求以“相信自己”为话题,“相信自己”就是要有自信的意思,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人只有有了自信,才会冷静的面对挫折;只有有了自信,才有勇气克服困难;只有有了自信,才会虚心讨教、诚恳学习。可以说,“相信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2、选材:本题选材范围很广,可以选取自己取得某个成功的完整的事例或者几个获得成功的片段,着重写自己如何发掘内心的力量,建立自信,依靠自己的奋斗,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历程和体验。 3、构思:可以从没有自信写起,如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有疑问不敢去问老师,竞赛不能取得名次,甚至在陌生人面前连话都不敢说等,然后在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变得相信自己,最终战胜自己。 4、文体: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