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阿Q形象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意蕴 崇信县柏树学区 张杰 内容摘要:阿Q是录鲁迅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状况敏锐的观察,以及对中国历史的社会文化的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农民型,本文试图从社会属性和文化意蕴两方面来探讨阿Q这个典型形象。正如鲁迅所说,阿Q就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中国农民。较鲁迅的其它作品,阿Q正传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通过描写阿Q这个农民具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活动,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病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舆论等,从而使阿Q形象更丰富、更富于动态感。此其一。其二,集大量的国民弱点于阿Q一身,通过艺术的放大和变形,从而揭示出中国国民性的痼疾,以及封
2、建末世中国的社会人生、文化形态的畸形和病态情状,进而升华到人类普遍的一种精神典型,具有了超越国度和民族的人类型。换句话说,只要弱者与强者共存而弱者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就会有啊Q形象上的出现,他也会被不断地重新确认,就会不断地赋予新的现实。关键词:阿Q 社会属性 文化意蕴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是超越时空范围,凝结着人类某些共同的心理情感体验和集体无意识的特殊形象,是寄寓着愚弱国民精神劣根性的原型。他一方面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汲取着社会人生的元气,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趋势;另一方面,他又不是生活的原生形态的简单复制,而是现实人生的艺术提升、改造,
3、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更鲜明、更集中、更深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末世中国的社会人生,文化形态的畸形和病态情状,进而对人类生存和生命的意味产生了深远的省思。 一、阿Q形象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阿Q生活的时代是清末,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动荡的时代。未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缩影。一方面,是赵太爷、钱太爷等极少数封建地主阶级;另一方面,是阿Q、小D、王胡等贫苦农民,赵太爷是未庄这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中的土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农民实行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剥削。也正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在旧中国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意识,病态的人际关系和
4、社会舆论,人们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思想,代替了独立自主意识。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这时因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而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说来只能受支配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与行为当作行动的准则是十分自然的。 阿Q因说他姓赵而被赵太爷打,从此有仿佛被大家格外尊敬了。仿佛阿Q被打也成了一份光荣,多了一份尊严,只不过打人的是赵老爷而已。在“恋爱的悲剧”中,阿Q向吴妈求爱,只因吴妈是赵老爷这个土皇帝佣人,便是封建基层的史役的保也睡不稳觉,受命连夜赶到土谷祠教训阿Q,说他“简直是造
5、反”。如此,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取了破衣衫、破棉袄、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这样阿Q的生机也被断绝了。阿Q被枪毙,未庄舆论是阿Q坏,为什么呢?被枪毙就是坏的证据。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所蕴蓄的怨愤”不“向强者反抗,而向弱者身上发泄。”在未庄,阿Q是闲人取笑的对象,同时又是更弱者的虐待者。他被王胡和假洋鬼子等人凌辱后,从不敢还手,却去戏弄小尼姑,以泄私愤,而获取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 但是,阿Q毕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他的身上,同时也表现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性。他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真正的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但他的倾向革命,却是完全自发的,出自被压
6、迫者的阶级本能的。鲁迅没有忽视这种革命性,也没有夸大这种革命性。阿Q本来一向以为革命就意味着大逆不道,可因为用度窘,很有不平。再加上看到举人老爷惶惶不可终日,未庄男女的害怕神情,阿Q对革命“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显露了他的歌迷要求:报复压迫者,实现物质欲求。阿Q虽然还没有明确的阶级观念,但他朴素地觉到革命将导致社会生活的巨变,将带来财产的重新分配。他觉得“似乎革命党就是自己,”并公然上街示威。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2然而,阿Q要革命却不准,反被当做抢劫犯送上了“大团圆”之路,在偶然中具有了历史的必然。结果“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
7、兵的也还是原先的老把总,”只是改称了别的,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了。在未庄假洋鬼子成了革命的风云人物,他还介绍赵秀才加了革命党。他们的革命业绩是到静修庵去把老尼姑当作清政府给予一顿棍子,砸碎了一块龙牌,偷走了一只宣读炉。所以阿Q的死,是一个多层的悲剧,它既是旧时代底层民众悲剧命运的形象展示,寓言式地概括了近代中国底层民众有抗争而冷漠而麻木而遁入幻想的国民精神劣根性的全部形成过程,同时,这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殉葬品,是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人性的悲剧,也是投机革命的封建新贵族与维新、创建政绩的牺牲品,更是旧世界民众冷漠、麻木、愚钝、残忍的“国民性”的恶果。 近代中国,国运衰微,阿Q一类的下
8、层百姓的奴隶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是他们难以找到出路,有不甘屈辱。因此逐渐转向了自欺自慰和精神逃避,最终必然会坠入精神胜利法的梦分,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清楚的认识,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 二、阿Q形象是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代表 阿Q的时代是农业文化的合理性日渐长失,新的工商业文明以畸形方式被引进的时代。他是蒙昧的暮年农民文化与近代野蛮腥秽的殖民主义商业文明相撞击的畸形产儿。因此,在阿 Q身上既有传统文化很深的烙印,又流露出了近代畸形的殖民主义文化的某些性质。阿Q的麻木愚钝与传统农业文化对他的塑造有关,这种文化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必然产生一种中庸卑怯,听天由命的奴才
9、心理。人们变得苟活、自欺、自残。但是,阿Q毕竟不再是那种稳固的封建传统文化世界中的农民了,在他身上同时也透露出了殖民主义商业文化的畸形变质。殖民主义工商文化在本质上是病态的、疯狂的、掠夺成性的,它要求一种犬儒精神,奴才意识与之相呼应,这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精神心态和文化心理。在这个病态的时代和社会中,兢兢业业的劳作已不能保证农民最必须的生活水准,随着兴业发家的希望破灭,游手好闲和麻木不仁成为一种普遍心理,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阿Q蜕变成了苟且偷生,对未来不抱信念和希望的无业游民。 阿Q身上相当强烈的流露出了农民小生产者落后、保守、狭隘自私、麻木愚钝的特征。他始终是从农民小生产者
10、的视角,用他愚陋狭隘的目光来看待他周围的世界的,阿Q“很鄙薄城里人”,但有看不起乡下人。在他的想象中,革命党人都是“白盔白甲”,手执钢鞭的。这也反映了在阿 Q式的革命上,他的革命设想就是打杀怨众,掠去财物挑选和占有女人,作威作福,得逞私欲,存着严重的报复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特权思想,他甚至错误的认为小口和赵太爷一样是“第一个该死的”。从阿Q的社会地位来说,他本来是一个备受剥削和欺辱的底层百姓,与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伦理纲常本是截然对立的。但是,阿Q又有不少“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尊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恪守“男女三大防”。素来“以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一向“深恶而痛绝之
11、”。并坚信“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了做人的资格”。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它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级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3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针砭作用”4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把阿Q精神胜利法的多方面表现作了出色的描绘。和别人发生口角时,会瞪着眼睛说:“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被赵太爷打了,会想:“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就得意起来。他以第一个能自轻自贱而得意,甚至以作践自己,用力打自己的耳光来反败为胜。他健忘到近乎麻木,甚至以被侮辱被损害作为
12、忘却的条件,常摆出一副挨打的架势,在被打以后,反而觉得了却了一件事而一无牵挂。他忌讳别人说自己癞头,忌讳到十分可笑的地步。有时又说别人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是十分光荣的。”在决定他生死画押时,以“孙子画得很圆”自譬自解。凡此种种都表现出阿Q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他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使得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命运。 三、阿Q形象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 在辛亥革命时期,封建性的自然经济在外国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日趋瓦解、破产,农民的生活日益困窘,逐渐沦为无业游民。阿Q正是这种农民的代
13、表是哪个时代悲惨的弃儿。他是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遭到严重摧残的下层百姓。阿Q没有土地,没有家,也没有一定的职业,甚至没有姓氏。除了“卖不出钱”的夹袄和“万不能脱”的裤子外,就只剩下廉价的劳动力供人榨取。他以帮人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舂米便舂米,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 阿Q作为典型的中国落后农民,除了没有摆脱本阶级的弱点,同时又多少沾染了一些游民阶层的落后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充分个性化了的。正如鲁迅所言: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到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阿 Q头上戴一
14、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带的是毡帽。”5足见人物形象在鲁迅心目中是具体的、个性鲜明的。他也说过:“还记得在做阿Q正传时,就曾有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怒,硬说是在讽刺他,殊不知阿Q的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而他也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6在鲁迅看来,针砭病态的社会时代的普遍现象和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并不矛盾。阿Q形象越具有农民阶级的特点,也便越能取得广泛的社会讽刺的效果。这是因为:只有阿Q身上的特点吻合于他的阶级地位、生活经历和个性习惯,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作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开对农民生活命运的描写,写出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并且直接联系到农民
15、群众要求解放的问题。辛亥革命的命运是和阿Q的命运(即:农民命运)紧密的联系着的。阿Q被送上法场,辛亥革命也同时被送上法场。枪声一响,这个革命的生命便和阿Q的生命一起结束了。周扬在谈到阿Q正传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民以真正地利益,没有依靠农民,启发他们的觉悟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这就注定了辛亥革命必然失败。在这里,鲁迅对于农民的弱点方面的批评,同时也正是对于辛亥革命的一个严正的历史的评判。”7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民主革命主力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农民还处于不觉悟状态,而没有广大农民参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甚至换汤不换药的。 在新民
16、主主义革命的初级阶段,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还缺乏透彻的了解,“五四”当时“到民间去”的口号,并未引起一般知识分子对农民状况的认真研究。而鲁迅以其长期以来深刻的观察和沉痛的感受,通过艺术描绘,让人重温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虽然他较多地注意到群众的落后方面,但就此提出的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客观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就是鲁迅说的:“机制国家的弱点”。 8虽然鲁迅当时还没有找到农民的出路,但他却始终站在被压迫人民这一边站在农民这一边,确信农民有权利过合理的生活,因而也有权利做革命党来争取这个合理的生活。所以,阿Q形象来源于现实,同时又
17、超越了现实。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农民典型。 四、阿Q形象是人类普遍的一种精神典型 阿Q形象不仅仅负载了农民的精神特质,他的意义不限于对农民状况的揭示,而是愚弱国民魂灵的原型。当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发表时,有小在小说日报上表示对这篇文字的不满,他说阿Q不像真有其人,作者形容太过火了。沈雁冰便替他辩护道:“阿Q有否其人我不知道,但阿Q确乎处处可以遇见,我好像和他面熟得很。呀!我明白了。原来中国人个个都有阿Q气质,阿Q其实是中国人的典型。”沈氏又道:“我们不断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体中不免带有一些阿Q相的分子。”的确,阿Q形象是一个 典型
18、,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鲁迅深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探悉着自己民族的弱点,及造成这些弱点的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他立意要写出这种痼疾所造成的悲剧,来诊断国人的毛病,来拯救国人思想上的危机,他小心的观察和慎重地思考,以锐利的感觉力和洞察力,把自己所看到的社会现实特征,随即画成了一幅生动的阿Q肖像。其次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法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造成的政治和文化双重专制的社会中,越是底层的社会群众,越难以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生存意义的感觉,道教文化满足的就是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成仙得道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由于追求和实际脱离得太远,这种理想和愿望不能不是极端虚幻的,但这个也催发
19、了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并把所有的愿望都交给了虚幻和迷信。在第七章革命中,阿Q的思想迸跳起来了,达到了一种革命后胜利的梦呓状态。而这种落后的文化人格在当时的中国颇具普遍性。再者,阿Q形象只是那个时代落后的带浮浪人性的贫农和雇农,他的革命意愿,不仅仅在生存条件的恶劣,更在于精神方面。这是阿Q这个典型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由于长期受虐被欺,不仅意味着阿Q在经济地位上是失却,更表现着他在政治上、人格上,全面地位上的失却。没有姓名,不知籍贯,不配姓赵,还由于体质上的缺点屡遭人嘲弄,从而养成了阿Q在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精神胜利法”借以维持自己业已失衡的精神世界,使自己存活在自造的虚幻的自尊世界里。 不同阶级生活
20、在同一个时代环境和同一个民族环境里,它们接触到的物质条件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因而也就为阿Q的病态心理的传播制造了机会,正如刘再复所说:“病态的人反映病态的社会,病态的阿Q,反映病态的旧中国。换句话说,在病态的旧中国社会中,产生着大量的阿Q式的病态,这样,阿Q式的病态便带有常态。”9虽然阿Q形象来源于现实,根植于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但阿Q形象的普遍性还不仅仅局限于此。30年代的剧作家陈白尘改编的剧本阿Q正传,在剧终前有一段旁白说:“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据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绝.”的确,直到今天,阿
21、Q式的种种在中国也仍能切合现实,不仅如此,阿Q式的典型还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意义,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评价阿Q正传:“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代也有过阿Q,我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付苦恼的面孔。”的确,阿Q形象有超越国度和民族的人类性,他所表现的贪婪、怯懦、自私、无知、偏见、自虐、颟顸、欺软怕硬、精神胜利这些典型的症候群难道只出现在中国人身上?难道其他国家人身上就没有吗? 阿Q这个人物自从鲁迅笔底下出现以后,一直成为具有类似精神现象的代名词,时时挂上人们的口头,得到普遍的运用,并时时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其原因重点在于鲁迅先生具体挖掘出了在阿Q“这一个”身上所具有,在其
22、他人身上同样具有的情感体验和潜隐心态,这些体验和心态在具体人具体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其心理结构、“行为模式”是共同的。而正是这一深层原因决定了,一方面,读者读了作品后“对号入座”,“并且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茅盾语);另一方面,又能“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10 总之,作为旧中国的农民形象,阿Q是一个达到个性与共性、具象与抽象统一的艺术典型,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形象来源于现实,植根于现实,深刻的反映了封建末世中国社会人生、文化形态的畸形和病态情状;同时它
23、有超越了现实,它身上所表现的精神胜利法等典型的症候群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意义,超越国度和民族的人类性。注释:1马克思和恩格斯.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译本.第3卷第52页2鲁迅.华盖续集编的成因3集外集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叙传略)4中国现代文学史)5鲁迅.且介亭杂记寄周刊编者信)6鲁迅.且介亭杂记末篇的关)7周扬.发扬“五四”文化革命的战斗传统.人民文学.1954年5月号)8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9刘再复.性格组合论)10鲁迅.且介亭杂文.答周刊编者信)参考文献:1鲁迅.阿Q正传.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旧版2郑子瑜.郑笺.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2年2月版3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年10月版4陈漱渝.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年9月版5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6杨希之.鲁迅思想面面观.重庆出版社.2002年1月版7广州鲁迅研究学会编.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 月版8吴小英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3 月版9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年2月版10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部编.鲁迅研究月刊. 大家出版社11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鲁迅研究.百家出版社12唐读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9月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