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外科复习之霸
1、华佗使用麻沸散让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施行手术,使中医外治法向前迈了一步。
2、我国出现了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
3、走黄:是由于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化脓性感染。一般以颜面部疔疮合并走黄者为多。
4、内陷: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而引起的危急证候,有头疽并发者多见,故又称疽毒内陷。
中医学认为全身性感染是正邪相争的结果。由于疔疮毒邪炽盛,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而成走黄;或因正气虚弱,火毒炽盛,正不胜邪,反陷于内,内攻脏腑而成内陷。
5、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
6、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7、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8、六淫邪毒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9、阴阳是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10、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阳脓患部温度升高)、硬度(肿块以软,按之应指者脓已成)
11、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12、外科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的治法分别是消、托、补。
13、中医外科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酊剂、洗剂、草药。
金黄膏、玉露膏适用于阳证肿疡。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适用于疮疡阴证。九华膏适用于内、外痔发炎肿痛及痔术后。
14、箍围药:古称敷贴,是用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适应症:外疡不论初起、成脓、溃后,凡肿势散漫不聚,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
15、最普遍且可靠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16、手术切口分类:Ⅰ类切口:(无菌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Ⅱ类切口:(可能污染切口)胃肠道手术的切口等。Ⅲ类切口:(污染切口)溃疡、化脓的切口等。
17、切口愈合分级:甲级(愈合良好);乙级(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但未化脓);丙级(化脓)
18、麻醉前用药:(用药目的:稳定患者情绪,提高痛阈,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胆碱药;镇静催眠药;特殊用药
19、局麻常用药:普鲁卡因。用之前要做药敏试验,常用浓度为0.5%,一次限量1g。
20、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麻或腰麻。穿刺部位一般选择腰3~4或腰2~3棘突间隙。
21、硬膜外腔穿刺术穿刺点选择: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脊神经相应棘突间隙。(按手术需要,胸椎、腰椎都可以选)
22、全身麻醉包括:吸入麻醉、静脉麻醉。
23、高血钾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时,即为高血钾症。严重者(超过7mmol/L)常有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更有甚者可发生心搏骤停。
24、高血钾症治疗:立即停用所有含钾药物、溶液及含钾多的食物,同时降低血钾浓度(碳酸氢钠、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
25、外科输血适应证:大量失血、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凝血异常。
26、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疾病的传播。
27、自体输血:又称自身输血,是指收集患者自体血液,在需要时再回输。
28、成分输血:是指将全血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制成不同成分血液制品,以供临床使用。分为血细胞、血浆和血浆蛋白三大类。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制剂、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
29、新鲜冰冻血浆中含有各种凝血因子、白蛋白和球蛋白。适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症、肝胆疾病引起的凝血障碍、大量输注库存血后出现的出血倾向。
30、休克一般监测指标:精神状态、皮肤温度和色泽、血压(最重要指标)、脉率、尿量。
31、外科常见的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最常见)、感染性休克。
32、感染性休克分为高动力型(暖休克)和低动力型休克(冷休克)
33、根据心电图可将心搏骤停分为:心搏停止(心室停顿)、心室颤动、快速性心律失常、无脉电活动。
34、破伤风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6-12天,也有短至24h,长至数月者,甚至还有受伤数年后因清除病灶或异物而发病);前驱症状(头痛、失眠等);典型症状(肌肉持续性收缩,肌肉阵发性痉挛和抽搐);并发症(呼吸困难、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肌肉撕裂或骨折)
35、肋骨骨折好发部位:第4~7肋。
36、张力性气胸:胸部损伤使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而创口与胸膜腔相通,形成单向活瓣的气胸类型称为张力性气胸。常由肺裂伤、支气管损伤或胸壁穿透伤引起。吸气时裂口张开,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裂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导致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
37、烧伤九分法: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和1个1%。头颈部1×9%、躯干3×9%、双上肢2×9%、双下肢5×9%+1%。手掌法:不论性别年龄,患者并指的掌面占体表面积的1%。
38、含神经毒的毒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含血循毒的毒蛇:五步蛇、竹叶青、蝰蛇、烙铁头;含混合毒的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
39、脂肪瘤和纤维瘤=肉瘤;神经纤维瘤=气瘤;皮脂腺囊肿=脂瘤;血管瘤=血瘤
40、肝癌甲胎蛋白检测:正常AFP在25ng/L以下,如果AFP≥200ng/L,且不伴有明显肝病活动证据,应警惕是否有肝癌;AFP≥500ng/L,且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和肝病活动证据,基本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41、单纯性甲状腺肿=气瘿,甲状腺炎=瘿痈,良性甲状腺肿瘤=肉瘿,恶性甲状腺肿瘤=石瘿。
42、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以颈前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常偶然发现。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韧有弹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多为单发,随吞咽上下移动。
43、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乳头状癌、滤泡癌、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最差)、甲状腺髓样瘤。
44、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
45、乳房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期后1周(排卵期前),此时是乳房生理平稳的时期。
46、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乳痈。如感染严重或治疗不当则可波及其他腺叶,中医称传囊乳痈;发生在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发生在妊娠期称内吹乳痈;发生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称不乳儿乳痈。
47、为避免手术损伤乳管,切口应以乳头为中心循乳管方向做放射状切口,至乳晕处为止。深部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既有利于排脓,又可避免损伤乳管。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若压痛明显而波动感不明显,应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穿刺,及早发现深部脓肿。
48、乳腺囊性增生病:突出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随情绪、月经变化)。肝郁气滞证:年轻女性,乳房胀痛或窜痛,疼痛与肿块与月经及情绪变化有关,伴烦躁易怒,两胁胀痛,脉弦。冲任失调证:中年以上女性,腰膝酸软,月经周期紊乱,量少,脉细。
49、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是腹膜炎常出现的主要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
50、急腹症中医治法:通里攻下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理气开郁法、补气养血法。(前三个可以详细看一下)
51、急性腹膜炎分类:(病因)细菌性、非细菌性腹膜炎;(发病机制)原发性、继发性腹膜炎;(病变范围)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临床经过)急性、亚急性、慢性腹膜炎。
52、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异位急性阑尾炎。
52、急性胰腺炎病因:胆道梗阻、过量饮酒、暴饮暴食、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他(高血脂症、高钙血症、创伤、胰腺缺血、病毒感染及某些药物)
53、急性胰腺炎发病特点:先出现腹痛,再出现其他症状。
54、肠梗阻手术适应证:①绞窄性肠梗阻(绝对手术指征);②有腹膜刺激征或弥漫性腹膜炎征象的各型肠梗阻;③应用非手术疗法,经6~8小时观察,病情不见好转,或腹痛、腹胀加重,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脉搏加快,血压下降者;④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等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梗阻。
55、急性胆囊炎体征:墨菲氏征阳性。
56、急性胆管炎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57、腹股沟斜疝的疝内容物最多见为回肠。
58、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59、尿失禁分类:真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
60、上尿路结石临床表现:肾绞痛、腰腹部钝痛、放射痛。上尿路结石的肾绞痛在下段膀胱壁段最多见,下段膀胱壁段最容易出现膀胱刺激症。放射痛:疼痛由腰腹部放射至同侧睾丸或阴唇和大腿内侧,提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上段输尿管结石;若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和尿路与阴茎头部放射痛,提示结石位于输尿管膀胱壁段或开口处。
61、良性前列腺增生直肠指检,前列腺的表现为表面光滑无结节,触痛不明显,中央沟变浅或消失。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前列腺可触及坚硬、不规则结节,固定、无弹性。
62、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表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尿潴留(可能并发充盈性尿失禁)、其他症状。
63、前列腺癌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正常值为4.
64、肛管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浅、深两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形成肌环。
65、痔根据部位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点、7点、11点,又称母痔区。
66、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缺血性溃疡者。临床特点是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和便秘。分为早期肛裂和陈旧性肛裂。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位,男性多见于6点处,女性多见于12点处。(再看看书上肛裂临表P456)
67、肛裂三联征: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同时存在。
68、肛瘘:瘘管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3部分组成。以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为标志,将肛瘘分为地位和高位两种。
69、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70、间歇性跛行:指患者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但只要休息片刻,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再行走相同距离疼痛又复出现,又称运动性疼痛。
71、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当发生较为严重的血管病变时,疼痛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仍然持续存在。
7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周围动静脉的慢性、持续进展性炎症和闭塞性病变。病变主要发生在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又称Buerger病,简称脉管炎。
73、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由于大、中动脉内膜增厚、硬化,继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动脉狭窄、闭塞而出现下肢慢性缺血改变的周围血管常见疾病。
74、皮肤病中,原发性皮损是指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结节、水疱、脓疱。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皲裂、苔藓样变、抓痕、瘢痕疙瘩、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75、带状疱疹:以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神经痛为特征。临表:轻度全身症状,在即将出现皮疹的部位皮肤不适,局部疼痛,之后皮肤出现群集的小水疱和丘疱疹。皮损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基底常绕以红晕。皮疹往往发生在一侧皮肤,一般不超躯干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
76、湿疹证型:湿热蕴肤证、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运证、血虚风燥证。
77、同形反应:银屑病新皮疹不断出现,原有皮疹不断扩大,颜色鲜红,鳞屑增多,此时针刺、摩擦、外伤处引起新皮损发生。
78、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百子练琴)
79、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80、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
(子衍宗枸杞子,覆盆菟车五味子, 精气虚寒命火衰,传代衍宗此方治)
大题:
1、急性阑尾炎临表:
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胃肠道症状(恶、呕、便秘等)、全身症状(头晕头痛、乏力汗出等)
主要体征:压痛(相对固定的局限性右下腹压痛。麦氏点、Lanz点、Morris点)、
反跳痛、腹肌紧张、右下腹包块。
检查方法:
①结肠充气试验:患者仰卧位,医师右手按压左下腹降结肠,另一手沿结肠逆行挤压,如出现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炎存在。
②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医师用左手扶住患者右髋部,右手将右下肢向后过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贴近腰大肌,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炎。
③闭孔内肌试验:患者平卧,将右髋和右膝屈曲90度,并内旋髋关节,以拉紧右侧闭孔内肌,如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位置较低,贴近闭孔内肌,为盆腔位阑尾炎。
④直肠指检:直肠右侧前上方有触痛提示炎性阑尾位置较低。
⑤经穴触诊:阑尾穴有压痛。
2、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诊断要点:
①多数患者有溃疡病史,且近期有溃疡病活动症状
②突然发生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迅速发展到全腹,并常伴有轻度休克症状。
③检查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并多有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
⑤立位腹部X线检查可见膈下半月形的游离气体影。超声、腹腔穿刺有助诊断。
3、睾丸附睾炎临表:
发病前可有畏寒、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㈠急性睾丸附睾炎:
急性发病,多发生在一侧附睾及睾丸。患侧肿胀疼痛,程度不一;可向同侧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阴囊皮肤发红、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恶、呕、头痛等症状。检查可见患侧睾丸、附睾肿大,触痛明显。炎症波及同侧精索,可引起精索肿胀触痛。成脓后阴囊可触及波动感,溃烂后容易形成皮肤窦道。急性炎症期通常为1周,治疗后疼痛肿胀减轻,部分患者1-2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
㈡慢性睾丸附睾炎:
患者常感一侧阴囊坠胀不适,酸痛,并向腹股沟放射,有不定时的睾丸、附睾肿胀、疼痛及压痛,或附睾尾部或头部有硬结。
4、皮肤病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①正确选择剂型: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有明显渗出者或红肿,则以溶液湿敷为主。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以软膏为主。
②合理选择药物: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病期选择不同的药物。
③注意皮损部位及药物的浓度和刺激性: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及性皮肤病用药宜温和,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的药物。
④注意过敏反应:外用药物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外用药物时应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用药,并予以及时处理。
病例
内痔
分度:
Ⅰ度: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色鲜红,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肛门镜检可见齿状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Ⅱ度: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可喷射状出血,色鲜红;肛门镜检可见齿状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Ⅲ度: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纳,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肛门镜检可见齿状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可有纤维化。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回纳后易脱出。检查痔核表面多有纤维化。
中医辨病要点:便血鲜红、痔核脱出是内痔的主要特点。
西医诊断要点:便血史、便时可伴有肿物脱出肛外。肛门指检,内痔脱垂者,最好蹲位排便后立即检查。肛门镜。
内痔的中医辨证要点:
①便血鲜红,无痔核脱出,多为风伤肠络。
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
②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多为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公猪大肠、黄连)
③痔核嵌顿,或肛缘有血栓形成水肿,触痛明显,多为气滞血瘀。
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④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红或淡红,多为脾虚气陷。
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医其他治法:熏洗法、外敷法、塞药法、注射法
西医治疗:
①一般治疗:改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周围清洁、坐浴等。
②药物治疗(1、2度)。栓剂、乳膏、洗剂、静脉增强剂、抗炎镇痛药
③手术治疗:2、3度内痔、环状痔和部分4度内痔、血栓性外痔。贯穿结扎法、分段结扎法、血栓性外痔剥离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④物理治疗:1、2、3度内痔。
银屑病(白疕/白壳疮/干癣/风癣/松皮癣)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特点是红斑上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抓去鳞屑可见薄膜及点状出血,病程长,时轻时重,不宜根治。
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
寻常型银屑病:
进行期:同形反应
静止期:病情稳定,无新皮疹出现,原有皮疹也不消退
退行期:皮损变薄,红色变淡,逐渐消退,遗留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另外三个类型临床少见,略。
西医诊要:
寻常型:根据好发部位、多层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
中医辨证论治:
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加减)
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息风(当归饮子加减)
气血淤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卑解渗湿汤加减)
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西医治疗:
内用药:维A酸、封闭疗法、抗生素、环孢素
外用药:角质促成剂、皮质激素制剂、维A酸软膏、钙泊三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