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教案课题17.紫藤萝瀑布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迸溅、伶仃、忍俊不禁、盘虬卧龙。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会人生,感悟生命。5.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重点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生命感悟。教学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
2、,就是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的时候,面对紫藤萝花产生了联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她所见所感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文中去领略一下。一、学习导航1.作者简介。【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作者的画像和简介】2.了解紫藤。【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3.学习疑难字词。(1)注音练习。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2)词语解释。迸溅繁密稀落伶仃酒酿挑逗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学生查字典,教师正音,学生认读两遍】4.诵读欣赏。【学生听多媒体课文朗读】自由发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解决字词听读课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代背景。2.朗读指导。3.整体感知。(
3、1)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想想作者是怎样从色彩、形状、姿态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朗读课文,欣赏藤萝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明确(1)颜色2)外形2.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明确先写花穗的色彩,然后写花的形状最后写花的香味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结: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视觉到嗅觉,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把紫藤萝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4.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
4、解。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使作者联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但人类生命的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四、作业:预习课后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讨论,再回答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板书设计紫藤萝瀑布宗璞花色热烈沉静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花形犹如瀑布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花香香气持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7.紫藤萝瀑布课型新授课时
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会揣摩、品评优美语句、词语的含义与表达效果。重点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赏析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精讲点拨,品味语言1.感受语言魅力。示例1: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把花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紫藤萝生长的繁茂)【方法讲解:修辞方法+修辞的基本作用+具体内容+思想情感】示例2: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
6、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是逗引、招惹之意,在语境中是贬义词褒用,将花拟人化,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靓丽可爱,玲珑剔透,极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方法点拨:具体分析某个词的作用及效果】示例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蕴含哲理,它告诉我们人亦如花,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方法点拨:从句子蕴含的道理赏析】2.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明确这里运用了通感。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描写
7、顺序是什么?4.“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阅读全文,分别说说作者“停住”和“加快”脚步的原因。明确“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花的茂盛、生机勃勃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花的生命活力所感找出自己欣赏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成员听,并仿照示例,赏析语言全班交流讨论并归纳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染、所催促,她要振作起来,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洪流中去,抒写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二、 探究赏析,掌握写法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思考从这两幅图片
8、中你能探究出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探究结果:这是一种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反衬眼前这片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从中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这样写为引出作者的深入思考做了铺垫。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明确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内容不仅仅是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紫藤萝,深受启示,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三、 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花一样,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投身到人生的长河中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四、 作业模仿课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描写一种花,或者一种草,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它进行描绘,如比喻、
9、拟人等,要形象、生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8.一颗小桃树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2.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难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教学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 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小麻雀,小麻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它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
10、小麻雀相同呢?二、简介作者和背景贾平凹,生于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三、检查预习1、识记下列的字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忏悔()撂()摞()裸()恍()涩()褪()2、理解下列词语伫立长久地站立聆听入课了解作者和背景积累文学常识积累字词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
11、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楚楚较弱柔美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 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摹形着色的:“纤纤 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描写动作、神
12、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 顽强搏斗。五、 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复习生字词及重点词义 自读课文 思考问题并回答勾画重点语句,分析特点归纳总结板书设计一棵小桃树贾平凹“纤纤” “黄黄的”“瘦瘦的”“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单薄”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8.一颗小桃树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2.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难
13、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教学方法默读法、问答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 读不懂呢。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写作手法】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
14、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二、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复习回顾再读课文找出精彩语句加以赏析探究写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
15、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三、 课堂小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四、 布置作业1、 写作:通过对一种植物描写,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字数不限,抒发内心真实情感 研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
16、受总结板书设计一棵小桃树贾平凹“纤纤” “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9.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外国诗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3.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难点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由丹麦作家安徒生
17、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二、简介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三、教师介绍写作背
18、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四、朗读感知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聆听入课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朗读评议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语气语调,读出感情。五、赏析诗歌1.诗歌的两部分各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
19、,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2.理解“生活欺骗了你”?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
20、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作业:背诵诗歌 齐读诗歌赏析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9.外国诗两首:一条未走的路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外国诗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3.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难点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21、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
22、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聆听入课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朗读评议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
23、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
24、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五)作业背诵诗歌 齐读诗歌赏析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小结板书设计一条未走的路弗罗斯特哲理诗自然之路无奈-选择-慎重人生之路留恋(象征)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全诗。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全诗。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
25、活动资源补充一、 导入通过谈话,揭题激趣。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吗?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2.关于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
26、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师生互动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
27、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四、再读古诗,赏析内容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3.这首
28、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4.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背诵并默写 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意再读古诗,赏析内容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背诵板书设计教学
29、反思课时教案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2.背诵全诗。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
30、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出示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课件出示】1.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关于作品: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
31、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下来,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2.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师生互动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4.将这首诗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二)品读诗歌,领悟诗情。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1.诗人要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
32、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明确(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明确(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
33、眼”。四、再读古诗,赏析名句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五、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板书设计望岳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雄豪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20.古代
34、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全诗重点1.背诵、默写全诗。2.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导入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3.谈话,揭题。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
35、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一、资料助读【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1.关于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2.关于背景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
36、多媒体展示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师生互动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自由朗读古诗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三、诵读诗歌,理解内容1.解读1、2句。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2.解读第三、第四句。明确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3.整体理解诗意。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
37、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3.深层次理解“不畏”。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4.理解“最高层”。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
38、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师: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五、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评议朗读诵读诗歌,理解内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谈启示背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教案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并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
39、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重点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 导入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淳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二、资料助读【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1.关于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40、人,宋代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2.关于背景三、初读古诗,通读诗句1.自由读古诗二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认读生字,在理解运用中识记生字。3师范读。4. 生配乐练读。5.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四、整体把握,感知古诗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的心情如何呀?(怀疑、着急高兴、惊喜)五、理解诗意,悟情明理1.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师生互动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自由朗读古诗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
41、补充农家是怎样待客的?2.品读第一第二句。重点理解“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3.品读第三、第四句,整体初说诗句的意思。5.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6.体会诗人此刻的心情,并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7.读资料袋,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乃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但七年级学生却不易领悟诗中暗含的哲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借助课件,链接了陆游一生的坎坷经历,引导学生了解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
42、受挫折,却始终心存希望,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再回到诗句,水到渠成地交流出诗中的哲理,那就是: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有正确的态度心存希望、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奋发前行六、课堂小结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总结诗歌主旨,感悟诗歌的内容巩固全诗 谈启示背诵板书设计游山西村热情好客留客绝处逢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夜叩门教学反思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时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重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全诗。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 导入(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