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49653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张欣【摘要】汉译佛经注疏,在浩如烟海的佛经语料之中,属于独特的知识挖掘标注类型。勘正佛经注疏中的讹误,对深化佛典注疏的研究工作有积极意义。该文以唐代汉译佛经注疏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的内容为考察对象,利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考证梳理了四分律行事钞批中的 处讹误,讨论了其异文形成的可能原因。【关键词】唐代;四分律行事钞批;说文;汉译佛经注疏【作者简介】张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字训诂。(上海 )一引言说文解字在唐代就可能存在不同版本,而五代入宋之际由徐铉校订的说文仅占其一,这就存在着当时的书籍引不同版本说文的情况。将书籍引说文内容和大、小

2、徐本做比较,有利于勘测说文版本和流传情况。四分律行事钞批凡二十八卷,现可见于卍续藏经第 册,据本经第四卷载,注者为江东杭州华严寺沙门大觉。我们将四分律行事钞批中言明引用许书的语例,与现今大徐本进行了调查对比(参见表),从占比分布来看,我们初步推测两点:第一,大徐本所载多数当可信可从,但仍然有部分条目有可商榷之处;第二,如前辈学者钱大昕所言:“唐人引说文不皆尽信”。表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引用分布及占比情况一览表统 计 项分 布 关 系完全相同相通相关完全不同今本不存总计引用次数 占比 注:为便于统计分析,对数字仅保留小数点后位,全文同。二考证举隅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觉在批注该书的过程中,引说文共

3、计 次。有鉴于此,我们从其中相通相关、完全不同和今本不存的条目中,选取 处用例加以考证,并尝试讨论其异文形成的原因。该版本为汉代许慎撰写,由宋代徐铉校定,中华书局 年影印清陈昌治刻本。为使行文简洁,后文引用时简作说文,且在正文部分标明部类,引文后以括号标明页码,不再标注编撰者、书名等信息。为使行文简洁,后文简称作钞批。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年,第 页。呰毁呰等者,说文云:呰者,呵也。(卷一,)呰,苛也。从口,此声。(说文口部,)毁呰,意诋毁中伤、诽谤,亦作毁訾、毁疵。呰,唐开成石经尔雅:“呰己”作,敦煌抄本 ()受十戒文:“诃骂三宝,毁呰二亲”作,敦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4、九折见丑陋者,毁訾轻贱”作。按,大觉注疏所引“呵”与传世宋刻本说文“苛”异文。苛,唐代史待宾墓志:“时闻干理,政不烦苛。”作;呵,唐代白敏中墓志:“有不合理,即欲呵叱。”作,敦煌抄本 伍子胥变文:“一时舞道(蹈)呵呵,咸言君王有感。”作,二字在该时代均有使用语例。考唐代抄本名义口部:“呰,子尓反。呵也,口毁呰也。”(页)及宋本玉篇口部:“呰,祖尔切。口毁也。”(页)子、祖古音同属精母,二书所载字例同音,据之,则钞批非引自说文,或出自玉篇,传世刻本妙法莲华经玄赞法师品卷八:“呰,音兹此反玉篇:口毁曰呰呵也。”(,)是其证。又考同类佛典音义玄应音义诸卷,如中华大藏经本卷二(,)、卷六(,)、卷一四

5、(,)、卷二三(,)、卷二四(,)诸“毁呰”条皆引说文云“呰,呵也”;同时,卷二二(,),及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四八(,)“诃呰”条,引说文云“呰,诃也”,呵、诃为换用表意构件的异体字,无别;再考唐开元年间慧苑音义,赵城金藏本卷一(,)、高丽大藏经本卷一(,):“毁呰。呰,资尓反。说文曰:呰,呵也。”及至稍晚,唐元和年间慧琳音义,亦存此字例。考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卷五“呰毁”条,引说文云“呰,呵也”(,),及卷二一(,)、卷二五(,)、卷二七(,)、卷四七(,)、卷五九(,)、卷七(,)“毁呰”条,引说文亦云“呰,呵也”。由此观之,同类的佛经音义皆误引说文作“呰,呵也”,其或出自玉篇。此例概因呵、苛

6、同属歌部,声符又同为可,注疏用字“呵”与说文用字“苛”二者实际相通。拟然则事类相投,更难量拟者,应师云:拟者,向也。说文云:拟,由度也。(卷一,)拟,度也。从手,疑声。(说文手部,)拟,隋代郑令妃墓志作,张伏敬墓志作,段模墓志作,唐代尉迟敬德墓志作,张君妻田墓志作,多宝佛塔铭作,敦煌抄本 太子成道经作。隋唐五代“拟”义指比拟、类似,比如段模墓志:“心拟贞筠。”或为打算、准备,比如尉迟敬德墓志:“乃潜筹兵众,阴为部勒,结构茅草,拟仪行阵。”从出土用字实例来看,该时代“拟”字习见。按,此例佛经注疏与宋刻本说文相比,衍一“由”字,盖因“犹”与“由”一声之转相通。“犹”常见义为“如同,好比”,比如北魏

7、皇甫驎墓志:“意气萧条,犹若凡素。”唐抄本 食疗本草:“犹如火 中国文字研究第三十七辑本文语料来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提供的电子佛典数据库(,简称):,并以之为索引,以相应的纸质本核对。呰、訾、疵,正名要录:“,右字形虽别。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唐代字样学家即指出二者上下形体虽异,但是音义相同。具体说来,前者沿用已久,在唐及之前的社会文献中通行使用,有出处可循;后者在唐初的社会文献中通行使用。而訾、疵,为替换表义构件所致的异体字,比如唐马攸墓志“葬于河南府巩县孝义郷北訾村东原”作,唐扈小冲墓志“志远情?,不遗疵贱”作。本文石刻拓本等字形材料来自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或

8、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制中国文字智能检索网络数据库:。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台联国风出版社,年,第 页。为使文章简洁,前后文中此书简作名义,且仅以括号于正文中标明页码,不再注明其他信息,前后文同。燎。”而犹、由可互通,犹通由者,如西魏韦隆妻梁氏墓志:“皆犹胜君母仪之教也。”唐抄本 陇西李教授赞:“花台飞锡,再会无犹。”由通犹者,如北魏杨仲宣墓志:“如金之镜,由冰之清。”唐抄本 伍子胥变文:“由如四鸟分飞。”传世文献如孟子公孙丑上:“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实则,“犹”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如传世文本礼记礼器:“礼也者,犹体也。”公羊传隐

9、元年:“会犹最也。”其常用义是“如同”,若两词非义同,而只是义近、义通时,就借“犹”来表达,其释义时的特点便是段注所言“义隔而通之”。又如本佛经注疏卷三引说文云“恻,由痛也”(,),较之今本说文心部“恻,痛也”(页),大觉同样衍一“由”字,盖因“由”与“犹”一声之转,可互通,故此二例或为注者因声求义所致。處故说文云:處者,安也。谓安處也。(卷二,)大徐本无“處”字,大觉所引非出自说文。処、處常用为异体,比如传世宋刻本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卷一“后见珠中所现异像,青處黄処,珠体无二,妍丑亦然”(,),二者即为异体。唐代抄本名义几部:“処,化(充)与反。處字也,止也。”(页)确是。实际自秦汉及六朝以

10、降,书写殆全用“處”,比如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第 简:“刑者处隐官。”作,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号简:“见處曰守枅。”作,银雀山汉简壹号第 简:“處敶之教一。”作,秦代印风:“杨高處。”作,西晋成晃碑额:“晋故處士。”作,北魏元显俊志盖:“魏故處士。”作;至于唐,则處、処不分,如唐创建清真寺碑作、敕赐大崇国寺坛主隆安选公扬澄慧国师传戒碑阴作。按,大觉注疏中训“處”作“安也”,恐出于魏晋注疏。考说文几部:“処,止也。處,処或从虍声。”(页)许书视“處”为“処”之或体。又考传世文献淮南子修务:“王事靡盬,不遑启處。”高诱注:“處,安也。”谓安身、安居。礼记檀弓下:“何以處我。”郑玄注:“處,犹安也。”谓

11、对待。汉书张安世传:“上少时所尝游處也。”颜师古注曰:“處,安也。”左传文公十一年:“自安于夫钟。”杜预注:“安,处也。”指安居、安身。验之以出土文献,如晋代石刻洛神十三行:“咏牛独處。”作,义为居住、位居,与大觉后文“谓安處也”之“處”同义,及至唐崔法师墓志:“處于众侣,卓尔不群。”敦煌抄本 翟和尚赞:“迁加僧统,位處当阳。”“處”亦可训为安居、安身,以上诸例亦与唐代李净觉塔铭:“兹塔如踊,惟灵永安。”所用“安”同义。据出土实物用例及汉魏传世注疏,“安處”在“安居;安身”义上可同义互训,大觉以“処”为“處”,或缘于此。纲细行之仪轨是网说文云:持网大绳曰纲也。(卷四,)纲,维纮绳也。从糸,冈声

12、。(说文糸部,)“纲”,隋代任轨墓志作,赵朗墓志作,尉富娘墓志作,唐代倪彬墓志作,樊廉墓志作,薛淑墓志作,王府君墓志作,敦煌抄本 凝公赞作,翟和尚赞作,阎胜全赞作,宋律伯赞作,可以看出,隋唐之际,该“纲”字习见。说文糸部:“维,车盖维也。从糸,隹声。”(页)又:“纮,冠卷也。从糸,厷声。”(页)大徐本言维乃系车盖的绳索、纮为帽冠的系带,维纮同义连用指绳索,且持系同义,在这两个义项上大徐本与注疏义通。又纲、维、纮三字皆以糸为形符,三者当义近相关。然“纲”是否与“网之大绳”有关?按,考王筠说文句读:“维纮,绳也者,谓网之底纲也纮,绕项下,其形圆,网之下口亦正圆,故目之为纮也。纲,匝于网口,故曰维纮

13、绳。网纮也者,谓网之上纲也。”纲、维、纮做绳索持系所成形 张欣: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详见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详见王筠集:说文句读第册,中国书店,年,第 页。状皆似圆,三者可相训,但此处物情不相合。注疏云“持网大绳曰纲”,指的是上纲,与说文义相近,无误,但如王筠所言,纮是下纲。皆是纲,分上下耳。另如左传僖公二年:“实纪纲之朴。”孔颖达疏:“纲是维之大绳”,再考出土用字实例,如唐萧思一墓志:“提纲振领,纠谬绳愆。”确有此义。要之,钞批所释或受到了前辈注家之影响。讁謫宰相讁罚况余轻犯等者说文云:罪之小者,曰讁也。(卷四,)大徐本无“讁”字,佛经注疏所释或为“謫

14、”。清华简六郑文公问太伯(乙)号简:“内謫于中。”作。至于隋唐五代的墓志之中,开始出现“謫讁”混用的现象。比如唐苑玄亮墓志:“以忠见謫。”作。唐刘阿延墓志:“吾负神明謫汝。”作。宋庄墓志“讁窜江湖。”作。唐阳济墓志“讁彼遐荒。”作。浯溪记“讁佐于道。”作。另据学者考证,高昌国到唐前期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讁”亦经常异写为“謫”。按,玄应音义卷一一:“谪罚说文:讁,罚也。”(,)“謫讁”为异体,佛典所释字头实为“謫”。考说文言部:“謫,罚也。从言,啻声。”(页)又刀部:“罚,罪之小者。”(页)此与引文后“说文云:罪之小者,曰讁也”相合。故“讁”之“罪之小者”注非出自说文,乃因“謫讁”异体,“謫”

15、训作“罚”,而“罚”义为“罪之小者”,大觉此义为“罚”义递训而来。补说:適、謫皆见于宋本说文,现有秦汉简帛书数据库暂未见“謫”字使用记录。適,具备適、謫二读,秦汉简多用“適”字:马王堆汉墓(壹简 )“以绳適臣之。”作。北大藏西汉简贰老子 “无瑕適善。”作。是史记时代,不用“謫”字,謫、適皆从啻声,一“適”字可以记录適、謫,语音分化两边。赇一者,不合系闭枷禁。二者,不关王赦也。或自货赇得脱者,说文云:枉法受财曰赇,又云:以财枉法相谢也。欲明犯重罪被禁牢狱,多将钱宝僧与众主大德,求脱也。(卷四,)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从贝,求声。一曰戴质也。(说文贝部,)此例“枉法受财”与传世本说文“以财物枉法相

16、谢也”异文。按,据四分律钞批卷第四本卷首载,此书为江东杭州华严寺沙门大觉所撰。大觉俗姓朱,佛号法钦,大觉为皇帝所赐谥号。见宋高僧传卷九记载:“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因遇鹤林素禅师,默识玄鉴,知有异操,乃谓之曰: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钦闻悟识本心,素乃躬为剃发。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长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德宗赐谥曰大觉。”(,)据以上可知,德宗贞元八年,即公元 年,是年大觉 岁,则其生于公元 年,为先天二年或开元元年。大觉 岁才剃度出家事佛,该年为公元 年,即大觉真正在佛坛活跃的时间至多为开元末至贞元八年。又

17、唐代武玄之所撰韵诠一书,该书逸文现可散见于慧琳音义和希麟音义等典籍,据尉迟治平的研究,韵诠成书时间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而此时,岁的大觉才刚刚出家,故在时间上存在大觉误引武氏著作的可能。又验之以慧琳音义卷一三:“臧赇下音求,韵诠云:枉法受财曰赇。说文:以财枉法相谢也,从贝,求声也。”(,)则今本说文当无误,钞批所引有误,当自韵诠。又考急就篇卷四:“受赇枉法忿怒仇。”颜师古注:“赇,以财求事”,又验之以出土文献,如张家山 中国文字研究第三十七辑王启涛:“渠破水讁”考,艺术百家 年第期,第 页。另徐时仪所撰文中也曾论及“讁”之异体问题,参见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引方言考,方言 年第期。尉迟治平:韵诠

18、五十韵头考 韵诠研究之二,语言研究 年第期,第 页。汉简二年律令盗律 :“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臧(赃)为盗。”此与大觉注疏后文所云“欲明犯重罪被禁牢狱,多将钱宝僧与众主大德,求脱也。”相合,另景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七:“赇者,说文云:以财求理。谓将一切贿货,嘱托求理等。”(,)亦可为证。自两汉的司法实践起,便将利用财货势力进行违法乱纪、妨碍司法公正的犯罪活动称之为“赇”“赇赂”。据汉代律法,以财物枉法相谢、枉法受财、以财求理,此三者都属于明令禁止的枉法行为,即“赇”,故三者义通相近。然钞批非直引自许书,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所引亦非为许书,二者或受到了同类佛典与前人注疏之影响。忌忌狭者,

19、说文云:忌者,讳也。又恶也(乌故反),见毛诗。(卷四,)忌,憎恶也。从心,己声。(说文心部,)忌,北魏元延明志:“民恶其上,忌毒惟甚。”作。指憎恨厌恶,义同宋刻本说文。唐代朱崇庆墓志:“近臣忌贾谊之贤,志希勿用。”作。指妒忌、猜忌。净业塔铭:“高宗忌辰,方阶落彩,帔缁七日。”作。指君王去世之日。又敦煌抄本 浑子盈赞:“啼猿神妙,不亏庆忌之功。”作。食疗本草作。按,中华书局 年影印清陈昌治刻本无“忌”字,但虞山毛氏汲古阁本存,此例为“忌誋”同源通用所致,见说文言部:“讳,誋也。”(页)以及唐抄本玉篇言部引说文云:“讳,忌也。”(页)大觉释“忌”作“讳”,恐缘于说文“讳,誋也”递训,故有此释。另钞

20、批作“恶”者,校之今本说文,脱一“憎”字,佛经注疏宜据改之。慑惶慑者,说文云:齿叶反,心服曰慑。(卷六,)慑,失气也。从心,聂声,一曰服也。(说文心部,)慑,北魏尔朱绍志:“雷电无以慑其怀。”作。指威慑、使畏惧而屈服。唐代韦埙墓志:“持心执法,奸吏鼠慑。”作。义为恐惧。按,此例钞批云“慑”为“心服”,今本说文云“失气一曰服”,大觉所引内容与宋刻本“一曰”内容相类似。传世刻本玄应音义卷九:“慑伏,古文慹,或作詟慑,二形同,占涉反。”(,)引字林曰“慑,服也”。考慧琳音义卷四六,亦言明引自于字林,则钞批当直引于字林,非为说文。紺不用绀者,古感反,青赤色也。释名云:绀者,含也。谓青而含赤色也。说文云

21、:帛染青而微有赤色也。若赤白黄不纯大色者,立明。(卷一二,)绀,帛深靑揚赤色。从糸,甘声。(说文糸部,)绀,指天青色或深青透红色。唐张轸墓志二:“持衣绀宇,内求三藏。”作。抄本 泛福高赞:“然顶亏绀螺瑞髻,旋文乃备而黑蜂。”作。按,此例与大徐本说文相比,存在两处异文:“深靑染青”及“微有赤色揚赤色”。“深靑染青”者,“靑”同“青”,考唐抄本玉篇糸部:“绀,古感反。论语:君子不以绀緅饰。说文:白深青而揚赤色也。”(页)名义糸部:“绀,古咸反。白青楊赤。”(页)“揚”与“楊”异体混用,二抄本无别。玉篇残卷所引说文之内容,较之徐本,“白帛”形成异文,然“帛”从“白”声,二者亦无本质区别。又考宋本玉篇

22、卷二七:“绀,深青也。”(页)另传世文献汉书王莽传 张欣: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董平均:两汉时期的“赇赂”犯罪与防范措施,学术论坛 年第期,第 页。邱贤曾撰文论及“慑”与“慑”通假,“慑”与“迭”通假,我们考查了三者与“惧”之关系,暂未发现其有“心服”相关的用例。下:“时莽绀袀服,带玺韨。”颜师古注:“绀,深靑揚赤色也。”及文选鹦鹉赋:“绀趾丹嘴,绿衣翠矜。”李善注引说文曰:“绀,深靑而揚赤也。”染、深字形相近,书写中本就易讹误,今佛经注疏宜从大徐本作“深青”。“微有赤色揚赤色”者,考法华经玄赞摄释卷四:“疏绀青赤色者。”按,说文:“帛染青而傷赤色。”(,)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三五:“经言绀者,说

23、文:绀者,白染青而傷赤色。”(,)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二:“绀者,说文云:帛深青而陽赤色。”(,)“陽”“傷”当为“揚”之讹写,又玄应音义卷一四:“绀色,古憾反,说文:帛染青而揚赤色也。”(,)综合考虑以上各家说解,今本说文当无误,宜从许书“深靑揚赤色”,汉译佛经注疏宜据改。命命者,召也,亦云告也,亦云作也。谓此谦恭之法,俗礼中命之作章篇也。说文云:口令曰命。故命字口边作令也。(卷一三,)命,使也。从口,从令。(说文口部,)命,唐智悟墓志:“上迫父命,强为婚媾。”作。敦煌抄本 张灵俊赞:“遂命门人上首,殁后须念师情。”作。义为命令、派遣。按,“命”与“令”,二者具有同义关系,该引例中大觉所引

24、,与大徐本所载内容可同义互训。“命”从口从令,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作(合集 正),实与“令”是同一个字。金文作(集成 )、(敬事天王钟集成 ),简帛中作(上博一淅衣)加“口”,强调命令、驱遣、差使之义。考唐抄本名义口部:“命,靡竟反。教令也,道也,信也,计也,告也,呼也,召也。”(页)及人部:“令,力贞反,使也。”(页)与注疏前文“命者,召也,亦云告也”相合。则“令”“命”虽有区别,然在“命令、传令、下令”义上同,“使、令”可互训,又“令”“命”同义,则“使、令、命”三者在“命令”义上同义无误,故钞批所引“口令曰命”与今本说文内容义可两通。篅言簞者,应师云:应作篅,视专反。说文云:判竹为之,以

25、盛糓也。苍颉篇作鬪,侍缘反,员仓也。经文作簞,音單,是竹器名,非此义也。一曰小筐,亦笥也。(卷一四,)篅,以判竹圜,以盛谷也。从竹,端声。(说文竹部,)篅,敦煌本 辞弁赞:“积谷防饥,储贮数篅。”作。指存放谷物的容器。传世宋刻本贤愚经卷七:“当下诸国计现民口,复令算数仓篅现谷,知定斛斗,十二年中人得几许。”(,)篅即为竹制的用以盛放谷物粮食的容器,此器乡间尚存。按,此例佛典浑言,许书析言。今本说文言明是圆形器物,然钞批所引“判竹为之,以盛糓也”,并未指明方圆,初步来看佛典浑言,许书析言。考唐抄本名义竹部:“篅?也,圆竹器也。”(页)则指明了圆形。同时,传世刻本慧琳音义中有 处在训释有关于“篅”

26、的条目时都指明了圆形,比如卷一四“与篅”(,)、卷四四“如篅”(,)、卷四三“食篅”(,)皆引说文曰“判竹圆,以盛谷者”,二者实际没有本质区别,唯今本说文更详细而已。余论古人引书,增删原文,攫意自改,多与原书不尽相合。许慎所作说文自流传开以后,取得了极高的赞誉,后世许多注者为了增强自己注释的说服力,博引许书。然而,在引用论证的过程中或因为依据版本的问题,或因为注者自身误记,又没有仔细校对是否确实出于说文等原因,就造成了误引其 中国文字研究第三十七辑段注亦云:“使,令也。大徐令作伶,误。令者,发号也。”(页)他字书典籍的情况,从四分律行事钞批引用说文的情况来看,其误引频出,恐源于此。由此观之,现

27、今流传的由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虽存在个别字例的讹、误问题,但其在绝大程度上是可信的,亦可佐证“唐人引说文不皆可信”之观点。附记:本文蒙导师臧克和教授审阅指正,谨致谢忱!【参考文献】董平均两汉时期的“赇赂”犯罪与防范措施学术论坛,()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邱贤高步瀛“诗郑笺无慑,惧”说补证 兼论李善注文选的释词特点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上海书店,童强从注疏之学看唐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江海学刊,()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引方言考方言,()尉迟治平韵诠五十韵头考 韵诠研究之二语言研究,()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

28、中华书局,臧克和注解的“标注”史记历代注本文字标注及相关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犜 犲 狓 狋 狌 犪 犾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狅 犳犛 犻 犳 犲 狀 犾 狏 狓 犻 狀 犵 狊 犺 犻 犮 犺 犪 狅 狆 犻(四分律行事钞批)犙狌 狅 狋 犲 犱犛 犺 狌 狅 狑 犲 狀(说文)犣犺 犪 狀 犵犡 犻 狀(,)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唐)犛 犻 犳 犲 狀 犾 狏 狓 犻 狀 犵 狊 犺 犻 犮 犺 犪 狅 狆 犻(四分律行事钞批)犛犺 狌 狅狑犲 狀(说文),犛 犻 犳 犲 狀 犾 狏 狓 犻 狀 犵 狊 犺 犻 犮 犺 犪 狅 狆 犻(四分律行事钞批),犓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唐);犛 犻 犳 犲 狀 犾 狏 狓 犻 狀 犵 狊 犺 犻 犮 犺 犪 狅 狆 犻(四分律行事钞批);犛犺 狌 狅狑犲 狀(说文);张欣:四分律行事钞批引说文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