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静默草原》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570378 上传时间:2025-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静默草原》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静默草原》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默草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所以学习本课应以课文为载体,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去旅游,你想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 (学生回答)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鲍尔.吉野的带领下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吧!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  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庐   长鬃(zōng)   摩挲(suō)   咆哮(páo  xiào)  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穹庐: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抚摩。 2、速读课文,并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可让学生板书。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从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来看,草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是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3、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刚才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了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描写的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课文,并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的(感受)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 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1)       辽远而苍茫:草原是辽阔无边的,看不到边际。 (2)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       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1)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       困惑: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景物的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心理上的困惑。 (3)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4)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4、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请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示例:(1)“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 赏析: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 (2) 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 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3)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怎样的思考? 赏析:(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4)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5、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句,并简析其作用。 (1)第3段:(对比)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景色的辽阔而苍茫的特点。 (2)第__段:(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四、布置作业: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