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矿产资源概论(限选)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414717 上传时间:2025-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产资源概论(限选)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矿产资源概论(限选)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矿产: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2.矿产资源:指已经证实的、假想的和推测的,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矿产的总称。 3.矿床:系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4.可燃有机矿产:指能为工业和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它既是最主要的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5.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以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6.夹石: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7.脉石: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8.共生组分:共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并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9.伴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10.矿石的构造: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1.矿石的结构: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2.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含量。 13.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值。 14.最低工业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的矿体或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15.储量:是指经地质研究并利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如钻探、槽探、井探、坑探等查明的矿产储藏量,是衡量矿床规模的重要依据。 16.矿石品级:主要是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分对矿石质量划分的不同级别。 17.矿体: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独立的地质体。 18.围岩:矿床学中主要指矿体四周无实际价值的岩石。 19.矿体产状:指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环境。 20.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 21.后生矿床:指矿体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22.叠生矿床:指先期形成同生矿床之后,又叠加了晚期形成的后生矿床。 23.矿床的成因类型:是按矿床的成因、形成作用而划分的矿床类型。 24.矿床工业类型:一般把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有重要意义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的工业类型。 25.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值。 26. 元素的迁移: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状态中。元素的这种运动转移现象或过程,称为元素的迁移。 27.浓度系数:工业品位与该元素的克拉克值之比。 28.成矿作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29. 岩浆矿床:由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经过分异作用和结晶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30.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对于岩浆矿床而言,岩浆岩与矿种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一定的矿种仅与一定的岩浆岩有关,此种对应关系称为岩浆成矿专属性。 31.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 32.岩浆分结矿床:即是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33. 早期岩浆矿床:由于金属矿物结晶时间大多早于硅酸盐矿物或与早期硅酸盐矿物同时晶出,矿床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早期阶段,所以通常将其称为早期岩浆矿床。 34. 残余熔融成矿作用:由于岩浆分异结晶或受H2O、CO2等挥发分的影响,使岩浆结晶残余熔体中富含了金属矿物组分,这些组分在特定的部位富集而形成矿床,这种作用称为残余熔融成矿作用。 35. 晚期岩浆矿床:由于残余岩浆是大量造岩矿物晶出后产生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岩浆作用晚期,故所形成的矿床被称为晚期岩浆矿床。 36. 岩浆熔离作用: 是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一种均一的岩浆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融体的作用。 37. 熔离矿床: 是经岩浆熔离作用使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38. 岩浆爆发作用及喷溢作用: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猛烈上升(爆炸)到地表及近地表的作用称为岩浆爆发作用,以较宁静的方式溢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岩浆喷溢作用。 39.岩浆爆发矿床:有用组分在深部结晶,经爆发作用带到近地表或在爆发过程中形成的矿床。 40.岩浆喷溢矿床:在深部分异出来的有用组分经喷溢作用带地表或在地表附近形成的矿床。 41. 伟晶岩:是一种矿物颗粒粗大的脉岩,其矿物颗粒特别粗大,一般多在1~10cm以上,大者可达1~2m或更大。 42. 伟晶岩矿床:在伟晶岩形成过程中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而形成的矿床。 43. 文象结构:岩石中钾长石和石英呈有规则的交生,石英具独特的棱角形或楔形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形似希伯莱文字,称为文象结构。 44. 气水热液:指在一定深度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含多种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的气态或液态水溶液(简称热液)。 45. 热液矿床:通过含矿流体(包括气相、液相、超临界流体)作用而生成的后生矿床称热液矿床或气化热液矿床。 46. 充填作用和充填矿床:当含矿热液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中流动时,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热液中成矿物质沉淀于已有的各种裂隙和孔隙中,这种作用称为充填作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矿床即为充填式矿床。 47. 交代作用:指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各种置换作用。由交代作用生成的矿床称交代式矿床。 48.围岩蚀变::指在气水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交代作用,使矿体的围岩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种种变化。发生蚀变作用的岩石叫做蚀变围岩。 49. 地质推断法:通常是依据矿床自身特征、与成矿相关侵入体的特征、成矿时期矿体上覆地层厚度等概略的推断成矿深度,定性的推断矿床属浅成还是中-深成因。 50. 矿物包裹体测压法:通过测定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的密度、盐度确定成矿的压力,再依据静岩压力换算成矿深度。 51.矿物共生组合:在矿床中,由同一种成矿作用所形成的一群矿物,其彼此之间成因及空间共生关系称为矿物共生组合。 52.矿化期:代表一个物理化学条件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较长的成矿过程。 53. 矿化阶段:是在矿化期中化分出来的较短的成矿作用过程。 54. 接触交代作用:指岩浆期后热液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发生的交代作用。 55. 矽卡岩:是由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征钙镁铝硅酸盐矿物组合(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的蚀变岩。 56. 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是指产于侵入体接触带附近与矽卡岩有成因联系的矿床。 57. 斑岩型矿床: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58. 玢岩型铁矿床:指产于陆相火山岩分布区域内,与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的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一组矿床。 59. 高温热液脉型矿床:指主成矿温度大于300℃、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60.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指主成矿温度大致在300~200℃之间,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61. 低温热液矿床:指形成温度低于200℃的各种热液矿床,形成深度大多在2km至地表范围内。 62. 风化成矿作用:地壳表面的岩石和矿床,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使有用物质重新组合、调整、富集起来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叫风化成矿作用,由这种作用形成的矿床叫风化矿床。 63. 残积、坡积砂矿:岩石或矿石在风化过程中稳定矿物在原地风化壳中或重力作用在基岩露头下方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64. 残余矿床:在风化过程中基岩中的稳定组分在风化壳内残留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65. 淋积矿床:在风化过成中有用元素从风化壳上部溶解并淋滤到风化壳下部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66. 沉积矿床:地表岩石和矿石在风化作用下被破碎、分解的产物,有机残骸和火山喷出物等,被水、风、冰川、生物等营力搬运到有利于沉积的地质环境中,经过沉积分异作用沉积下来,形成的矿床,统称为沉积矿床。 67. 机械沉积(分异)成矿作用:碎屑物质在水流搬运过程中,在重力作用影响下,可按大小、形状和比重的不同,在不同的部位分别沉淀,从而使其中有用的矿物发生局部富集形成矿床的作用。 68. 化学沉积(分异)成矿作用:当成矿物质以胶体溶液或真溶液形式进行迁移时,由于不同元素在同一搬运介质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从而在沉淀过程中产生成矿物质的分异沉积作用,通过这一作用形成矿床的过程便称为化学沉积(分异)成矿作用。 69. 生物和生物化学成矿作用:有有机质参与的沉积成矿作用。 70. 机械沉积砂矿床:机械沉积矿床指言矿岩石或矿床在地表遭受风、水或冰川等物咫凤化(机械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和稳定的重矿物,在其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粒度、形状、比重不同而发生机械分异所形成的矿床。 71. 蒸发沉积矿床(盐类矿床):盆地中溶解的无机盐类经蒸发作用沉淀或富集而形成的矿床,又称盐类矿床。 72. 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由沉积作用堆积起来的生物遗体及残骸或经生物机体分解导致有用组分沉淀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73. 可燃有机(岩)矿床:指有机成因的、可以燃烧的矿产。 74. 生物沉积作用:生物的遗体及其产物在适当的沉积环境中堆积,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的过程。 75. 生物化学作用:当这些有机质被沉积物所覆盖而与空气隔绝后,便受到不同介质的侵蚀和改造,发生组成形式的转变——生物化学作用。 76. 细菌分解作用:细菌活动将生物遗体和生物有机质分解为其他形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过程。 77.煤:在沼泽盆地中堆积的大量植物遗体残骸,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固体可燃矿产。 78.煤层:自然界中植物遗体聚集层经过成煤作用后形成的可燃有机岩层。 79. 近海型煤系:形成于滨海平原或海边的泻湖、海湾及浅海的煤系。又称为海陆交替相煤系。 80. 聚煤盆地:形成煤系的沉积盆地。 81.煤田:一个聚煤盆地形成的煤系经构造升降和剥蚀作用可分解为几个保留区域,这些煤系的保留区域称为煤田。 82.变质矿床:遭受变质作用改造过的矿床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都称为变质矿床。 83. 接触变质矿床:由于岩浆侵入使围岩温度升高引起围岩中有用组分重结晶及重组合而形成有用矿物的作用称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矿床即为接触变质矿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