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说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536943 上传时间:2025-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说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说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8.《马说》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重点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字和词的用法. 难点 1.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手段方法 兴趣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学生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导入本课 PPT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学生查找后回答: 汗马之劳、悬崖勒马、猴年马月、吹牛拍马、马到功成、人仰马翻、马革裹尸、车水马龙、马壮人强、牛高马大、拍马溜须、走马观花…… 以此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语的积累 解题和作者简介 1、 简介作者(多媒体资料显示) 2、解题: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多媒体资料显示)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学生思考: 根据资料介绍韩愈 如何理解题目的“说”? 以前有学过这种题材吗?举例说明。 题目的意思? 了解作者并对重点知识加以识记。 进一步了解“说”这样的文体 积累文言字词句 1. 听读欣赏 听节奏,悟语速,给下列字注音: 祗zhĭ 槽枥cáo lì 石dàn 骈pián 策cè 外见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2. 学生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活动一: 同桌结合,一人读课文,一人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注意标注以下知识点:1、通假字。2、一字词多义。3、词类活用。4、重点词语。5、重点句子 。 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能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 食   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②食不饱 其 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4. 字词解释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执策而临之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虽有千里之能 5.翻译课文 学生根据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回答 学生齐读 学生合作交流 1. 通假字 (1) 食通“饲”      喂 (2) 见通“现”   表现 (3) 材通“才”     才能 (4) 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吗” 2. 一词多义  能   ① 才能,能力    ②能够 食   ①通“饲”。喂养   ②吃 其 ①反问词,难道 ② 副词,恐怕 之 ①   的              ②助词,无意义 策 ① 动词,驱使    ②名词,鞭子)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字词解释 (1)骈:两马并驾 (2)或:有时 (3)临:面对 (4)且:尚且,犹 (5)祗:只是 (6)虽:即使 学生自行通过根据课本下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翻译各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突出重点。 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归纳,方便记忆。 能更好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整体感知 第一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理解:为千里马没伯乐识别而叹息而惋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为千里马悲惨命运,而感到同情,而感到可怜而失望 第二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为食马者无知感到气愤,愤慨。为千里马连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而感到伤心,而同情强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为食马者糟蹋千里马而心情无比气愤,难过,痛心欲绝。 第三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 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理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讽刺食马之人的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对无知者的形象刻画,以及生动的嘲弄和揭露食马者的愚昧,狂妄,蠢笨。 “其真不知马也”揭露食马之人的真面目,鄙视食马之人,怜惜千里马。 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思考1: 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个比喻什么? 明确: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思考2:有什么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 活动二: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 活动三:辩论: 正方: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反方: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 思考: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学生思考: 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学生讨论思考: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学生讨论思考; 1.本段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学生分组交流,思考探究,拍代表回答 学生讨论,叫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和文中十一个“不”。 学生分组辩论 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 按段落来分析段意,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并以议论文的形式讲解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更好的理解“说”的文体。 学生可以从提提上把握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掌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李艾讲文章的寓意,突破托物寓意的写法这个难点。 再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以辩论的形式,理解掌握课文,并对自己以后面对这种情形加以思考,加以引导。 课堂小结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虽说文章发泄的是韩愈个人落寞不遇的怨愤,但由于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文章起到了为所有怀才不遇之士鸣不平的作用,对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现实是一次深刻的揭露。 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 作业 课堂练习: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不少于200字)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 巩固新课,加深记忆与理解 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但是,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在不受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