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8.《马说》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重点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字和词的用法.
难点
1.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手段方法
兴趣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学生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导入本课
PPT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学生查找后回答:
汗马之劳、悬崖勒马、猴年马月、吹牛拍马、马到功成、人仰马翻、马革裹尸、车水马龙、马壮人强、牛高马大、拍马溜须、走马观花……
以此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语的积累
解题和作者简介
1、 简介作者(多媒体资料显示)
2、解题: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多媒体资料显示)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学生思考:
根据资料介绍韩愈
如何理解题目的“说”?
以前有学过这种题材吗?举例说明。
题目的意思?
了解作者并对重点知识加以识记。
进一步了解“说”这样的文体
积累文言字词句
1. 听读欣赏
听节奏,悟语速,给下列字注音:
祗zhĭ 槽枥cáo lì 石dàn
骈pián 策cè 外见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2. 学生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活动一:
同桌结合,一人读课文,一人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注意标注以下知识点:1、通假字。2、一字词多义。3、词类活用。4、重点词语。5、重点句子 。
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2.一词多义
能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
食 ①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②食不饱
其 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之 ①只于奴隶人之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4. 字词解释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执策而临之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虽有千里之能
5.翻译课文
学生根据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回答
学生齐读
学生合作交流
1. 通假字
(1) 食通“饲” 喂
(2) 见通“现” 表现
(3) 材通“才” 才能
(4) 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吗”
2. 一词多义
能 ① 才能,能力
②能够
食 ①通“饲”。喂养
②吃
其 ①反问词,难道
② 副词,恐怕
之 ① 的
②助词,无意义
策 ① 动词,驱使
②名词,鞭子)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字词解释
(1)骈:两马并驾
(2)或:有时
(3)临:面对
(4)且:尚且,犹
(5)祗:只是
(6)虽:即使
学生自行通过根据课本下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翻译各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突出重点。
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归纳,方便记忆。
能更好的检验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整体感知
第一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理解:为千里马没伯乐识别而叹息而惋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为千里马悲惨命运,而感到同情,而感到可怜而失望
第二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为食马者无知感到气愤,愤慨。为千里马连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而感到伤心,而同情强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为食马者糟蹋千里马而心情无比气愤,难过,痛心欲绝。
第三段:多媒体展示
段意:
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理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讽刺食马之人的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对无知者的形象刻画,以及生动的嘲弄和揭露食马者的愚昧,狂妄,蠢笨。
“其真不知马也”揭露食马之人的真面目,鄙视食马之人,怜惜千里马。
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思考1:
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个比喻什么?
明确: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思考2:有什么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
活动二: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
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
活动三:辩论:
正方: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反方: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
思考: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学生思考:
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学生讨论思考: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学生讨论思考;
1.本段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学生分组交流,思考探究,拍代表回答
学生讨论,叫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和文中十一个“不”。
学生分组辩论
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
按段落来分析段意,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并以议论文的形式讲解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更好的理解“说”的文体。
学生可以从提提上把握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掌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李艾讲文章的寓意,突破托物寓意的写法这个难点。
再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以辩论的形式,理解掌握课文,并对自己以后面对这种情形加以思考,加以引导。
课堂小结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虽说文章发泄的是韩愈个人落寞不遇的怨愤,但由于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文章起到了为所有怀才不遇之士鸣不平的作用,对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现实是一次深刻的揭露。
更好的把握文章主旨
作业
课堂练习: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不少于200字)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
巩固新课,加深记忆与理解
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但是,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应该指出: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的。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在不受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