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学 进 度 表周次日期教 材 内 容1216-2.22始业教育复习检查21、古诗词三首 32、桂林山水 222.23-31 3、记金华的双龙洞 24、七月的天山 1语文园地一 4332-385、中彩那天 26、万年牢 17、尊严 2 (机动1)43.93.158、将心比心 1 语文园地二 4(机动1)53163.229、自然之道 2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 11、蝙蝠和雷达 2(机动1)63.233.29语文园地三 412、大自然的启示 273.304.513、夜莺的歌声 214、小英雄雨来 2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84.64.12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语文园地四 4(机动1
2、)94.134.1917、触摸春天 218、永生的眼睛 119、生命 生命 2(机动1)104.204.2620、花的勇气 1语文园地五 4(机动1)114.275.321、乡下人家 222、牧场之国 123、古诗词三首 2(机动1)125.45.1024、麦哨 1语文园地六 4 (机动1)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135.115.1726、全神贯注 127、鱼游到了纸上 228、父亲的菜园 1145.185.24语文园地七 429、寓言两则 230、文成公主进藏 1155.255.3131、普罗米修斯 232、渔夫的故事 1(机动2)166.16.7语文园地八 4复习 2176.86.14复
3、习7186.156.21复习7196.226.28复习206.297.4复习考试 6课题:1、古诗词三首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学材分析课文选编了三首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的积淀。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自己的诵读,能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并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3、背诵这首古诗。新 课 标 第 一
4、网4、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重点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导学策略引疑,疏导,点拨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激趣导入1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鼎盛的时期,在众多的诗人中,有两个最为有名,他们是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五
5、、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新|课 |标 |第 |一| 网2读题、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w W w .x K b 1.c o M按要求自读检查自学。指读全诗。(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交流。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完成作业:熟读并背诵。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第 2 课时(总第 2 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能正确、流
6、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导学策略引疑,疏导,点拨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
7、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听录音。二、精读会意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2、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
8、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看景物,说感受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品读诗句,理解诗意四、作业: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光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学心得体会:第 3 课时(总第 3 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初步知道
9、古诗与词的区别。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重点难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导学策略引疑,疏导,点拨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古诗导入:二、 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五、总结升华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读全文,找发现
10、三、 自读词,提出疑问。指名回答理解: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 大自然)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忆江南(词牌名)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教学心得体会:课题:2桂林山水第 1 课时(总第 4 课时)学材分析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学情分析对文章的词句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用针对性的图片帮助理解。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
11、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重点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导学策略质疑问难,主动求解;围绕课题,初悟课文,扣重难点,总结质疑;产生疑惑,解决初疑,质疑释难,拓宽思维;引疑,疏导,点拨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整体感知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
12、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3、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4)讨论分段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1. 指读课文、正音、解词2. 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 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
13、 学生质疑问难。2(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4)学生试说图意。5、完成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第 2 课时(总第 5 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
14、桂林山的特点。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导学策略质疑问难,主动求解;扣重难点,总结质疑;产生疑惑,解决初疑,质疑释难,拓宽思维;引疑,疏导,点拨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学习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段。(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3学习第二段(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
15、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6)指导朗读“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新课 标第 一 网(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4学习第三段。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
16、点?,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引读排比句指导朗读(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5学习第四段(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三)总结扩展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
17、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指名说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http:/ww w.xk 边读边思考:(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区分“观赏”与“欣赏”的异同。(“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
18、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分小组讨论)(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练习有感情朗读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自学:(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
19、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http:/ww w.xk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
20、用法。(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六、完成作业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X|k |B| 1 . c|O |m 漓江的水静、清、绿教学心得体会: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 1 课时(总第 6 课时)学材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了双龙洞的景色。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学情分析通过阅读,学生能感受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的美,学习课文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朴实。学习目标三维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重点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导学策略自主学习 结合自画旅游图教
21、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1、 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 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随机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讲读课文一至三段。六、学习一至三段。随机板书:一片明艳4、指导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七、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二、通读课文,想想、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O m再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游
22、览路线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边读边想: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第 2 课时(总第 7 课时)学习目标三维目标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重点难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导学策略自主感悟 结合画图新|课 |标 |第 |一| 网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
23、是怎样的等内容。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二、教学第四段。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随机板书:窄矮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板书:险)5、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三、教学第五、六段
24、。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2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X|k |B| 1 . c|O |m5、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各自练说)看投影,理解“孔隙”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1、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这样小的小船通过
25、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2、 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3、 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4、 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http:/ww w.xk 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1、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3、观看录相,欣赏体内洞的很黑、很奇、很大。4、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第 3 课时(总第 8 课时)学
26、习目标三维目标朗读课文,总结全文。重点难点朗读课文导学策略读中理解、深化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二、 指导给课文列提纲。三、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四、总结全文: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27、情?http:/ww w.xk 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背诵第五自然段。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学心得体会:课题:4七月的天山第 1 课时(总第 9 课时)学材分析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作者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w W w .x K b 1.c o M学情分析学生对天山充满了神奇,但对其中的景物描写的词句意思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反复诵读。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
28、累。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导学策略自学 诵读中理解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 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二、 学生自学 三、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四、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五、 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七、激发兴趣,课外延伸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
29、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学生自学,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随着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结合看画面,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w W w .x K b 1.c o M进行合作学习: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六、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理解八、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
30、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课题:语文园地一第 1 课时(总第 10 课时)学材分析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学情分析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学习目标三维目标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重点难点口语交际导学策略口语交际法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语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
31、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二、准备计划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分组讨论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X k B 1 . c o mX|k |B| 1 . c|O |m1、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2、小组合作讨论3、 全班交流4、制定好春游方案教 学反思教学心得体会:第 2、3 课时(总第 12 课时)学材分析本
32、次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要按一定顺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作文训练中,曾安排过写一处景物的内容,这次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特别是要求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具体。学习目标三维目标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重点难点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导学策略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一、启发谈话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
33、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二、实地观察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三、交流观察所得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学生自由说,最喜欢哪个地方,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实地观察:给
34、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w W w .x K b 1.c o M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四、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教学反思第 4 课时(总第 13 课时)学材分析“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这里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只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懂得大概的意思。学情分析在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还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2、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3、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重点难点感性
35、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导学策略反复诵读法,积累法教师预设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复习导入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二、我的发现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三、日积月累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四、宽带网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4、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5、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自由复习“词语盘点”。准备听写。http:/ww w.xk 1、同桌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2、摘抄3、找一找: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1、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2、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3、集体交流 系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