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治河德政碑》与李鸿章治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1651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河德政碑》与李鸿章治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治河德政碑》与李鸿章治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治河德政碑》与李鸿章治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6文化论苑一、治河德政碑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馆藏一通治河德政碑,现存放于直隶总督署大门内第一进院落东墙根。该碑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十一月高阳、任丘、雄县、安州四县士绅百姓送给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治河德政碑,形制如下:青石质,通高 3 米 56、碑额高 1 米,宽 87 厘米,浮雕双龙戏珠纹饰,中间阴线刻“治河德政”四字,字径:宽 8 厘米、长 7 厘米;碑身高 2 米,宽 85 厘米,字数 106 字 4 行、大字字径宽 11 厘米、长 13.5 厘米,小字字径宽 2.5 厘米、长 2.5 厘米。碑身两侧级上部浮雕龙纹 10 条,其中两侧各 8 条,上部2条,每条长46厘米;长方

2、形须弥碑座,碑座高56厘米,宽 1 米,碑座腰身宽 81.5 厘米。碑阴无字。碑阳正文137 字,现录文如下:伯揆李公秉节畿辅,诚求民隐,百废俱兴,尤以治河为要务。维时我任雄高安四境水患频年,流离颠沛。公为议蠲,请赈民困,以苏更营。四境之河道堤防一一施以疏築檄,观察叶公综其事,阅三载而功告成,回环数百里顺轨安澜,明效立收,造福曷极!谨志贞珉,聊伸爱戴。宫太保伯中堂李功德碑高阳任丘雄县安州士庶恭立同治十三年十一月穀旦释文如下:一等肃毅伯文华殿大学士李公(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管理畿辅重地后,诚心实意的体察民情,解决实际问题,直隶的各项事业都兴盛起来,尤其是将治理河道当作重要的事物。当时,任丘、雄

3、县、高阳、安州四县境内水患连年频发,人们颠沛流离。李公向朝廷请求,减免租税,赈济灾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四县境内的河道一一进行疏通导流,堤防一一进行调查修缮。马步统领叶志超统筹协调这件事,经过三年的时间大功告成。回环数百里的河道按照河道平稳流淌,河道治理效果显著。太子太保一等肃毅伯中堂李鸿章功德碑。高阳任丘雄县安州士绅百姓恭立。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十一月吉日。二、李鸿章其人李鸿章,生于道光三年,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今安徽合肥),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当时“世界多事之秋,正举国需才之日。”因文章写得好受到曾国藩的赏识,拜曾国藩为师,跟随他学习义理经世之学,“毕生所

4、养,实基于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奉旨创建湘军平叛,李鸿章咸丰九年(1859 年)入曾国藩幕府,咸丰十一年(1861年)创建淮军,几年的幕府生活锻炼了李鸿章的能力,为日后担当大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治七年(1868 年)李鸿章率领淮军平定了捻军叛乱,八月奉旨入朝觐见,赐紫禁城内骑马。同治九年(1870 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因处理不当被调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九年(1883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三任直隶总督,总共任职时间长达 24 年,是在职时间最长的直隶总督。任职期间,李鸿章权力达到巅峰,担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

5、治河德政碑与李鸿章治水马力商帅康杨蕾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摘要:治理水患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清代晚期,直隶地区的水患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李鸿章到任直隶总督后,连续 4 年面临水灾的危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河道、蠲免赋税、抚恤灾民,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高阳、任丘、雄县、安州四县士绅制作“治河德政碑”,以示爱戴。虽然没有解决水患,但是为后人治水提供了经验。关键词:治河;德政;直隶水患作者简介:马力(1981),男,汉族,河北易县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陈列展览。197文化论苑史、兼管直隶巡抚事、总督直隶军务粮饷、

6、武英殿总裁、奉旨管理河道、管理长芦盐政、钦差北洋通商大臣等实职,还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衔。李鸿章深知处于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中,于是兴办洋务、发展教育、治理河道,试图挽救清王朝统治。兴办洋务方面:同治四年创建的江南机器制造局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同治十一年创建的轮船招商局为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在发展教育方面,总共派遣了 120 名幼童出国学习技艺,“约计十馀年,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留美幼童归国后,很多人成为建设近代中国的栋梁。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治理河道,减少了水灾带来的损失,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三、同治九年至同治十三年直

7、隶省水患情况直隶地区东部临海,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直隶地区内有五大河流,均属于海河水系,分别是永定河、大清河、南运河、北运河、滹沱河,这五条河流最后均汇入海河流入大海,夏季暴雨之后,五条河水量激增,汇入海河后,造成海河漫口发生洪灾。直隶地区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每到夏季直隶西部地区暴雨卷携着泥沙顺着河流东流入海,西部地势高,水流速度快,至东部地区时,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变慢,加上泥沙堆积河床上升,极容易造成漫口,形成洪灾。在调解洪水方面,华北地区有天然形成大的湿地白洋淀,白洋淀总面积达 31199 平方千米,

8、面积广而水浅,拥有着天然的储水、蓄洪能力,但长期的雨水冲积导致淀内泥沙堆积,蓄洪能力逐年减弱。受上述因素影响,同治九年至同治十三年四年间直隶发生了四次较为重大的水灾。同治九年至同治十二年的水患较为严重,永定河连续四年漫口,受灾州县数量均在 60 个以上,其中保定府的雄县、高阳、安州、永清、天津等州县受灾最为严重。开州、东明,长垣三州常年被黄河水倒灌,连年受灾。水灾来临时,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多数房屋为土质,直接被洪水冲毁,水患过后,疾病横行。遭遇水患的州县,大部分秋禾被淹,收成锐减六成以上,在同治十一年的水患中,“涿州永乐村等三十二村成灾七分、安州边村等十八村成灾八分、任丘县军庄等五村庄成灾八

9、分”。水患给直隶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四、治水方略乾隆十四年(1749 年)后直隶总督兼任直隶河道总督衔,治理河道成为直隶总督的重要职责。唐执玉、李卫、孙嘉淦、高斌、方观承、周元理、梁肯堂、曾国藩、李鸿章等 28 位直隶总督在治理河道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斌认为永定河全河治理的关键在于尾闾通畅,于是在三角淀旁开挖引河,减少了水患的发生。高斌治河的另一方法便是修筑玲珑坝“以杀减河水汹涌之势”,玲珑坝修成后,减弱了下游的水势,控制了水流量,防洪效果明显。方观承对永定河的治理从不墨守成规,总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法。“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永定河南岸三工淤沟夺溜,乾隆

10、帝命令将江南总河高斌所著豆瓣集漫口图抄寄给方观承,令其参照。方观承上疏道:“永定河与豆瓣集情形不同,永定河只能堵筑漫口,逼溜入引河。”方观承对直隶河流的治理颇有成效,直隶地区二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水患,他还将治水经验编纂成直隶河渠水利书一书,未刊行,后直隶河间府通判王履泰重新编辑发行,名为畿辅安澜志。历任直隶总督的治水经历为李鸿章治理水患提供了成功经验,同治九年至同治十三年,直隶五大河在内的海河水系,开州、东明、长垣三州县所在的黄河水段,爆发洪灾,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立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治水工作。1.多方面筹措资金。清王朝末期吏治腐败,朝廷拨到河道上的银子大多被当地河官贪污、享乐,少部分用于治理

11、水患,这就导致河道工程质量差,河工收入少,劳动无积极性。李鸿章上任后多方面筹措资金用于河道治理。自道光二十年(1840 年)以来清政府军费开支日益增多,对河道上的资金日益减少,嘉庆年间对永定河的各项拨款总共为 94700 两,到咸丰三年减到 65000 两,李鸿章上任后两度上奏要求清政府必须足额发放对永定河的拨款。李鸿章还经常截漕运、劝乡绅捐款、动用赈款协银等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查明南省官绅劝捐办赈出力酌拟奖叙折中写道:“京外官绅及直隶官员绅商捐助棉衣二十八万一千四百九十八件,收实银四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二两九钱四分八厘三毫,米三千石、小米五千二百石、高粱一万二千八百四十四石一

12、斗二升五合,以上统共合银八十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六两九钱四分三厘五毫。”李鸿章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198文化论苑保证了治水工程和抚恤百姓的顺利展开。2.治理河道。同治九年到同治十三年间李鸿章疏浚河道,修筑堤防修建了多项大的工程。见下表:表1同治九年到同治十三年修建工程表名称时间资金来源修建方式修筑南运河 同治九年年秋江海关协饷下拨淮商捐赈以工代赈防营修筑 府河修治筑建石闸工程 同治十年 运商按引摊捐1万两江南协饷1万6千两 雇夫修筑永定河金门闸 同治十一年五月竣工秋灾赈抚款以工代赈 修筑滋河、潴龙河堤工程 同治十二年 库款 以工代赈民绅按户出工挑浚中亭河同治十二年 劝捐银练饷钱生息款以工代赈 开通

13、赵王河泄水工程 同治十二年春夏以工代赈 注:本表依据李鸿章全集 奏议 整理据上表看出李鸿章修建工程的主要方式为以工代赈,这种方式在当时来说有很强的先进性,政府出资金,灾民出力,这样既能节约经费,又能充分调动河工的积极性。在同治十年的府河修筑工程中“以工代赈银211550 两,制钱 232729 串 50 文,棉衣 281490 件”。李鸿章曾评价以工代赈方法:今以劝捐助赈之费为计工代赈之用;既免穷民失所,复令要工克成,实为一举两得。除以工代赈外,李鸿章还利用八旗、淮军等军队和百姓共工修建河堤。同治十一年,为修筑南运河,“亟需设法修筑,以资捍卫。因饬驻防青县,马厂之统领盛、仁等军,前甘肃凉州镇总

14、兵,记名提督周盛波督饬所部员弁就近承修沧州、青县、静海一带河堤二百余里”,除军队外还动用民工八万余人,这种兵民协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蠲缓赋税。蠲缓赋税为水灾之后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措施。蠲即蠲免,是指统治者根据受灾地区的受灾情况的轻重,酌定分数,免除或部分免除田赋和丁役。雍正年间制定了蠲免的条例规定:“受灾十分免正赋的十分之七,受灾九分免十分之六;受灾八分免十分之四,受灾七分免十分之二;受灾六分免正赋十分之一。”后又补充条例:受灾五分,禀报后也可蠲免部分钱粮。缓即缓征,指蠲免后剩余应缴赋税,暂缓征收。具体条例如下:“受灾十分、九分、八分者、蠲余应征钱粮自次年起,分作三年带征;受灾七分、六分

15、、五分者,蠲余应征钱粮,自次年起,分作两年带征。”据李鸿章全集记载同治九年至同治十三年四年间李鸿章上奏恳求蠲免缓征赋税的奏折达24件,涉及的地区包括永清、南皮、清丰、雄县、安州、新城、高阳、任邱等海河水系州县和开州、东明、长垣等黄河水系州县。同治九年雄县、安州、任邱等二十九州县歉收四分,李鸿章上奏:“虽勘不成灾,但收成歉薄,应请将各村庄应征本节年粮租、谷豆并河淤海防经费、储备军响等项地租暨出借仓谷等项,一体缓至同治十年麦收后启征,并减免差摇,以舒民力。”可见李鸿章并不只是完全按着条例来蠲免赋税。上奏同意后,舒缓了当地的民力,保证了百姓的正常生活。4.抚恤灾民。抚恤灾民即赈济灾民,是指在水灾之后

16、,立即对百姓展开赈济的方法。赈济也有相应的条例规定:“成灾六分极贫并七、八分灾次贫各赈济一个月口粮,七、八分灾极贫并九分灾次贫各赈济两个月口粮,九分受灾极贫赈济三个月口粮,七、八、九分灾贫照次贫之例,一律赈济。”李鸿章赈济灾民的方式为以下几种,一是开设粥厂,进行粥济。二是截留漕米赈济。三是以工代赈。五、治水成效和对后世的影响治水功德碑中提到治水之后:“回环数百里顺轨安澜。”可见李鸿章在同治九年至同治十三年的治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力得到舒缓。治水几年后,直隶地区并未再发生大的洪水灾害。李鸿章治水并未根治水患,据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 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直隶地区连续十四年发生

17、大型洪涝灾害。但李鸿章治水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如任用河务人才、以工代赈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清朝末期的社会生产力和腐败的吏治决定了根治海河的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3 年海河流域再次发生洪灾,毛主席多次视察灾情,并在 11 月 17 日亲笔题下了“一定要根治海河”。自此“海河人民团结一致,建水库、疏河道、筑堤坝、修渠道,掀起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百万民工战海河的治理高潮”。如今,海河流域已构建了完备的防洪体系,近七十年来未发生大的水灾。参考文献:1梁启超著,任浩之译.李鸿章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秦议(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