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考试要求】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复习目标】
1.让学生熟悉古诗中常用的表达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识记一些术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一首好的诗歌它常常需要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并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时,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真题再现】
游 山 西 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
答:
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从炼字与修辞角度赏析)
【例题精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诗句的考查,:主攻方向是诗歌中的名句,因为名句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诗句”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名句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解读”。本题要求学生理解“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所运用的修辞及其好处,并结合全地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对诗歌能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要求答题。
参考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知识梳理】
一、概括介绍: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还有表达方式、结构形式):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6)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7)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具体分说表达技巧(交叉)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2.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答: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指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结合诗句解释),把初春的景象写
得富有情趣(表达效果)。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4.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中用了孙权、魏尚、天狼星三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在这里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他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用“天狼星”表达了诗人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力功的决心。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 )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喻 )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拟人 )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 互文 )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代,比喻)
8.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用典)
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怎样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3.此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思想情感。
(二)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用 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 等词暗写山野的静。
幽;霜落、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山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地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言之成理即可)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2. 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你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这句如何虚实结合的。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3.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简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行路难》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处“冰塞川”、“雪满山” 都是虚写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明晰表现手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以小见大)
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反衬)
3.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对比或反衬)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借景抒情)
6.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用典,反衬)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侧面烘托)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联想与想象)
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这种手法对意象的作用。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几种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歌结尾这两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4.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咏蝉》唐·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诉衷情
南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3分)
答:
2.“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解释词义1 分)。 “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1 分手法),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1分表达的情感)2.(4分)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2分)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2分)
【方法点拨】
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2.要结合作者时代背景从整体上去分析,要把握诗词的词语、句子、内容和艺术特色,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
3.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4。把握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词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5.表达要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答题步骤】
(1)指出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
(3)表达效果
(4)对意象的作用
(5)表达的情感
【实战演练】
6、细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任选一个角度,说说画线句的妙处。(3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
参考答案:
6、(3分)以下两个角度回答正确均可。“修辞手法”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巧妙地将人与菊花(黄花)相比(结合诗句解释),直抒胸意,写出了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角度:情景交融(手法),一边是萧瑟秋风中的瘦菊,一边是愁容满布的思妇,(结合诗句解释),创设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答题时一定要围绕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后练习】
参考答案:
1.宋·姜 夔《钓雪亭》“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答:
2.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请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3.你认为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首词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3分)
答:
4.说说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5.南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描写了夏季江南特有的景色。并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答:
6.请对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
7.请简要分析《观沧海》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
8.人们对杜牧《赤壁》这首诗的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
9.请从写法上说说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答:
10. “稻花香里说丰年”是从嗅觉角度来表现景物特征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
11.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
12.说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放鸣蝉。”的妙处。
答:
13.从修辞手法角度说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名句的的原因。
答:
14.说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表达技巧。
答:
15.说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如何写景的 。
答: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
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3.示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愁”与“舴艋舟”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赋予无形的“愁”以重量,竟达到了船“载不动”的地步。 “舴艋舟”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词人所说的究竟是船小还是 “愁”重,不言而喻。
4.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5.对偶参考示例:诗歌中“闲”、“落”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友人不至的寂寞心情。
6.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诗人将映入江水之中的明月喻为一面明亮的飞来之镜,将辉照大地的云霞幻化成瑰丽的海市蜃楼,向我们展示了荆门外雄阔壮丽,气势磅礴的奇特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倾情赞美。
7.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想象、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8.诗人 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虚拟出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局,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外,还曲折地反映 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9.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10.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11.①比兴手法 ②重章叠句
12.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动静相间,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3.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14.这两句诗,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15.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