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3301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摘要 近年来,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党在新时期执政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9亿人的农村建设事业事关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为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崭新蓝图。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新农村 目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三)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四)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管理民主. (五)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一)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四)加快促进农村卫生、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五)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一、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其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为以下几点。建设的起点新。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问;在土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建设的要求新。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那就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

4、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新。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的举措新。新农村建设必须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入“十一五”的第一年,我国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步入“无税时代”。(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5、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

6、,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3.新农村建设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在除去出口之外的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中,消费的提振非朝夕之功,因此投资还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绝不能重蹈盲目建设产能过剩的覆辙。在此关键时刻,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可谓恰到好处。因为那里是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急需投资的地方。明年开始,中央财政和国债投资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其他项目,由此带动的投资增

7、长和相关行业发展,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新农村建设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需求带动型转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内需增速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9亿农民收入太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还基本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农村建设正是一项让9亿农民告别贫困走上富裕道路的伟大工程。可以想象,当富裕起来的9亿农民释放他们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时,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多么强大的推动力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

8、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加

9、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存举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而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观一凋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

10、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抓人再生产的扶持力度。(三)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亲朋好友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没农村精神文明,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丝嫂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

11、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外,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良好的农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四)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管理民主近年来,农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 通过近几年的民主实践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素质。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和体验,成为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12、,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农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务。(五)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识水平、致富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吸纳到组织中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在建一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白勺作用。三、社会主义新农

13、村建设的突破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着力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一)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是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14、,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二)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采用保障机制和补偿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在征用农用地时,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好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失地农民最终将转变为城镇居民,应该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第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四)加快促进农村卫生、社会保障社会

15、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一是: 加快企业经济发展。企业可以带动和收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是: 加速工业与农业的交汇融合, 加快农副产品的加工。三是: 加速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进程, 形成“以企带村, 以村兴企”, 村企共赢。参考文献1、韩茂淑:对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几点思考,特区经济,2006年第9期。2,安徽新农村建设的条件、难点和着力点,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06-283

16、、熊毅: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年第3期。4、何平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对策,文史博览,2006年第2期。5、郭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与重点问题思考,唯实,2003年第6期6、夏雷:关于新农村建设途经问题的探讨,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7,郭占恒: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面临两难问题,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9期。8、游会民:多策并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第5期。9、张琦: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科学发展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6年第10期。10、朱小静:韩国新村运动发展阶

17、段、特点几启示,农村经济,2006年第9期。0万U豆体验卡卡号:50D890668267e3349e33密码:686d03401eefba96faba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卡号:50De7a00c543af387fc0密码:b26488ce65abc1787202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卡号:50Dbac63885c802fd52e密码:3d1c344384327b85efff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卡号:50Dd97f0765bdf6998a3密码:48db1c14e42a2b321fac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50D61215eb41ae3cc919密码:25bffae5346e7b7d2548奖品名称:100万U豆体验卡卡号:10D1cab621456ab278ab密码:709f65f32865af2559c2奖品名称:100万U豆体验卡卡号:10D8f1d6a4b953f3474e密码:6e2e4017cce30dc7e055奖品名称:100万U豆体验卡卡号:10Dd1fc6d6dd529b6892密码:a5dbdd8338f91d2c0701奖品名称:100万U豆体验卡卡号:10D08377b71d4374262b密码:1d7a7c21ebd99b798a5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