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5283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9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 第 6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36 No.6 2023 年 11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1-05 作者简介:苏悟森(1992-),女,安徽舒城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E-mail: 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 苏悟森(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摘要:乐府古辞陌上桑是采桑题材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后世拟作通过主题迁转、主旨发散等方式对之进行了重构。陌上桑 着意塑造的罗敷形象,在

2、后代拟作中经历了从缺失到再现的曲折历程。陌上桑及其拟作的流变,特别是由开放的外倾叙事转向封闭的内在抒情,体现出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变的生动细节。关键词:陌上桑;拟作;诗学史;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23)06-0045-06 DOI:10.20101/ki.1001-5124.202301013 当前学界对拟作的研究日渐深入,拟作的诗学功能、诗学意义与重构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性也逐渐获得科学认知。例如有论者已经认识到:“对于模拟对象来说,它们被模拟的过程,也就是它们创新性扩散的过程;对于模拟者来说,模拟过程则是他们认同与追求创新的过程。”1

3、 后世拟作对乐府古辞陌上桑的多维重构完全符合这一规律。该诗凭借题材的丰富、主旨的多元、人物的生动性与情节的戏剧化成为汉乐府叙事诗典范,并引起后代文人不断的追忆与模仿。本文通过研究后代文人拟作对陌上桑的多维重构,包括采桑题材的迁转、诗作主旨的变异、人物形象的缺失与再现、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探索乐府诗向文人诗演变过程。一、采桑题材的迁转路径 采桑,作为罗敷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契机,经历了萌芽、发展、定型、新变的全过程,包蕴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及审美内涵。采桑母题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有禹与涂山氏在桑中的遇合,此后诗经“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鄘风桑中)246 以及“隰桑有

4、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小雅隰桑)2263,写的都是青年男女在桑林的幽会情景。随着礼教禁严,“奔者不禁”礼俗的渐趋消亡,采桑题材逐渐被“约之以礼”。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142 正是这一转变中的关键点,女子的担忧实是男女桑林之会的古俗与新起的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到了汉代,采桑主题更是朝着相互冲突的方向转变。列女传中的陈辩女传就述说了陈国辩女采桑时拒绝晋大夫解居甫,鲁秋洁妇传也述说秋胡妻采桑时遭调戏而投水,由此采桑故事完成从两情相悦到针锋相对的转变,为汉乐府陌上桑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演绎奠定了基础。汉乐府陌上桑是采桑题材诗歌的集大成者。首先,“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5、”的开头就将读者带回春日迟迟的采桑氛围中;其后,“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行为则暗示出罗敷符合汉代采桑劳作的妇德标准;接着,诗歌着力铺陈罗敷容貌服饰之美,塑造出一个青春美好的采桑女形象。而诗歌最4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 精彩的部分则在于罗敷与使君的对峙,借此罗敷贞洁自持而又活泼机智的性格得到了完整呈现,而采桑题材的男女艳情色彩和情节冲突模式也得到了集成与融合。汉乐府陌上桑之后,文人更是有意模仿创新,续写了采桑传奇。汉魏六朝诗人对采桑题材尤为热衷,仅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二十八卷的拟作就达三十首之多,第二十八卷之外,还有如第六十三卷收录的曹植美女篇。美女篇 保留了采桑女的美丽形象

6、,舍弃了冲突的故事情节,改变了春光明媚的采桑环境,流露出春闺独守的寂寞之情。曹诗以美女求高义不得比喻自己抑郁不得志,在采桑题材中融入“香草美人”传统,抒写了文士怀抱。这样的传统在吴均陌上桑中还有所继承。然而更多拟作则是侧重于描摹采桑女的美丽外表,例如张率日出东南隅行一诗,几乎句句不离罗敷的容貌装饰,极尽华彩。当然也不乏称赞采桑女贞洁品质的诗歌,傅玄艳歌行就是代表。采桑题材在唐朝也有所发展,但已非六朝时的彬彬之盛,并且拟作主题也大多不出六朝牢笼。只有晚唐李彦远采桑一诗与众不同:“采桑畏日高,不待春眠足。攀条有馀愁,那矜貌如玉。千金岂不赠,五马空踯躅。何以变真性,幽篁雪中绿。”3417 诗中采桑女

7、根本无暇顾及容貌、五马,因为她的全部心思都在于农事。其实,这种变化在唐前已有先奏:“日出秦楼明,条垂露尚盈。蚕饥心自急,开奁妆不成。”3413 只不过其时更重感官享受,故而此首无名氏之作只能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直到李彦远采桑之后,这根弦才重新接上,并奏出采桑题材的变徵之音。梅尧臣伤桑一诗则是这一“变音”在宋代的续响:“柔条初变绿,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绝茧肠。”413 采桑环境变得冰霜凄惨,采桑女变得蓬头垢面。至此,采桑活动那美丽惝恍的艳情色彩荡然无存,采桑题材也就逐渐落下了帷幕。陌上桑拟作在汉魏六朝的盛行以及唐以后的衰落,与时代变迁中的审美变化密切相关。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是美的

8、自觉时代,采桑活动除了具有文化意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那就是化美为媚的艺术效果。“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5121,罗敷在采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动态之美,成为魏晋诗人魂牵梦绕的艺术源泉。嗣后,“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6203,采桑题材的男女艳情色彩,恰好符合六朝贵族沉溺于靡靡之音的艺术趣味。而唐朝去古已远,“桑”意象的神话色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引人追慕,大唐士子更关注的是理想抱负,采桑艳情已不足流连。当然,这也受南北地域文化升降际遇的影响。同为艳情题材,采莲题材似乎更能引起唐人的兴趣,王勃采莲归“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3736,一语道破其中玄妙。从审美角度而言,采桑确实少了采

9、莲的灵动。另据诸葛忆兵先生考证,唐朝的采莲诗歌多是观看“采莲”歌舞表演时所作,因而其时采桑题材让位于采莲题材就变得十分合理7。宋代之后,具有浪漫色彩的采桑活动,潜入词曲中大放异彩,故而在诗歌史上也只留下几笔透出寒苦呻吟的潦草墨痕。二、主旨的多元整合与多向辐射 乐府古辞陌上桑由于对桑林古俗、故事传说、时代风貌、艺术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整合,故而自身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维度。“陌上桑主题意蕴的丰富性适资后世文士取用祖述”8,后世拟作各取一题,形成多元化的辐射格局。概括言之,陌上桑主题在后代拟作中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向:春闺寂寞、贞洁道德、桑女妖娆与采桑劳作。第一类抒写春闺寂寞的诗歌以曹植美女篇为较早代表

10、。但春闺寂寞只是曹诗的显而易见主题,其深层主旨却是抒写个人的怀抱、得失,陌上桑与其说是源流,不如说是契机,曹诗的内质已然脱离乐府而上接屈原开创的文士传统,故充满政治寄寓意味。此后,吴均、王筠等人纷纷继承这一主题,呈现出第 6 期 苏悟森: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 47 敏感多思的文人化倾向。例如吴均陌上桑:“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长条映白日,细叶隐鹂黄。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故人宁如此,离恨煎人肠。”3412 吴诗把采桑题材与游子思妇传统结合起来,写出采桑女怀远思人的愁肠。对于这些诗而言,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遗留的桑林古俗色彩,成为与其他诗歌传统融会贯通的触媒。第二类表现贞洁道德的诗

11、歌直接受陌上桑冲突情节的启示。尤其是“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说辞,向来被看作是罗敷坚守贞洁妇德的表征。西晋傅玄就在此基础上变本加厉,其艳歌行结尾“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3418 的道德训诫意味溢于言表,这既来源于陌上桑中罗敷的言行表率,也得益于傅玄自身的道德修养。傅玄对社会问题极为关注,其秋胡行一诗即侧重于道德评判,因此他在艳歌行中大谈风教也不突兀。第三类盛赞桑女妖娆的诗歌。显然受陌上桑遗留的桑林艳情色彩的影响,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一改以往拟作只刻画罗敷一人形象的传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高台多妖丽”的采桑群像,在陆诗中,采桑的现实意义已退居其次,冲突的故事情节已不复可

12、见,剩下的只是美,是暮春三月丽人成群,在洛水水滨嬉戏笑闹的春游美景。鲍照采桑紧随其后,“采桑淇澳间,还戏上宫阁”3314的采桑盛况不减陆诗。到了梁、陈,对罗敷之美的描摹更是层出不穷,例如萧子范罗敷行:“城南日上半,微步弄妖姿。含情动燕俗,顾景笑齐眉。不爱柔桑尽,还忆畏蚕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3418 诗中虽然说到罗敷“畏蚕饥”,但其重点并非农事,而是借化美为媚的采桑活动,展现罗敷的柔美妖娆。在梁、陈上层贵族的诗作里,罗敷的性格已消隐不见,呈现的只是一个供人欣赏的美女;与使君冲突的情节多是一笔带过,借以增加几分风流浪漫的气息。第四类关于采桑劳作主题的诗歌,肇始于唐前,发展于唐后,一直是陌

13、上桑拟作中的独音另类。说是拟作,其实它们与陌上桑文本已无多少关联,唯一的联系大概就在于采桑,但这些诗歌中的采桑早已消失了艳情色彩,透露着冰霜苦寒的呻吟。陈允平采桑行“朝晴采桑南,暮雨采桑北。采得桑归迟,小姑怨相促”942001,采桑女生活的艰辛溢于言表;胡应麟采桑渡其二“采桑作罗绮,总为他人忙。不见长干娼,一曲衣盈箱”105b,采桑女对生活的不公充满了埋怨;张问陶采桑曲“岂独春蚕细如缕,君不见,道旁饿杀采桑女”1110a,苛捐杂税的黑暗现实将采桑女逼到绝境。汉乐府陌上桑中采桑的美景,罗敷的美貌,情节的曲折都不能让这些诗人驻足流连,他们以悲天悯人的目光紧紧注视着生活底层,替这些劳苦民众“歌其食”

14、“歌其事”,继承与发扬着风雅精神的现实品格。三、罗敷形象的缺失与再现 汉乐府陌上桑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罗敷,使君,罗敷之夫。陌上桑中的使君是傲慢轻狂的负面形象,可是他在后来的文人拟作中,竟转而成为可以被同情的角色。陈傅縡采桑以“空劳使君问,自有侍中郎”3416 作结,似含有微微的惆怅;北周萧撝 日出行“正值秦楼女,含娇酬使君”3422,秦女与使君间的对抗冲突被温情脉脉的两相怜惜所取代。之所以使君形象呈现出这样的变异轨迹,一方面与桑林古俗的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时代风气变化所致。而罗敷之夫虽是一个虚写人物,但通过罗敷之口,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一个气宇轩昂、位高权重的儒生公子。然而

15、在后来的拟作中,除去缺位的不谈,大致分化为两种形象:游子和纨绔。前者如吴均陌上桑采桑 二诗,以及唐朝郎大家宋氏的一首 采桑,这样崭新的形象是乐府题材与游子思妇传统相结合开出的绚丽之花。至于纨绔形象,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一诗展现得最为彻底:“鞶囊虎头绶,左珥凫卢貂。横吹龙钟管,4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 奏鼓象牙箫。”3421 这里的夫婿不再是“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的儒生,而是锦衣貂裘追求丝竹享乐的纨绔,这样的形象倒是颇能折射出当年金谷园主石崇的影子。魏晋以来过着穷奢极靡生活的世家子弟,在这里曲折地进入罗敷故事并得到了反映。相比于二人的陪衬身份,罗敷则是乐

16、府古辞陌上桑精心刻画的主角。罗敷集众美于一身,“她的美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她符合所有人的审美理想”12,而这众美之中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她的智慧。同样是反抗,鲁秋洁妇传 中的秋胡妻以及 羽林郎 中的胡姬,就采取了相对激烈的方式来维护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从中可以看出她们性格的刚烈。罗敷的反抗绵里藏针,于谈吐间拒使君于千里之外。这样的罗敷形象,在后代拟作中却不复出现,造成罗敷形象的长时间空白。或者说罗敷形象在变异的过程中,由于被赋予了其他色彩,消失了她往日的神采。曹植美女篇中的采桑女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并非来自群体认同,而是诗人个体审美理想的体现。“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采桑女,与洛神赋中“翩若惊鸿

17、,婉若游龙”的宓妃气质相似,消解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特性格,泯然成为曹诗美女系列中的一员,象征着文人的清高脱俗与孤芳自赏。吴均等人诗歌中的罗敷,则褪化成代表人类普泛情感的思妇,在春日里对桑抒怀。至于傅玄笔下的秦罗敷,只是一个遵守妇德的楷模:面对使君的无理要求,乐府古诗是“罗敷前置辞”,而傅诗是“斯女长跪对”;乐府古诗“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陈词,也被改造成“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罗敷灵动活泼的气质丧失殆尽,变得愚滞呆板、低声下气。至于六朝宫体中的罗敷形象,其重点在于容貌服饰之美,连性格的侧面都得不到反映,更遑论性格的独特性。中唐之后的采桑女为生计自顾不暇、疲于奔波,其性格的表现更是苍白。

18、至此,乐府古诗中那个神采奕奕的秦罗敷,竟渐渐走失在后代的文人拟作中,成为不可企及的遥想。拟作之外,张藉节妇吟中的节妇形象,却在另一个时空与罗敷遥相呼应。诗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内质以及推拒的情节模式,与汉乐府陌上桑异曲同工。其诗曰:“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31328 学界基本认定节妇吟是一首却聘诗,但诗中的节妇形象却在明清受到质疑,这主要源于诗中“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以及“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叙述。系明珠于红罗襦说明已经动心,还明珠时的落泪更是明证。既然如此,

19、在明清道德规范里,诗中的女主人公就不能算作节妇,当然也就随之受到批评。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揣摩诗意,就会发现这样的措辞背后隐藏着别样深意。诗歌开头两句即已表明女主人公的拒绝态度,这与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陈词同一旨趣。其后,“妾家”两句则是女主人公有尊严地夸夫,并且其夸夫的语气里还夹杂着潜在的思念与骄傲。接着“事夫誓拟同生死”表明女主人公愿意与丈夫同生共死的坚定态度,这是源于内心炽热的情感,而非礼教给予的牢笼。而最受道德家批判的“感君”及“还君”四句,也并非女主人公真情流露,而是拒绝时使对方不至于过分尴尬的“外交辞令”。可以说,乐府古辞陌上桑中的罗敷在节妇吟中寻觅到知音,张藉借着相同的

20、推拒情节,展现了一个与罗敷精神相通的节妇。虽然二者推拒的对象有所不同,一个是恃权而骄的使君,一个是“用心如日月”的君子,但二者的机灵聪慧却是一脉相承。罗敷夸夫,节妇也是夸夫,罗敷借夸夫对轻狂的使君予以嘲讽,节妇借夸夫对赠明珠君子进行婉拒,她们不仅达到了目的,也同样表现得得体,并且还展现出过人智慧。文人拟作中消逝的第 6 期 苏悟森:陌上桑拟作:诗学史视域下的多维重构 49 罗敷形象,在张藉节妇吟里得到重现,并绽放出动人光彩。四、开放的外倾叙事转向封闭的内在抒情 乐府古辞陌上桑以生动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其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采桑环境的烘托渲染,充分体现出叙事性

21、质。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虽是虚构人物,但却保留了作为女性的真实性格。其精心装束中体现的爱美天性,拒绝使君时的得意神情,展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在后代拟作中,引起文人竞相追逐的,却只是那绮丽倩影留下的一抹嫣红。曹植美女篇中的采桑女作为抒情载体而存在,傅玄艳歌行中的秦罗敷沦为道德符号与标本。文人诗的焦点不再是陌上桑中的人物性格,而是由此衍生出的抒情说理向度。陌上桑中对抗的故事情节,在拟作中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就是简化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人物语言消失了,丰富有趣的对白,变成文人式的喃喃自语,文人诗的抒情传统取代了古乐府的叙事传统。乐府古辞陌上桑虽然经过文人加工润色,但仍然是群体话语的集中体现。集众美

22、于一身的罗敷形象,是群体理想的凝聚与升华;字里行间透露的褒贬倾向,是社会道德介入的结果;曲辞“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中的“我”字,明显保留了民间说唱艺术的痕迹,恰到好处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后代拟作则是诗人自我的抒情与写照,曹植美女篇中的采桑女美则美矣,可总是透露着一丝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因此也就缺少普适性的接受基础。乐府诗演变到文人诗,群体话语逐渐淡出,诗歌成为个体精神高蹈的场域。陌上桑曲辞虽有华丽之处,但总体风格质朴不尚雕琢。对于罗敷外貌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服饰描写和路人反应来衬托;对于罗敷性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人物对白来展现。其描写人物的手法具有民间文学的套语性质,例如写罗敷是“头

23、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写罗敷之夫是“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些都可以形容与之相似的一类人。诗中有“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这样的奇数句式。相比于乐府古辞而言,后代拟作就有踵事增繁之势,艺术手法也趋于多样创新。例如同样是描写姿容,曹植美女篇就加入了“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直接展现;同样是描写服饰,曹诗就加入了“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的动态效果。其后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一诗描写人物更为精雕细琢:写仪容是“美目扬玉泽,峨眉象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既有局部的外貌描摹,又有动态的神情刻画;写装束是“

24、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金镶玉佩,错彩镂金;写姿态是“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绮态随颜变,沉姿无定源。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遗芳结飞飚,浮景映清湍”,随物宛转,生动传神3419。到了南朝,永明诗人重视声律,宫体诗人追求新巧,在沈约等人的拟作中,对仗代替铺排成为诗歌的重要句法。甚至还出现徐伯阳的七言拟作和王褒的杂言拟作,拓宽了诗歌体裁。艺术手法朴拙的乐府曲辞,在向文人诗转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丰富,并随着文人诗的发展日趋精巧化。这也是陌上桑的接受“在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13 的重要表现。汉乐府陌上桑全篇洋溢着一种轻松活泼的喜剧格调。诗歌开头的环境是美好的,接着出场的

25、女主人公是美丽的,路人的举止让人忍俊不禁,嘲讽使君的情节使人痛快,最后的结局令人欣慰。这样的轻松氛围在拟作中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文人式的伤感气息。曹诗抒发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吴均等人抒写思妇的离愁,傅玄的谆谆说教里透着对时代风气的隐忧,宫体诗人轻歌曼舞的快感背后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层失落,中唐之后的采桑诗歌流露着生活艰辛的痛苦呻吟。50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 陌上桑中罗敷的浅浅笑靥,在拟作中化为愁眉紧锁的一缕轻叹;乐府诗进入文人诗创作轨道后,由开放的外倾叙事转向封闭的内在抒情,在诗人的笔墨中变得怊怅婉转。综上所述,蕴藏着丰富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的采桑题材,因乐府古辞陌上桑的精彩书写

26、,引发了后代文人的创作热潮。这些拟作或借罗敷的美好形象顾影自怜,或借罗敷的贞洁品质强调风教,或借题材的绮丽艳情代言闺怨,或借推拒的情节模式描摹心理。在异彩纷呈的演绎中,乐府诗注重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叙事传统,逐渐让位于文人的抒情传统;象征着群体话语以及由此而来的民间文学特性,逐渐被文人的个体独创性取代;文风由质朴活泼走向摇曳多姿;情感基调由明快转向伤感。而文人诗经由曹植的奠基、转型,永明年间的声律规范,齐梁宫体的求变求新后,孕育成为歌咏理想的盛唐气象,并在中唐之后逐渐向日常化倾斜,为自身演变积累了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诸多经验。陌上桑及其具有多维重构风貌的拟作群,无疑为上述诗歌发展进程提供了窥探的孔

27、径。参考文献 1 陈恩维.创新、批评与传播:古代拟作的诗学功能J.学术交流,2010(12):154-157.2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3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4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 沈德潜.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诸葛忆兵.“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J.文学遗产,2003(5):62-71.8 易闻晓.陌上桑拟作的主题演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7-82.9 北京大

28、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7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九M.民国 13 年(1924)续金华刻本.上海:上海图书馆馆藏.11 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一M.清道光29年(1849)清刻本.上海:上海图书馆馆藏.12 赵敏俐.陌上桑 的生成与汉代的流行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1.13 唐会霞.陌上桑的接受历程J.社会科学家,2007(2):30-45.Imitated Works of Moshang Sang:Multi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29、 Poetic History SU Wu-sen(Department of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1400,China)Abstract:Abstract:The ancient Yuefu poem Moshang Sang 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on the subject of mulberry picking.The image of Luo Fu deliberately created in Moshang Sang has experienced a tortuou

30、s process from absence to re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works.The changes of Moshang sang and its imitations,especially the change from an open and extroverted narrative to a closed inner lyric,reflect the vivid detail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Yuefu poetry to literati poetry.Keywords:Keywords:Moshang Sang,imitation,history of poetics,Yuefu poetry(责任编辑 夏登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