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2020年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宜居城市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要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对宜居城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何谓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原则和条件、判断宜居水平的指标等问题的探讨,给出了对宜居城市的全面认识,并以宣武区为例,分析了一个城区应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1.宜居的概念
宜居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了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在我国,宜居城市这一理念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也将宜居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然而对宜居城市的确切概念,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要的说法有以下一些:
宜居是指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能够为每个居住者提供良好并且适合他们发展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环境,并且有着很好的文化和宗教气息。要做到宜居,关键原则是居住者要被公平对待、互相尊重、彼此亲近、共同合作和参与。(citiesPLUS,2003)
在一个宜居城市里,居住者能健康地生活、自由地活动,无论是步行、骑车、坐公车,还是开车,都应该很便利。宜居城市必须是对每一个人都宜居,包括孩子、老人,而不光是对那些在城市赚钱而在郊区居住的人宜居。对老人和孩子来说,要做到宜居,必须强调绿化的重要性。(D. Hahlweg, 1997)
宜居城市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城市过去和将来的纽带,它强调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不允许浪费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从这一点上讲,宜居城市又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城市中的自然和社会基础必须合理利用,共同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宜居城市建设中,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的建设很重要,需要有完善的交通网系统。(E. Salzano,1997)
宜居就是让每个居住者都能感受到自我。(A.Casellati,1997)
宜居的含义包括两面,一方面是生存,另一方面是生态可持续性。所谓生存就是居住者有工作、有住所、能健康地生活。但是在满足生存这一要求的同时,环境往往会被破坏,这样生存问题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生态环境破坏会威胁生存,要想恢复生态就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宜居城市就是要做到这两方面的和谐统一,既满足居住者的生存需求,又保护环境不受破坏。(P.Evans,ed.2002)
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宜居城市这一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认为“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归纳起来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何永提出“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叶立梅则认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王明浩,200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宜居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宜居城市建设原则
2.1 H.L.Lennard的观点
根据H.L.Lennard的观点,宜居城市应依据以下原则建设:
1、在宜居城市中,人与人之间不是互相隔绝、孤立的,而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2、人们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
3、公共部门能给居住者提供大家共同参与的机会,比如庆典、节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可以让居民不是总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能更全面地发展;
4、没有恐慌、暴力威胁;
5、一个好的城市必须为孩子和年轻人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成年人为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6、城市为居住者提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职能,但同时,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在某一个或两个职能上非常完善,其他职能可以为了完善该职能而有所牺牲;
7、居住者要相互认可和尊重;
8、要充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做到自然和社会环境并重。在一个肮脏、人情冷淡的环境中人们不可能生活舒适;
9、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人们不会盲从专家或者所谓的权威,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主地进行决定。(H. L.Lennard,1997)
2.2 宜居城市是一个生命体
国外学者经过几十年对宜居城市理论的研究,提出宜居城市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这一贴切的比喻。城市系统就像一个生命体,要想每个功能都正常运转,那么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就不能被破坏.(B. Cools,1997)
对这个比喻进行剖析:
大脑和神经系统——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制定机构及具体的制定程序,规划执行的监控系统以及对变化环境的调控系统;
心脏——城市居住者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仰与理念。
器官——社区、工业群、公园、绿地等等组成了城市的器官。
循环系统——城市的循环系统包括运输路线、基础设施、废物处理系统、信息网络、供排水系统等等。
这个比喻经过仔细推敲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却起到指导性作用,提供了总体的框架,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3.宜居城市基本条件
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没有严格的界定,下面列举一些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宜居基本条件的看法:
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第三,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
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第二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宜居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
宜居城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环境优美;第二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要尊重人的发展;第三要使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全,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谈绪祥
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有潜力、能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有: 第一就业岗位充足;第二社会要和谐;第三环境要优美;第四文化要有个性;第五,基础设施要完善、配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
综合上述专家观点,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葱郁的绿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这是宜居的基本条件;
二是完善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
三是亲和的人文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这是宜居城市的精神体现。(王明浩,2005)
4.标准与指标
宜居城市的判断标准及具体指标,目前也正处在摸索阶段,尚无定论。
英国《经济学家》旗下智库“经济学家信息部”(EIU)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宜居性评比,其评选指标列于表1。
表1 英国《经济学家》(EIU)世界宜居城市评选指标
评价指标
指标来源
所占比重
第一组:健康与安全
1、暴力犯罪的威胁
2、恐怖主义及军队冲突的威胁
3、健康与疾病排名
EIU排名
EIU排名
EIU排名(基于13项健康指数)
11%
11%
11%
第二组:文化与环境
4、文化排名
5、娱乐能力
6、气候排名
7、消费与服务能力
8、贪污腐败
EIU排名
EIU关于娱乐能力方面的排名包括:夜总会、餐馆、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剧院、影院等
EIU排名
EIU排名
透明等排名(EIU)
6.67%
6.67%
6.67%
6.62%
6.67%
第三组:基础设施
9、交通基础设施排名
10、住房储备(stock)排名
11、教育综合指数
12、公共设施网络排名
EIU排名
EIU排名
EIU排名(基于12项教育指标)
EIU排名
8.33%
8.33%
8.33%
8.33%
(何永,2005)
国内学者朱鹏等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把“宜居城市”分成5个不同的需求层次,然后分别列出与其相对应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表2 基于需求层次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需求层次
属性指标
生理需求层次
住宅状况
面积、服务配套设施、私密性等
环境污染状况
空气质量、水质量、噪音状况等
气候状况
温度、降水等
安全需求层次
自然灾害状况
洪水、地震、火灾、滑坡等
经济状况
经济发展情况、失业率等
社会状况
犯罪率、事故率、社保系统等
社交需求层次
公共空间状况
开放空间、公园、购物中心、社会空间等的位置、数量、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等
交通系统状况
公共交通的种类、便利性;人行道、自行车道等的设置状况;街区大小、交叉口的形式等
邻里环境状况
邻里和谐度:邻里交往空间;邻里单位关键部分的可达性(公园、服务设施等)等
尊重需求层次
城市设计
建筑、街道等设计状况(即是否以人的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社会成员的平等性
平等享有教育、社会保障等权利;资源分配的平等性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方便残障人士设计(如残障通道);方便老年人的设计(如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孕妇儿童的设计等
自我实现需求层次
自然景观
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海岸线、山脊线等
历史状况
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著名文物古迹等
现代文化
现代建筑文化(如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现代精神文化(为全体市民所认同并感到自豪的城市文化等)
(朱鹏,2006)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认为,衡量是否为“宜居城市”的标准,应当是既有定性的指标又有定量的指标,而更重要的是量化数据。概括性的条目可列于表3。
表3 任致远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标准分类
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方面
人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 指标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就业人口占城市应就业总人口的比重
信息化综合指数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城市对外交通便捷程度
市区道路面积率和道路交通便捷程度
市政设施(给排水、电力、煤气供热等) 覆盖率和电视、电脑、电话(包括手机) 普及率
城市无障碍设施普及程度
城市广场和停车场服务半径
城市社会发展方面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m2/人) 和住房舒适程度
恩格尔系数(%)
万人拥有医生数量
基尼系数
社会保障覆盖率
人们对城市社区的满意程度
城市文化建设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的保护程度
风景名胜和园林绿地的保护程度
文化教育设施,尤其是中小学设施水平
文化娱乐和体育保健设施水平
城市环境质量方面
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自然环境(山、河、湖、海、泉等) 保护程度和生态景观特色魅力效果
城市安全防护(消防、人防、抗震、防洪、防泥石流、防台风等) 和应急救护设施水平
城市污水处理率
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环境噪声平均值
空气质量
(任致远,2005)
2006年,由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该标准体系采用百分制的方式,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这6个方面来设定“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计分办法,将为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4。
表4 建设部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社会文明度(10分)
城市文明(3分)
科学民主决策
政务公开
民主监督
行政效率
政府创新
社会和谐(2分)
贫富差距(基尼系数)
社会保障覆盖率
社会救助
发案率和破案率
扣分项目
社区文明(3分)
社区管理
物业管理
社区服务
扣分项目
公共参与(2分)
阳光规划
价格听证
经济富裕度(20分)
人均GDP(5分)
—
城镇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分)
人均财政收入(2分)
就业率(4分)
恩格尔系数(2分)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3分)
环境优美度(25分)
生态环境(20分)
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年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绿化覆盖率
加分项目
人文环境(25分)
文化遗产与保护
城市特色和可意向性
古今建筑协调
建筑与环境协调
城市景观(25分)
城市中心区景观
社区景观
市容市貌
资源承载度(10分)
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4分)
—
水资源重复利用率(2分)
人均城市用地面积(2分)
居住用地比例(1分)
名特产资源(1分)
加分、扣分项目
生活便宜度(25分)
城市交通(5分)
问卷调查:居民对城市交通的满意率
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公共交通分担率
问卷调查:居民工作平均通勤(单向)时间
社会停车泊位率
商业服务(2.5分)
问卷调查:居民对商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人均商业设施面积
抽样调查: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率
抽样调查:1000米范围内拥有超市的居住区比例
市政设施(5分)
居民对市政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城市燃气管道覆盖率
有线电视网覆盖率
因特网光缆到户率
自来水正常供应情况
电力(北方城市包含热力)正常供应情况
教育文化体育设施(2.5分)
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
抽样调查:500米范围内拥有小学的居住区比例
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数量(个)
抽样调查:1000米范围内拥有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的居住区比例
抽样调查:市民对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满意率
绿色开敞空间(5分)
抽样调查:市民对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布局满意度
每10万人拥有免费开放式公园个数
抽样调查:拥有人均8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居住区比例
抽样调查:距离免费开放式公园500米的居住区比例
城市住房(2.5分)
人均住房面积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户比例
公共卫生(2.5分)
抽样调查:市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意度
传染性疾病发病率
万人拥有病床数
公共安全度(10分)
生命线工程完好率(4分)
—
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2分)
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2分)
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2分)
5.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从宜居城市的定义及要求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情况、绿化情况,这些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已经成为判断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同时,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也已经成为居民关注的问题。那么,北京要想在2020年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目标,应该如何进行环境建设?下面将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分析宣武区为实现宜居目标,该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5.1 宣武区环境现状
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首先需要对现状有全面了解,发现问题,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l 水环境质量
宣武区的地表水主要包括南护城河、莲花河两个河段和陶然亭湖。根据《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水体功能类别的划分,宣武区各河段湖泊为Ⅳ类水域,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在2001-2005年间,宣武区水体现状为劣Ⅴ类,未达到Ⅳ类标准。
根据环境统计,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22.91吨,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处理设施12套,正常运行率达到100%。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由于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进,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排放量在废水排放量呈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仍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l 空气环境质量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法[2000]1号文件,以及北京市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北京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采用其二级标准进行评价。主要污染物评价标准见表5。
表5 宣武区大气环境质量及评价标准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单位
宣武区2004年环境质量指标
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其他标准
降尘
年月平均
吨/平方公里·月
9.0
国家推荐参考标准:清洁区平均降尘量(6.8)+7
硫酸盐化速率
年月平均
SO3毫克/平方分米·日
0.52
国家推荐参考标准:0.50
二氧化硫
年平均
毫克/立方米
0.046
0.06
二氧化氮
年平均
毫克/立方米
0.07
0.08
可吸入颗粒物
年平均
毫克/立方米
0.148
0.10
根据该评价标准,宣武区在2004年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中,降尘(清洁对照区6.8,因此国家二级质量标准应为13.8吨/平方公里·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出国家二级标准0.48倍,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l 声环境质量
2004年,宣武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8分贝和68.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5%,所以宣武区的噪声污染仍是影响居民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
l 固体废弃物清理
2001~2005年间,全区的生活垃圾采用密闭清洁式储运,储运率始终保持100%。同时,政府投资购置了多辆清扫车,使全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逐年提高,2005年达到90%。
l 园林绿化
2004年,宣武区年末公共绿地面积128.49万平方米,绿地率18.72%。城市绿化覆盖率23.79%,人均绿地面积6.7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3平方米。根据建设部的宜居指标,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为35平方米,显然宣武区离这些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因此,要加强城区内的绿化建设。
5.2 环境建设建议
要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需要对环境问题逐个具体分析。我认为,主要原则有以下一些:
1.系统分析、统筹规划
从目前宣武区的环境现状来看,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都有待提高,但每一个问题都不是轻易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这就需要在进行环境建设时,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如要想改善区内的地表水水质,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就要求环境管理者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具体确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才能使目标最终实现。
2.结合实情、因地制宜
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宜居,只有结合自己的现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再好一点,才能离“宜居”的目标越来越近。宣武区是一个纯城区,绿化率相对较低,这是受环境所限,要达到建设部提出的绿地覆盖率35%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但如果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地方搞绿化,那么即使总体绿地面积不大,但居民也能感觉到身边就有一片绿。
3.解决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有很多,首先解决哪个是关键的问题。我认为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居民最关心并且容易解决的。从宣武区居民向宣武环保局的投书信访中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很大一部分环境问题是风机噪声问题、餐饮店的油烟问题、工地扬尘及噪声问题,这些都是小范围环境问题,只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大力度,可以用较小的投入,获得很好的效益。
6.小结
目前,宜居城市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宜居城市的指标标准也日渐明晰。生态环境作为宜居指标的一大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在进行环境管理和建设时,应该坚持系统分析、统筹规划,结合实情、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才能使城市朝着宜居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Casellati, A. 1997. “The Nature of Livabil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Cools, B. 1997. “The Future of the C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citiesPLUS. 2003. 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 Vancouver, Canada: citiesPLUS.
Evans, P, ed. 2002.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Hahlweg, D. 1997. “The City as a Famil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Lennard, H. L. 1997. “P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Gondolier Press: California, USA.
Salzano, E.1997. “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何永,2005.理解“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北京规划建设,2.
任致远,2005.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城市发展研究,4.
王明浩,2005.关于创建宜居中小城市的探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朱鹏,2006.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河南科学,1.
张文忠等,2006.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