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群体的调节第12讲种群与群落(1)()(2)()(3)()(4)()(5)()(6)()(7)()(8)()(9)()(10()1提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2提示:“J”型曲线自始至大数量。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生存环境应无环境阻力,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3提示:群落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其物种
2、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1解析:选D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2解析:选D通常对于有利的种群加以利用,种群数量
3、应在K/2K之间加以利用,使其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而从图可知,在丙和丁之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K/2,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K/2,所以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捕获,A、B、C错误,D正确。3解析:选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4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
4、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4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6、。(3)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6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所以光裸的
7、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是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考点一种群的
8、特征及其数量变化题型1涉及种群特征的考查1解析:选B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特征失调,A正确;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杨树可能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204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多万,说明种群的出生率较高,D正确。2解析:选A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
9、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个,成年(345678):400个,老年(9 10 11 12):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题型2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分析4解析:选B鲫鱼种群在t3后,一直不变,表现为“J”型增长,A正确;鲫鱼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0、而在t2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正确;鲤鱼种群在t2t3段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数量,D正确。5解析:选D种群数量在S3时,(KN)/K0.5,说明处于K/2,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200,A正确;S5时,(KN)/K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B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KN)/K的比值为0.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过高或者过低时,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小,D错误。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题型1涉及群落特征、结构及演替的考查
11、1解析:选A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2解析:选D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3解析:选D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
12、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4解析:选D分析曲线可知,该生态系统早期存在一定数量的生物,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次生演替现象,A正确;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曲线表明,曲线B下降的同时A曲线升高,则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造成的,B正确;第1020年生物总数量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增加,该系统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某些生物在生存
13、斗争中可能消失,C正确;海洋生态系统中影响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和水温,D错误。题型2涉及群落结构与演替有关的实验分析5解析:选C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而甲、丙存活率继续下降,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6解析:选A甲地移栽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
14、和栖息环境,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A正确;乙地没有移栽乔木,自然状态也能长出乔木只是需要时间较长,B错误;甲、乙两地的演替速度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演替的速度,C错误;甲、乙两地均在具有一定土壤条件下发生次生演替,D错误。7解析:(1)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不容易遭到破坏,一旦被破坏,不容易恢复,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草丛),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低。(3)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
15、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借助种群密度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强化科学探究典例解析:选C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训练1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
16、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若将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全部统计,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捕获的小动物数目将偏少。训练2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产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2)狭翅雏蝗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的关键在于随机取样;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在该密度条件下,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3)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由于亚洲小车蝗与其他蝗虫都以牧草为食物来源,因此属于竞争关系;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1)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数学(2)样方随机取样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3)亚洲小车蝗竞争物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