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浓的故事 陈芳明的心情
2009-07-17 15:06:11 来自: 巴莫贝
掌中地图的评论
美浓的故事 陈芳明的心情
文/庄文松
纯朴的客家庄 孕育多少文学情怀
“春已在这些树林中间,在凄黄的老叶间,又一度偷偷地刷上了油然的新绿,使得这些生长在得天独厚的南天之下的树木,蓬勃而倔强又多上了旺盛的生命之火,仿佛懵然不知自然界循环交替的法则一般。”这是映入作家陈芳明眼帘中,钟理和描述色调明亮之故乡一隅,也是陈芳明造访美浓小镇的典型钟理和风景。
美浓小镇风情
1989年以前,南二高尚未建成。陈芳明首次同父亲自左营乘坐计程车进入美浓,进美浓之前,环绕着六龟及美浓的峥嵘大山,陈芳明至今依然印象鲜明。
1996年陈芳明陆续于中兴大学与静宜大学执教,而他教授的战后文学的第一堂课,就是钟理和。此后至今,将近十年的时光,陈芳明每年都带领着学生朝圣“钟理和纪念馆”。对于美浓小镇风土人情的感受,陈芳明感切地叙说着:纯朴的乡村、客庄人的良善,即使迷路向在地人问路,得到的答应也是亲切的。三合院、大片农田、清净的空气,这些飘浮在记忆中的气味,与大学时期读得的钟理和的小说世界,俨然不同了。每次抵达美浓,陈芳明总是跌入温暖而幸福的甬道里。十年了,每回造访,陈芳明会预先联络作家钟铁民,而好客的钟铁民总是以“办桌”的飨宴招待陈芳明师生一群人。
进入钟理和的小说世界
钟理和纪念馆于1980年落成,当年犹是一幢小平房,后由乐捐鸠资建筑成今日的规模。 陈芳明首获巫永福文学奖,即于纪念馆颁奖。陈芳明首获巫永福文学奖,即于纪念馆颁奖。 至今谈起此奖,他的心情仍旧激动,因为对他而言,在锺理和纪念馆受奖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至今谈起此奖,他的心情仍旧激动,因为对他而言,在钟理和纪念馆受奖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1972年左右,陈芳明的政治意识觉醒,他开始反省与质疑现代主义,及至转向倾斜写实主义。 1972年左右,陈芳明的政治意识觉醒,他开始反省与质疑现代主义,及至转向倾斜写实主义。 更因彼时乡土文学运动的之启发,陈芳明自此重新定位与认识台湾文学对他的重大影响。更因彼时乡土文学运动的之启发,陈芳明自此重新定位与认识台湾文学对他的重大影响。 锺理和的小说世界于此际漫渗入陈芳明的文学生命里,且占据极重的份量。钟理和的小说世界于此际漫渗入陈芳明的文学生命里,且占据极重的份量。 陈芳明深刻记得,在凛冽严冬的被窝里读完锺理和的〈贫贱夫妻〉时,那种沦肌夹髓的冰凉况味,以及小说反映着的「人性的尊严与生命的卑微」。陈芳明深刻记得,在凛冽严冬的被窝里读完钟理和的〈贫贱夫妻〉时,那种沦肌夹髓的冰凉况味,以及小说反映着的「人性的尊严与生命的卑微」。 他说:「那是以痛苦的生活换取的故事。」对于为养家活口而盗伐林木当「山老鼠」的妻子,陈芳明谈及此篇小说中的情节,有无限的慨叹与不忍。他说:「那是以痛苦的生活换取的故事。」对于为养家活口而盗伐林木当「山老鼠」的妻子,陈芳明谈及此篇小说中的情节,有无限的慨叹与不忍。 也为小说中的夫妻之间无条件的付出感情而动容。也为小说中的夫妻之间无条件的付出感情而动容。
作家锺理和的文学人生与爱情生活,本身俨然就是一部充满灼热生命的小说。作家钟理和的文学人生与爱情生活,本身俨然就是一部充满灼热生命的小说。 因为与爱妻锺台妹(平妹)女士触碰「同姓婚姻」的禁忌,继而掀起了传统制度约束下的滔天巨浪。因为与爱妻钟台妹(平妹)女士触碰「同姓婚姻」的禁忌,继而掀起了传统制度约束下的滔天巨浪。 之后,二人又先后逃抵中国大陆生活八年之后,于1946年从北京回到美浓。之后,二人又先后逃抵中国大陆生活八年之后,于1946年从北京回到美浓。 对文学态度始终以焚烧生命般献祭的锺理和,临终前,仍戮力不辍于小说的创作,直至咳血而亡。对文学态度始终以焚烧生命般献祭的钟理和,临终前,仍戮力不辍于小说的创作,直至咳血而亡。 后来的文人们尊称他——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后来的文人们尊称他——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由于尝尽当小说家的贫苦潦落滋味,锺理和告诉后代,他死后将手稿全数焚毁,也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当作家。由于尝尽当小说家的贫苦潦落滋味,钟理和告诉后代,他死后将手稿全数焚毁,也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当作家。 然而锺台妹并未履行锺理和的叮嘱,她支持儿子锺铁民写作并完整保留下锺理和的手稿。然而钟台妹并未履行钟理和的叮嘱,她支持儿子钟铁民写作并完整保留下钟理和的手稿。 陈芳明在1996年初访锺台妹,面对这位传统而坚毅的客家女人,陈芳明在平凡而以寻常待人之道的锺台妹身上,见识到她的伟大面貌。陈芳明在1996年初访钟台妹,面对这位传统而坚毅的客家女人,陈芳明在平凡而以寻常待人之道的钟台妹身上,见识到她的伟大面貌。
台湾现实与历史的交叠
1970年,陈芳明方开始接触到锺理和的文学作品。 1970年,陈芳明方开始接触到钟理和的文学作品。 于此前,陈芳明仍浸淫于「没有逻辑的语言,不近情理的结构,反而为我带来无穷的想象」及着迷于「断裂的诗行以及跳跃的意象」之现代主义的阅读经验里。于此前,陈芳明仍浸淫于「没有逻辑的语言,不近情理的结构,反而为我带来无穷的想象」及着迷于「断裂的诗行以及跳跃的意象」之现代主义的阅读经验里。 直至《锺理和短篇小说集》一书在陈芳明的创作与阅读生命中现?,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直至《钟理和短篇小说集》一书在陈芳明的创作与阅读生命中现?,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 陈芳明于〈美浓是我的心情〉文中如此形容那种巨大的冲击:「我非常不能适应那种扑面袭来的质朴气息。」、「我甚至提醒自己,如果日后能够书写小说,千万别写得像锺理和那般凄苦。」然而,日后他才觉悟出,锺理和书写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真实,就是台湾现实的鉴照与台湾历史事实的纪录。陈芳明于〈美浓是我的心情〉文中如此形容那种巨大的冲击:「我非常不能适应那种扑面袭来的质朴气息。」、「我什至提醒自己,如果日后能够书写小说,千万别写得像钟理和那般凄苦。」然而,日后他才觉悟出,钟理和书写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真实,就是台湾现实的鉴照与台湾历史事实的纪录。 那也是锺理和的生命与土地二者精凝而纯粹的情感。那也是钟理和的生命与土地二者精凝而纯粹的情感。 1992年陈芳明从海外回到台湾,1995年回到学界,他说他对台湾文学的教学迟迟晚了十年。 1992年陈芳明从海外回到台湾,1995年回到学界,他说他对台湾文学的教学迟迟晚了十年。 对于台湾文学是否等同乡土文学,陈芳明直言台湾文学是融合着生活在台湾土地上所有族群的创作。对于台湾文学是否等同乡土文学,陈芳明直言台湾文学是融合着生活在台湾土地上所有族群的创作。 他从锺理和的日记与作品中思索,锺理和深受鲁迅文学极大的影响,然而除了是鲁迅的追随者外,锺理和也接触包括日本等等国家之世界文学,锺理和从未窄化自己的文学创作。他从钟理和的日记与作品中思索,钟理和深受鲁迅文学极大的影响,然而除了是鲁迅的追随者外,钟理和也接触包括日本等等国家之世界文学,钟理和从未窄化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在日治时代前往北京,也是50年代台湾白话文学写作的第一人,他的文友通信后来更影响了包括锺肇政等作家的白话文学习。他在日治时代前往北京,也是50年代台湾白话文学写作的第一人,他的文友通信后来更影响了包括钟肇政等作家的白话文学习。 陈芳明以为锺理和的文学不只是属于台湾、美浓,他吸收了鲁迅等作家的创作技巧,消化鲁迅、消化中国,继而成就了锺理和。陈芳明以为钟理和的文学不只是属于台湾、美浓,他吸收了鲁迅等作家的创作技巧,消化鲁迅、消化中国,继而成就了钟理和。 陈芳明说台湾土地虽小,但内容丰富,包容力与消化能量强过中国,绝对可以包容全世界文学,将来也会成为华文文学的重镇,甚至是华文的输出地。陈芳明说台湾土地虽小,但内容丰富,包容力与消化能量强过中国,绝对可以包容全世界文学,将来也会成为华文文学的重镇,甚至是华文的输出地。 他一直对台湾保有绝对的信心,而且台湾本身就具备着文化生产力。他一直对台湾保有绝对的信心,而且台湾本身就具备着文化生产力。 所以台湾文学不应该以族群来做切割,如现代新移民的二代,将来也可能成就台湾的新文学作品,因此他一直对台湾文学怀抱着乐观与自信。所以台湾文学不应该以族群来做切割,如现代新移民的二代,将来也可能成就台湾的新文学作品,因此他一直对台湾文学怀抱着乐观与自信。
阅读锺理和启示了陈芳明对台湾文学崭新的思维与立论,「我相信台湾文学自有其自主性,然而所谓自主,绝对不能等同封闭或锁国。」与「他留下来的知识典范,协助我以着开放的态度诠释台湾文学。」阅读钟理和启示了陈芳明对台湾文学崭新的思维与立论,「我相信台湾文学自有其自主性,然而所谓自主,绝对不能等同封闭或锁国。」与「他留下来的知识典范,协助我以着开放的态度诠释台湾文学。」
现存放于纪念馆中的锺理和手稿遗作,陈芳明已悉数读过。现存放于纪念馆中的钟理和手稿遗作,陈芳明已悉数读过。 他说手稿与市面的全集版本不尽相同,目前市面上的《锺理和全集》是经过修稿的,而锺铁民为尊重和保留父亲作品的原创完整性,将于今年发行《锺理和全集》的手稿原版。他说手稿与市面的全集版本不尽相同,目前市面上的《钟理和全集》是经过修稿的,而钟铁民为尊重和保留父亲作品的原创完整性,将于今年发行《钟理和全集》的手稿原版。 陈芳明已迫不及待地要购买一套阅读与收藏。陈芳明已迫不及待地要购买一套阅读与收藏。
《Taiwan News国际财经·文化月刊》2009/07/16第94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