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陈嘉庚 民族的典范
中文0992 陈蕊 2009902046
陈嘉庚的童年是在国弱民穷、屡遭外侵的动荡时代中度过的。时代造英雄,在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后涌现的民族英雄陈化成、郑成功的爱国伟绩和崇高精神,感染和培育了陈嘉庚为民分忧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操。
陈嘉庚说:“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在陈嘉庚故居,从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礼帽、皮鞋等物来看,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一只翻过来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蜡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烛盘了。他家财万贯,但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炸毁。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间,他却坚持先修校舍,并说:“第念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逝世后国内存款尚有300余万元,可是按照他的遗嘱,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子孙,对这个问题,他的说法是:“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陈嘉庚(1874.10.21-1961.8.12),又名陈甲庚,字科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镇)人(父亲陈杞柏,新加坡侨商)。1883年9岁时就读南轩私塾。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橡胶大王,华侨企业家、资本家、教育家,中国当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1890年,在南洋经商的父亲陈杞柏为陈嘉庚提供了一个展示人生机遇的平台——经商。陈嘉庚在经营实业中不断积累了商场的经验,认为商场如战场,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此 ,他在纷繁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的商业活动中,不断吸纳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企业王国,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实施对市场运作的控制。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嘉庚在其父企业破产时,以极大的诚信与毅力,重整旗鼓,还清父债,开辟市场,奠定和树立了陈嘉庚的企业信誉和做人威望。
陈嘉庚深知,国家落后必然遭受到挨打,而只有富强,人民才能安康,民族才能鳌立于世界之林。陈嘉庚在几十年的商战中赢得了主动权,获得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财富为陈嘉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保证。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陈嘉庚作为一位资本家但却超越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已故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30年获利1900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花去800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就这样一个身价千万的大人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苛刻。书中说,他的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他平时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看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作为小学生,既不挣工资,还要靠家长养活。但我们每天除了要吃好的,喝好的,还要零花钱。家长给得少了,还跟家长大吵大闹,觉得自己委屈。想想陈嘉庚先生,我都替自己感到难过。
1895年2月12日,游历海外多年的孙中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香港成立“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随后,他遍游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比利时以及南洋各国,所到之处,广泛接触当地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向他们宣传革命,并募集革命所需经费。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最终推翻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事实上,在这次革命的背后,处处有着海外华侨的身影:以卖豆芽为生的越南华侨小贩黄景南曾把自己辛苦积攒的数千元全部捐献出来,支持孙中山在粤、桂、滇等省发动起义;吉隆坡华侨、裁缝工人李晚,为了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卖掉了自己的脚踏车作盘缠,战斗打响以后,他扛举起义大旗,冲锋在前,壮烈捐躯,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据统计,著名的黄花岗烈士中,就有二十九位是海外华侨;辛亥革命中,光复厦门、泉州之役,不但经费来自华侨,主要组织者和大部分领导人也是来自国外的华侨……
1901年,17岁的陈嘉庚从福建老家来到新加坡,帮助父亲经营米店。到1925年时,他已经成为了享誉东南亚的“橡胶大王”、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家。
抗战的烽火燃起后,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率先把南洋各地的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并被选为总会主席。从此,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为祖国的抗战募捐上,仅1939年,他就募集抗战军费18亿元!
他认为经商赚钱只是手段,赚钱的目的是要将赚得的钱拿出来为社会办好事、办大事,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以便能建设一个能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独立统一和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他指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从1894年在故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算起,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兴学历史长达67年之久,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按照当时黄金价格估算,超过一亿美元,在中国教育史上乃“千古一人”。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蕴育了伟大的嘉庚精神。嘉庚精神的内涵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而贯穿陈嘉庚先生一生的一条主线,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陈嘉庚先生以祖国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利益,以祖国的需要为人生的最大需要,以祖国的富强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爱国主义是陈嘉庚先生一生恪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嘉庚精神的核陈嘉庚曾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这种理念,与科举时代对教育的重视是根本不同。现代企业家办教育是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有文化,懂科学技术,能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才,是为民富国强的总目标服务。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赞誉陈嘉庚先生“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60周年。陈嘉庚先生作为一位华侨领袖,得到了历史性的最高评价。他不愧为华侨史上第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展现的是东方古国特有的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闪耀着中华民族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爱国爱乡的不朽光辉。陈嘉庚说:“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身居海外,心向祖国"。陈嘉庚十七岁就侨居新加坡,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积蓄了大量资产。但他不是拜金主义者。他认为:金钱只有散播在祖国的土地上才最有用!抗日战争时期,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总会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了抗日军民。在重庆,国民党官员把他当作财神爷,花了八百元办了豪华宴席招待他,请教的都是怎样才能升官发财的道道。在延安,毛泽东在窑洞请他吃了一顿二角六分钱的客饭,坐的凳子也是七跷八裂的,可是谈论的都是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返回新加坡后,在向侨胞谈论归国观感时,陈嘉庚严厉批评了国民党的铺张,赞扬共产党的清明。他满怀激情地宣告:"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一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的捐款,如果根据黄金在国际场上的价格计算,至少相当于一亿美元。陈嘉庚不愧为华侨的旗帜,民族的典范。
1961年8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临终前将国内存款全部捐给社会文教福利事业;并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8月20日灵柩由北京运至集美镇鳌园墓地,当时万人夹道,与这位爱国老人告别。。“陈嘉庚”这个光辉的名字已超越了他有限的八十八个春秋,陈嘉庚精神已远远超越了国界,它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