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多维度比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5816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多维度比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多维度比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多维度比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论探讨】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多维度比较史梦茹1,王 霜2,冯茗渲1,杨 威1(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 100009)摘要: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同为黄帝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都用来在天人相应思想下指导日常养生与防治疾病,二者思想一脉相承,在生命周期节律、观察对象、思想体现、健病认识及诊疗思维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五运六气理论在四时节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备更加完善的更迭模式与自稳调节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概括为:五运六气即是四时节律的“加强版”。由此,更易参透五运六气理论的基本内容,也能更深入地把握天人相

2、应的思想内涵。关键词:四时节律;五运六气;多维度;比较;天人相应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23)08-1235-05基金 项 目:中 央 级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YZ202227,YZ202002,YZ20212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编纂项目(GZY-KJS-2021-057)作者简介:史梦茹(199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五运六气、郁理论研究。通讯作者:冯茗渲(1992-),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五运六气与藏象理论研究,E-mail:fmx1234567 ;杨威(1968-),女,研

3、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五运六气、藏象理论、生命节律研究,E-mail:yunqiyang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Four Seasonal Rhythms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Theory SHI Mengru1,WANG Shuang2,FENG Mingxuan1,YANG Wei1(1.Institude of Basic Theory for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4、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2.Beijing Gul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09,China)Abstract:The theory of four seasonal rhythm and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re both the basic theories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which guide daily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cure di

5、seases under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aspects of life cycle rhythm,object of observation,ideological manifestations,health and disease awarenes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nking.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is fur

6、ther ref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 seasonal rhythm,with an equally perfect change mode and self-stabilizing regulation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be vividly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re the enhanced version of the four seasonal rhythm.Therefore,it is ea

7、sier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and to more deeply grasp the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Four seasonal rhythm;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Multi-dimensionality;Comparison;Cor

8、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而有春、夏、秋、冬四时,因四时变化,万物而有生、长、收、藏的过程1,人体气血盛衰及疾病进退亦随四时阴阳消长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这种自然界万物与人体功能随四时不同而呈现节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四时节律2。五运六气理论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3,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天干地支为演绎工具4,认识自然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理论体系5。总的来看,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对于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疾病的认识,二者均阐释了黄帝内经“天人

9、相应”思想。依据四时节律无论是养生还是防病治病已经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五运六气理论体系相对复杂,使得其深入学习与广泛应用存在一定难度。我们认为,在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对比学习中,以四时节律为基础,可以将五运六气作为四时节律的“加强版”加以理解与应用,更易于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推广,同时对其临床的应用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 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相似点剖析1.1 研究范畴均属黄帝内经生命周期节律研究生命周期节律广泛存在于一切生命活动中,是生物体在适应自然环境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生命节律。在黄帝内经的研究范畴中,人体生命周期节律与自然界周期节律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

10、念形成的基础。先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多方面多角度对53212023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Aug 2023 Vol.29.No.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人体自身及外界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发现自然界存在多种周期现象,如昼夜周期、五日周期、四时周期、十二月周期、六十年周期等。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四时以年为周期,以春、夏、秋、冬气候冷暖循环

11、往复。五运统岁、五运主时依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次第周流,五运统岁各有太过与不及,故以十年为一循环,五运主时以一年为周期;六气分主气、客气,均以年为周期,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依次发生,客气根据地支年份依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顺序次第进行。五运六气时序与四时节律均是与人体健康密切联系的周期节律,各周期节律“神转不回”且“周而复始”6。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言明生命周期节律与四时节律之间的重要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到的“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则表明生命节律与五运六气存在相应关系。不难看出,尽管有

12、“四时”“六节”不同,但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均属于黄帝内经生命周期节律的研究范畴。1.2 观察对象均是生命活动的季节波动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均从时间角度上描述、总结事物的周期规律性变化。四时划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五运主时将一年分为五季,分别为春、夏、长夏、秋、冬。六气将夏一分为三,合为春、初夏、盛夏、长夏、秋、冬。四季各有其气候特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而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也随着四季时令现象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状态,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五运六气对于一年中时间节段的划

13、分与四季略有区别,但也仅仅是将夏季的不同表现分别论述,以便更精细准确地表达一年中各个节段间气候的不同差别,人体生命活动同样随着这种差别而有所不同。五运主五时而应五藏,五时各有藏气所主,在生命活动中表现出五行特性。人体气血在春天随木性之生发而阳气渐升;在夏天随火性之燔明而阳气鼎盛;在长夏随土性之广纳而调和阴阳,由阳入阴;在秋天随金性之沉降而阳气渐敛,阴气渐升;在冬天随水性之闭藏而阴寒至极点。而五运六气中用以描述平气特点的敷和、升明、备化、审平、静顺或德化政令的生荣、蕃茂、丰备、紧敛、清谧等,既呈现气候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人体气血运行特点。这种随季节波动而伴随出现的人体规律性变化是五运六气理论与四时

14、养生理论的基础。1.3 天人相应均体现为气象-物候-藏象-疾病-情志多元关联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人居天地之中,时刻感受天地之气相交感应而出现的各种变化,该篇又云“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人与万物生活在天地之间、气交之中,人体生、长、壮、老、已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都与天地之气密不可分。由此,人与天地之气相应、与自然万物相通的天人相应思想成为中医理论建立的基础。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正是由于对天人相应思想的凝练表达,才得以更便捷、更广泛地运用于日常养生与疾病防治之中

15、。自然气候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则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人体则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脏腑疾病高发时节亦与四时相应。人体脉象在四时呈现为春微弦、夏微钩、秋微毛、冬微石。五运六气理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密不可分7。“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五行之气应天而运称五运。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言“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华,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天体运动至二十八星宿所标示位置的天文现象是五运应天的依据。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则详尽描述了五运的太过、不及与气候、物候、藏象、疾病的关系,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

16、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及“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等。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六种气候变化,其亢盛太过又称六淫邪气,人体感邪则发病。如风木当令则气候多风,风气胜易见肝病等。五运的太过和不及、六气的强弱改变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直接相关。气候的改变牵动着物候与人体。人与天地万物同气相求,自然气候的异常投射在人体则为脏腑气血改变,进一步表现出相关脏腑的虚实、郁滞等病,而五脏之气又与情志密切相通。张志聪言“喜怒忧思恐,五藏之神志也。夫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人之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藏,化五气,生五志,而复通乎天气”8。天之气候、

17、地之物候同人体脏腑、疾病、情志多重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无不说明天地与人体存在系统的关联。现代研究也证明了气候变化、物候特征以及疾病流行与运气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吻合9。632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2023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Aug 2023 Vol.29.No.8近年报道的疾病与患者先天运气因素分析研究也认为,疾病特质往往与出生年月的运气因素密切相关10-12,人体可秉承该出生阶段特定的气化特性、进而影响自身的生理特性13,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1.4 健病认识模式均以顺时则康、逆时则病作为

18、衡量标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这明确表达了顺应天时,则“贼邪弗害”的养生防病理念。黄帝内经确立了顺应天地之间阳气的生发和阴气的沉降的养生思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揭示了违逆四时之气则疾病疴起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这种顺应时令则平和健康、违逆时令则变

19、生疾病的健病认识模式同样应用于五运六气的理论之中。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言“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伤寒论中也有顺逆之论,主要表达对疾病传变的预后。顺传则病情较轻,人体易于康复,逆传则疾病加深加重。二者讨论的重点虽是不同层面,却也有相通之处,因内容繁多,在此不做赘述。1.5 诊疗思维模式皆为时令特征所偏-病证所感-诊治所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提出“五藏为本,联合表里并通于时气”的认识,其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通于春气”。五脏与时气

20、相通,因此时令特征所代表的阴阳、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虚,致使淫邪之气袭于人体而发病,其内在本质是脏腑阴阳气血的虚实。在治疗时,则应本于病机,不及则补,太过则泻,随证治之14。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之,其日甲乙,肝苦急,急 食 甘 以 缓 之。心 主 夏,手 少 阴 太 阳 主 之”。这系统论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时令的关系及治疗中相应药物性味的选择。马莳言“五藏之气,必应天时,而人之治藏气者,当法天时”15。如春天阳气生发,若生发不当,则气血抑郁不得升,情志郁结,治疗上则宜调气畅志。在五运六气理论体系中,岁运太过、不及或六气偏胜、偏虚同样易感于人体而发生疾病。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言“岁木

21、太过,风气流行,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这即是说逢木运太过之年人体易患头晕、头胀、消化不良等一系列肝脾疾病症状,治疗原则当宜扶土抑木。又云“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观察岁运的德、化、政、令、灾、变,可知晓万物变化的原因,亦可推知人身灾病的原因。张景岳言“天之治化运于上,则人之安危应于下”16824。因此,五运六气理论还可应用于预测疾病,根据岁运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以及客主加临、胜复郁发等基本理论进行年代推演17,对非时之气盛衰进行判断,及其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便可作出相应改变,以趋利避害18。在临床上,由“气

22、病相应”的理论基础,还可推得“因时用药”的临证方法,若木运太过,则以酸味药泻之,若木运不及,则以辛味药补之19。2 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的不同点分析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同为天人相应思想的理论产物,二者在思想基础、应用、对疾病的认识等多方面有着高度相似的一致性,前论已经详述。二者不同则主要体现在五运六气理论较之四时节律有着更加完善的更迭模式与自稳调节系统,更方便预见和解释年年类似的四时常规模式中出现的季节提前或推后、季节气候强弱不同的波动变化现象,如春早、夏长、秋晚、冬暖等,并根据这种推演更好地防治疾病。2.1 季节划分的时间节段不同古人基于天文现象确立时间变化的规律认识,如鹖冠子环流言“斗

23、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20。这即是根据北斗星斗柄所在的方位确立四时。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均以回归年为基础单位划分季节,其划分有四季、五季、六季之不同,四时节律将一年划分为四个时间节段,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四季的开始。五季的划分实际上是将五行所代表的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融入一年之中,使五运所主之气即风气、热气、湿气、燥气、寒气等气候特点适配于一年之中的五个时间阶段,又称主运。六季又称六气,将一年划分为六节。按刘温舒素问运气入式论奥所示:从大寒至春分为初之气;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小满至大暑为三之气;大暑至秋分为四之

24、气;秋分至小雪为五之气;小雪至大寒为终之气。六气分属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所主,又称主气,代表着其所主的一年中六个时间节段的气候特征,年年固定不变。2.2 季节更迭的基准线不同前论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在一年中有四73212023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Aug 2023 Vol.29.No.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季、五季、六季的区别,每一时间节段分别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然四时节律仅在理论层面呈现出年年相似的“常象”,春夏秋冬,年年往复。但实际观察是一年与一年之间又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25、整体可能比上一年偏冷或偏热,气候上有冷热差异,有湿燥不同。五运六气理论在年度季节差异的解读上更趋于完善。除上述所论在一年中各时间段中主运与主气之“常象”外,还根据天干、地支年份的变化,阐明天地之间自然气候之中存在一种“变象”,即客运与客气。“客”有“流动、不固定”之意,“主”则是“固定不变”之意,是将具有规律变化的一套系统加之于相对稳定的运行系统上,使之与自然气候的对应更趋于同步协调。天干化五运。这里所化五运是指一年之运,即通常所言“岁运”,又称“中运”。每年客运初运与该年岁运相同,其余按五行生化顺次排列。如天干为甲或己时,该年岁运为土运,而五季之中客运初运也为土运,即甲、己年初运除木运所主风

26、气外,还具有土运所主之湿气的特征。地支司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言“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这即是由地支所推演的司天之气,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分主一年中的客气,又称“岁气”。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客气变化,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客气变化。其中司天之气又与六气客气中三之气属性相同,客气按三阴三阳顺序排列。因此六季中每一季除受本季主气之外,又有司天或在泉之气的影响,还有客气六步的特征,不同的属性加临合理解释了每年季节的细微差异。天干地支从时间角度上提供了这种气候变化的基准,使之有规律可循。2.3 对应时令的自然特

27、征的更迭模式不同金匮要略言“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21。表明气候与节令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时气有早有晚。但四时节律中,气候特征差异仅表现在时间前后上。而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存在多套系统变化,在不同的角度下利用层次离合方法建构时空解析规律22。不仅在一年中有时气早晚不同,而且不同年份干支年度不同,气候特征相异;天干相同,地支不同,气候特征不同;地支相同,天干不同,气候特征不同。在时令特征随干支变化的基础上又有客运及客气变化,主则述常,客以测变。主客之间可整合加临,客运、客气的变化加临于主运、主气之上,则气候变化呈现又有不同。一般来讲,客、主之间五行属性相同或相生即为相

28、得,相得则和;五行属性相克则不相得,不相得则病。客主加临有“主胜逆,客胜从”之论。客气克主气则为顺,主气克客气则为逆。还有“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之论。客气君火加临于主气相火则为顺,主气君火加临于客气相火则为逆。此外,运气之间也相互影响,运有太过、不及之别,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运、气属性相同或相近,则同其化而相助,出现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以及太乙天符之年。运气属性相克,则可表现为“运盛气衰”或“气盛运衰”。运不足而得气资助、运太过而被气抑制则可中和为平气之年23。运气相合、客主加临等多套更迭系统叠加,使年年气候略有不同而又有规律性变化。临床上,在运气理论的指导下诊病治病,更便于找准病

29、机,对证治疗。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2.4 生命节律的自稳调节模式不同五运六气理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纠偏模式,亢害承制、胜复郁发。亢则害,承乃制。张景岳言“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矣”,又云“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16808。若某一气候特征过于强烈,则必会有其所不胜之气前来报复。若胜气强烈,则复气相对强烈;若胜气微弱,则复气也相对微弱。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言“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胜复之气是气候变化的常规规律,有胜有复为常,有胜无复则为变,容易引发灾害疾病。上言本气太过,己所不胜之气前来承制。若本气

30、既虚,则己所不胜之气趁势乘之而胜及,己所生之气前来报复,称之为“复气”,即所谓“子复母仇”。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言“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炎暑流火”。这即是论木运不及之时,其所不胜之金气侮而乘之,出现燥乃大行的情况,又有木之子火气为母复仇,因此出现炎暑流火之火热之象等。“郁”有多重概念含义,五运六气中所言之“郁”,特指运气之郁。岁运太过之年,本气偏胜成为胜气,本气所胜之气因克伐太过而郁滞;岁运不及之年,本气因被己所不胜之气克伐太过而郁滞。同时,还包括岁运之气被司天在泉之气郁滞、主气被客气所郁。素问六元

31、正纪大论篇曰“凡此少阳司天之政二之气,火反郁”,这即是说少阳司天之气轮值,依据主客六步推演,二之气主气当为少阴君火,客气当为太阴湿土,主气被客气所郁,运行不畅,因而“火反郁”。胜复郁发的内在实质仍是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相乘相侮,所郁之气或子气来复、或郁极而发,从而维持一年中气候的变化平衡24。2.5 二者之间拓展范围不同中医基础理论中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阴阳之832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2023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Aug 2023 Vol.29.No.8中复有阴阳,“数之可百,推之可千”。同样,四时节律也不仅局限于

32、一年之中。中医惯于采用取象比类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早晨阳气生发,中午阳气旺极,傍晚阳气已虚,夜晚则阴气渐盛,这种阴阳消长平衡的规律与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相似,因此又可将一日划分为四时25。中国文学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将一日之晨与一年之春类比,亦是“一日分四时”的体现。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引入了“年月日时同皆仿此”的观点,将五运六气理论推演范围扩展26135。如前所言,五运六气以 60 年为一周期,陆懋修等医家以象数学说为前导,推演出六气大司天理论,即六气按

33、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顺序分司 60年,以 360 年为一个大周期27。在 60 年中,前 30年若为厥阴风木司天,后 30 年则少阳相火在泉,余此类推28。此外,五运六气理论还可拓展为小运气理论,以日周期为核心,将一日十二时辰与一年十二月相对应,则又可推演为 60 天为一甲子日的小运气理论26185。3 结语通过对比研究可见,五运六气理论与四时节律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存在多方面的相通之处:其变化更迭均呈周期性变化,季节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为二者关注的重点,顺时则康、逆时则病是二者的健病认识模式,气候-物候-藏象-疾病-情志的多元关联是二者思想的呈现,时令所偏-疾病所感-诊治所本是

34、二者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依据。不同的是:五运六气在四时节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优化,不仅季节划分多元化,更在常象的基础上套叠具有规律变化的变象,且在气候反常时具有自主纠偏系统,更加综合性地精确把握了时令气候的变化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五运六气看似繁琐古奥的原理下,其实也是对四时节律的“优化升级”,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不妨将二者互相参考、对比学习。值得提出的是,二者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是古代先贤观察自然现象凝练总结的一种自然规律,在实践应用中仍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应仅仅因循于干支推演的方法。斗转星移,岁月变迁,自然气候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至于今时气候、人体与理论之间出现的细微差别,则需要现

35、代学者认真观察、努力学习、详细归纳,在传承精华的同时,理解、发展、创新。易系辞 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29。在对比研究五运六气与四时节律时,当求同存异,有助于更进一步把握生命节律的深刻内涵,并在现实生活与临床实践中得以更好地应用。参考文献:1 马烈光,樊旭.中医养生学导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41-42.2 常秉义.周易与中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8-59.3 张登本.张登本解读五运六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4 苏颖.五运六气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5 冯茗渲,杨威.五运六气中医推演第一书揭秘:素问入式运气论奥研究M

36、.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3-4.6 杨威,于峥,刘寨华.素问五运六气时序观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226-228.7 苏颖.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881-883.8 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5.9 张淼.中医五运六气研究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8):120-125.10 梅曦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分析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21.11 徐晓花.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先天禀赋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

37、京中医药大学,2019.12 韩玲,郑龙飞,颜隆,等.在校大学生阴虚体质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2):653-656.13 郑晓红.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J.中医杂志,2019,60(12):1008-1014.14 杨威,于峥.五运六气时绪观对藏象理论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8-19.15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王洪图,李云,点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65.16 张景岳.类经M.李廷荃,王新民,王润平,等,校注.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7 卢红蓉.“病机归于五运六气”论J.

3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8):566-567.18 杨威,王国为,冯茗渲,等.五运六气疫病预测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23.19 张轩,刘忠第,贺娟.黄帝内经运气思想在疾病发生与药物治疗的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121-3124.20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76.21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2.22 杨威.五运六气理论的思维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49-350.23 杨威.五运六气临床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

39、013,19(8):849-851.24 杨威,陈希成,王霜,等.黄帝内经“五郁”本义考释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5):705-710.25 张立平.黄帝内经对人体日节律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0):1288-1290.26 杨威,白卫国.五运六气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7 吴新明,宾炜,老膺荣,等.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85-186.28 于峥,杨威.大司天理论枢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02-1204.29 周易M.朱安群,徐奔,整理.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342.收稿日期:2022-10-19(责任编辑:郑齐)93212023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Aug 2023 Vol.29.No.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