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孝宣中兴”的缘由及其当代鉴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0343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宣中兴”的缘由及其当代鉴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孝宣中兴”的缘由及其当代鉴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孝宣中兴”的缘由及其当代鉴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5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引领社会思潮的合力研究”(项目编号:17XKS020)。作者简介:丁粮柯(1993),男,山东诸城人,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钱周伟(1989),男,江苏泰州人,讲师,法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孝宣中兴”的缘由及其当代鉴示丁粮柯1,钱周伟1,2(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北京100044;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其之所以能够使汉王朝由衰败转向复兴,再现汉朝盛世,主要得益于在治理过程中能够洞悉民情

2、,精准施策;维护皇权,集中权力;选才任能,整顿吏治。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国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因此,汉宣帝实现王朝中兴的经典案例为当代国家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改革领导者可以通过“察形势、统思想、控权力、讲策略、用才能”等举措来推动政策顺利落地。关键词:孝宣中兴;汉宣帝;改革;鉴示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5012505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西汉时期的一代明主,在位期间功勋卓著,扭转了汉武帝后期大厦将倾的危机局面,成功实现了汉朝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型”,创立了流芳千古的“功光祖宗,业垂后嗣”的中

3、兴时代。目前,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转移,社会转型的大势已势不可挡,国家和社会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推动改革的有序进行,实现转型目标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课题。历史是最好教科书,汉宣帝实现汉朝中兴的经典案例为当代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一、“孝宣中兴”的概况(一)盛极而衰,王朝颓败汉初,经过几代的努力,汉朝国力逐渐趋于强盛,直至汉武帝执政,盛世局面出现了盛极而衰的逆转,汉宣帝时夏侯胜曾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1究其根源,造成武帝时期王朝颓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

4、个方面。首先,连年战争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汉武帝在位时期,曾发动抗击匈奴为主的战争十余次,持续时长达四十余年。固然,汉武帝通过征战开疆拓土,功勋卓著,但连年征战在奠定汉朝辽阔疆域基础的同时,无论是军备物资还是将士封赏都耗资巨大。据统计,仅仅对战匈奴的两次胜利,就耗费黄金达二十余万斤。因此,战争也为汉朝带来严重的财力消耗。而朝廷为补充国库便向百姓加赋税,连年战争则导致人口锐减,两相施压的情况下,百姓的负担剧增,汉朝陷入经济负担沉重的窘境。其次,武帝挥霍无度进一步增加了国力损耗。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不断在长安及周边修建宫殿、园林、行宫。毫无疑问,这些活动都以消耗大量财力和人力为代价。同时,汉

5、武帝热衷于出巡,仅见于记载之中的就多达二十余次,较之秦始皇,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次“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万匹,金以巨万计”。客观而言,此类活动虽然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威慑周边强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直接导致了汉朝的国力损耗。再者,“巫蛊之祸”加剧了社会危机。凡事都有两面性,汉武帝也难以免俗。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汉武帝虽然称得上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但他也笃信鬼神之说。汉武帝迷信多疑,为求虚无缥缈的长生,曾多次或派人或亲自入海“访仙求药”。同时,汉武帝2023年第05期理论观察No.05,2023(总第201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201125-宠信

6、方士,致使丞相、太子受到“巫蛊”事件诬陷而遭到满门诛杀。又因“捕为巫蛊者,皆枭首”,2故其余受牵连者甚多,“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3。“巫蛊之祸”的惨剧,使汉王朝失去了具有成熟理政经验的继承人,破坏了政权有序交接的稳定性。同时,也直接造成了征战匈奴的军事失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战争的消耗、汉武帝的挥霍,使汉朝陷入“民力屈,财力竭”的困境,而“巫蛊之祸”后,统治阶级内部人人自危,更是直接造成了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司马光评价“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因此,汉武帝晚期,汉朝由盛转衰,呈现出大厦将倾的颓败之势。尽管,“有亡秦之失”的汉武帝在晚年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通过颁布“轮台罪己诏”等一系列

7、措施挽救局面,从而避免了“亡秦之祸”。4但是,汉朝衰败之势已成定局。(二)宣帝继位,王朝中兴公元前74年,宣帝刘询在汉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背景下登基,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最终力挽狂澜,实现了汉朝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型”,史称“孝宣中兴”。“巫蛊之祸”时,皇曾孙刘询在汉武帝恻隐之心的萌发以及“宽厚长者”的护佑下幸免于难,成为太子全家唯一的幸存者。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二十二岁驾崩,而汉废帝刘贺即位后不足满月便遭废黜。此时,历经牢狱之灾和流落之苦的刘询被迎入宫,“即皇帝位”。汉宣帝刘询继位后,秉承“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采取了种种举措,一改汉朝颓败之色。经济上,宣帝重视民生,“轻徭薄赋”。据记载,

8、宣帝曾六次减免百姓租赋,并为孤寡老人提供额外物资。同时,他还多次赈济灾民,首创“假民公田”的形式,极大地抚慰和稳定了流民与贫民。宣帝时期的“与民生息”政策,使得民生问题大为缓解,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天下殷富”。政治上,宣帝清除权臣集团,巩固中央集权。同时,宣帝起于民间,“具知间里奸邪,吏治得失”,素知百姓蒙受不法官吏之苦。因此,他惩治贪腐、知人善用,使得朝廷上下一派“吏治清明”,对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上,宣帝尊崇儒学,整顿经典,使思想进一步得到统一,使得士人学者辈出,为政府储备了大量人才。在对外关系上,宣帝整顿外交,通过和亲、与少数民族平等相待等方式,西联乌孙,“断匈奴右臂”;

9、通过对匈奴作战以及“让而不臣”的政策,稳定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力排众议,知人善用老将赵充国,招抚西羌;宣帝的一系列举措使西域诸国尽归汉朝,确立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宣帝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成功实现了汉朝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型”,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二、“孝宣中兴”的原因汉宣帝之所以能够实现汉朝中兴,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即:起于阖闾,洞察民情是其实现汉朝中兴的重要基础;集中权力,强力推进是其实现汉朝中兴的有力保障;整顿吏治,选才任能是其实现汉朝中兴的关键之举。(一)起于阖闾,洞悉民情汉宣帝起于阖闾,内心存在“亲民”情感,民间生活经历也使其对社会现实矛盾有着清醒深

10、刻的认识。因此,宣帝在继位后能够有效地精准施策,缓和社会矛盾,为实现王朝中兴筑牢了坚实基础。汉宣帝的成长经历以及其平民母亲的悲惨经历,促使其内心萌生“亲民”情感,为其继位后实施利民政策从而实现王朝中兴打下了基础。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经历牢狱和民间生活长达十数年的帝王。在“巫蛊之乱”中,汉宣帝在汉武帝的恻隐之心下得以幸免于难,但是其成长经历却不像历史上的王公贵胄一样安逸自在,而是遍布坎坷。其幼年时即经历牢狱之苦,幸得同情太子冤死以及蒙受其恩之人的护佑,方得以幸存。后又辗转生活在民间十数年,历经磨难,对民间疾苦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宣帝平民母亲的悲惨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其内心的“亲民”

11、情感。宣帝母亲出身贫苦之家,被辗转卖到多家做歌女,“太始中得幸于史皇孙”,5但其不仅没有名号,且在生子不久后便被冤杀。汉宣帝继位后多方查探,母亲身世终在多年后为其知悉,这也成为宣帝能够“与民共情”所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因此,汉宣帝十数年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其清楚意识到社会矛盾所在,让其能够在继位后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大多养尊处优,成长于深桅高墙之中,所到之处均被达贵簇拥,不谙民情真伪。而宣帝的平民身份使其能够摆脱羁绊,游走于民间各地,“斗鸡走马”,颇具其祖刘邦之风。这些经历使宣帝深谙民间疾苦,并深刻认识到了汉朝存在的社会矛盾。以此为基础,宣帝在

12、继位后得以知晓民心、通晓民情,从而精准施政、有的放矢。(二)维护皇权,集中权力汉宣帝继位后,通过清除权臣、匡正名分、培植势力等方式维护皇权,集中权力,为实现王朝中兴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宣帝通过“正名分”来维护皇权,确立自己的权威。武帝虽然在后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126-做出了一些弥补措施,但是其并未给太子彻底平反。宣帝也是在经历五年牢狱之灾后,在武帝濒死之际才迎来赦免,其名一直未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宣帝继位后不久便为太子冤狱进行较为彻底的昭雪。此外,宣帝继位后下诏赞颂武帝的功德,并为其立庙,举行全国性的大规模庆祝活动。实际上,宣帝此举不外乎暗含两方面深意。一方面,表面上,宣帝借

13、此举动宣扬其“孝道”,顺天应民,以使诸臣无反对之名义。另一方面,这些活动的深层含义在于宣帝能借机来向天下宣示自身嫡系血统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以此来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树立起其在朝廷的威信。其次,宣帝有意培植亲信势力,巩固自身权力。从汉昭帝到汉废帝时期,霍光及霍氏家族已权倾朝野,势力盘根错节。而且,从客观来讲,霍光作为治国重臣,功绩卓著,难以撼动其地位。同时,宣帝也是由霍光迎入宫中,并在其支持下继位。在此形势下,以“平民之身”骤登“至尊之位”的宣帝难免备受压力、束手束脚,难以施展抱负。此时,羽翼未丰的宣帝选择隐忍克制,宣帝对待霍光“礼下之已甚”。另一方面,宣帝在放任霍光大权在握的同时,慢慢发展

14、自己的力量。为了培植亲己势力,宣帝借平反昭雪契机,顺应政局发展,提拔重用故旧有恩之士以及外戚,从而巩固自身权威,为清除权臣集团和进一步集中权力奠定了基石。最后,宣帝寻觅恰当时机清除权臣集团,将大权独揽于身,为实现汉朝中兴彻底扫除了施政障碍。不可否认,霍光为汉朝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为政严酷、铲除异己、架空皇权,并且放纵其家室骄纵跋扈,严重损害了皇权威信,成为宣帝放手执政的最大障碍。因此,宣帝借霍光离世这一契机开始亲理朝政,通过削权、平叛,一举清除以霍氏为首的权臣集团。自此,宣帝彻底掌控执政大权,为施展抱负、实现汉朝中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三)选才任能,整顿吏治治国之要,首在吏治,吏治清明是宣帝

15、实现汉朝中兴的关键。宣帝掌握权力以后,选才任能,强化监管,并且重视基层“小吏”,使汉朝吏治焕然一新。宣帝非常善于选拔人才,在继位后恢复了丞相制度,并给予丞相充分信任,“五口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6使丞相既有职又有权,有效发挥出相权的辅助作用。同时,宣帝注重御史大夫和丞相的肱股作用,逐渐形成由御史大夫继任丞相的任职惯例,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等贤臣均得以善始善终,这使得朝中政策得以保持持续与稳定。班固评价说:“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内兴于礼让。”7此外,宣帝十分重视地方大员的选任,常常亲自选拔地方大员,考察接见州郡

16、太守的任命人选,有意从基层经验丰富的官吏中选拔、任命地方大员。宣帝不仅注重选人,而且注重监管。宣帝建立起一套考核奖惩制度,并常常亲自考评官员,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力求名实一致。在确定名实是否一致的基础上,以奖赏有功之士来安人心,以惩戒犯错之人来戒懈怠,通过明赏罚使汉朝“吏称其职”。另外,宣帝还实行巡视制度,派遣中央官员巡视地方,考察舆情、纠察错案、选拔人才,实现了对地方官员的有效监管。与此同时,宣帝十分注重关怀基层“小吏”。宣帝起于民间,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他清楚地认识到基层“小吏”才是与百姓打交道最频繁密切之人,其直接代表朝廷的形象。但是,基层“小吏”从事的工作往往付出多而回报少,面临着

17、“清廉则无以养家,贪腐则难以安心”的矛盾,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宣帝特意提高基层官吏的薪俸,以“高薪养廉”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并借此树立朝廷形象,收拢民心。三、“孝宣中兴”对当代改革领导者的鉴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已逐渐步入深水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打好改革攻坚战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等组织,改革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领导。当然,需要明确的是,改革领导者并非单纯意味着是一个“个体”,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一个作为组织形式存在的集体。宣帝实现汉朝中兴的经典案例为改革领导者提供了可资借

18、鉴的经验,改革领导者可采取察实情、统思想、控权力、讲策略、用才能等举措,来解决改革时期呈现出的各种疑难杂症,以推进改革政策的顺利落地。(一)察实情,理清形势任何脱离实际的想法和行动都是空洞的,改革领导者要考察实情,在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才能顺利推动改革政策落地。1.判断时势。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已发生了转移,社会已步入转型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国内艰巨改革发展任务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所必需。时代大势,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因此,改革领导者要准确判断时势,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并非要考虑“要不要改

19、革”的问题,而是要考虑“何时启127-动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等问题。2.把握趋势。道路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转型之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改革领导者要开阔视野,将国际上业已踏入转型之路的其他各国的情况予以总结与归纳,总结出改革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在规划改革发展之路时借鉴成功经验,明确自身的改革发展大方向。另一方面,汲取其他各国失败教训,避免在同样问题上犯同样错误。3.了解态势。没有调研权,就没有发言权。每个国家都具备各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国内的实际状况也因差异而不尽相同,改革领导者在准确判断改革时势、明确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要结合本国的实际问题实施改革举措。

20、一方面,改革领导者要等待、寻觅改革良机,在恰当的时机下实施改革。改革的过程必然困难重重,只有在恰当时机提出改革,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失败的可能性。在错误的时机解决不该解决的问题,其后果必然是惨痛的,约瑟夫二世和光绪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改革领导者要广泛调研,考察国内面临的各类突出问题。只有对国内状况了然于胸,深刻了解各类突出问题,才能为时机成熟下随时开展改革做好准备。(二)统思想,达成共识认知不清,则实践不明。只有思想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转化为行动合力,因此,改革领导者要注重统一群众思想,达成共识。1.促进群众达成价值共识。实施改革固然会带来短暂的“阵痛期”,但从长久来看,改革的推进并非要损

21、害个人利益而是要提升集体利益,从而使公民个人长久受益。福莱特认为,领导者应该使其同事认识到,所要达到的不是他个人的目的,而是由团体的愿望和活动所产生的共同目的。最好的领导者并不要求人们为他服务,而是为共同的目的服务。因此,改革领导者要突出强调国家整体与领导班子集体以及公民个人之间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紧密联系。改革领导者可以先行统一组织内部成员的价值共识,进而有效发挥组织的动员作用,通过宣传解释,使公民个人清楚深刻地认识到实现改革目标与追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从全局出发作出清晰的价值判断,达成“应当推进改革”的价值共识,以为改革清除思想障碍。2.促进群众达成方案共识。同样的目标追

22、求,不同的方式方法,达成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达成的效果也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改革领导者首先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全面征集意见,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来进行意见综合,得出“最大公约数”,使群众在制定改革方案阶段就进行充分意见表达,达成初步共识。其次,改革领导者要在实施改革方案时耐心解释、尽心说明,并根据执行反馈情况不断优化方案,使各级执行组织和个人在执行改革方案时达成进一步共识,从而促使其执行一致,形成行动合力。(三)控权力,收放有度权力是推动改革的直接推动力,改革领导者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适度集权与适当放权,并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1.适度集权。

23、与在常态化的运行状况有所不同的是,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往往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高风险性,稍有不慎即会产生全局性的动荡和意外。因此,改革领导者要适度集中权力,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行使“掌舵权”。适度集权能够防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加快办事效率。当然,集中权力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权力都要集中,更非意味着权力集中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就推进改革而言,事关国家整体控制的核心权力要在社会转型期予以适度集中,以此来稳控全局,确保国家改革期间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以及改革方向和目标的明确性。2.适当放权。改革领导者不可能对于各个领域的各种管理问题都能够样样精通,也就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参与所有事务的决策。因此,

24、改革领导者在把控全局的同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将权力授予不同的组织及个人,通过层层组织和个人有力、有序地推进改革。由此可以看出,改革领导者实际上授予更多的就是整体战略意义下的执行权,而非整体意义上的决策权。3.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强化决策权的监督,权力的适度集中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放纵权力的行使,要通过制度的形式保障领导者在“多谋”的基础上“独断”,避免权力错误地集中在某一组织或个人手中,以防止出现权力任性,尽可能保证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执行权的监督,决策的科学性并不必然意味着良好的执行效果,要以规范的程序来实现对执行权的有力监管,以促使正确

25、的决策输入能够转化为有效的执行输出。(四)讲战略,灵活配置国家改革之路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灵活的改革战略能够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改革领导者要灵活运用“费边战略”和“闪电战略”。1.整体上可以采用“费边战略”。所谓“费边战略”,是指改革领导者在推进改革时将整体问题进行拆解,从而能够有层次地、渐进的实现目标。8在128-实践中,国家改革往往会面临诸多阻碍,并不能一次性全部解决。因此,改革领导者在推动国家改革时,在整体上可以采用“费边战略”,即将国家改革的难题一个个拆分开来,优先处理能够取得最大支持的问题,然后再处理那些可能会引起较大争议的问题。如此一来,国家的改革目标被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一

26、个个妥处可期的目标计划实现改革阻力的最小化。土耳其共和国初期,几乎面临现代化可能带来的一切问题。在此情况下,基马尔将问题拆解,从而在每一次改革中都能赢得那些在另外的改革中可能反对的人的支持或默许,最终取得改革胜利。弗雷曾评论说:“征服者想要消灭谁,必先孤立之”。2.局部上可以采用“闪电战略”。所谓“闪电战略”,是指改革领导者在实施改革时,以迅雷之势推出实施方案使阻力来不及扩大,从而迅速解决问题。8在实践中,改革领导者将整体难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后,可以就局部的具体问题采用“闪电战略”。具体而言,改革领导者在解决具体难题时,必然会面临一定的阻力。因此,当改革领导者就某一具体问题争取到足够的中坚力

27、量支持时,就要闪电般决策并实施方案。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避免保守力量或反对力量结成联盟,又能避免摇摆方和中立方滑向对立方,从而有效避免改革阻力的蔓延扩大。(五)用才能,选管结合诚然,在推进国家,改革领导者发挥着定海神针般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首先应该做好的是统御工作,而非执行工作。因此,要实现改革目标,必然离不开一批精兵强将的协助与支持。1.善于选人用人。人无完人,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所长,而非用完美之人。因此,改革领导者要注重有针对性地选拔、任用和培养干部。首先,在干部选拔上,既要注重选拔具备基层经验的人担任中层领导,以做到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又要注重选拔与正

28、职长期协作的副职作为继任,以保障政策的延续落实;其次,在干部任用上,要根据其专业特长进行赋职,包容其一些无伤大雅的瑕疵;最后,在干部培养上,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人才短板确立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实现优胜劣汰。2.对待下属要严管厚爱。一方面,改革领导者要做到“严管”。在执行过程中,要强化监督,加强约束与问责,严格处罚犯错的“典型”,确保下属能够落实决策,以避免出现执行偏差,从而出现更为致命的后果;另一方面,领导者要做到“厚爱”。要经常性地与下属进行沟通交流,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要对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下属予以理解支持,包容其轻微过错。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以保障解决下属在工

29、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四、结语革命是十分罕见的,改革则可能更为罕见。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两者对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是必不可缺的。革命可能意味着彻底的破坏和重建,而改革则是在有限范围内寻求意义深远的变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改革者的道路往往更加艰辛,甚至比革命者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困难。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国家的改革已逐步推进,渐行渐远,如何更好地实现改革目标成为不可忽视的难点和重点。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庆幸自己拥有足够的历史,能够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要更加审慎地看待历史,借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式照搬,而是要剔除封建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将古人留下的

30、智慧进行创新转化,使改革的步伐行稳致远。参考文献1班固.汉书 卷75夏侯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156.2班固.汉书 卷6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3班固.汉书 卷45蒯伍江息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78.4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22汉武帝后元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2:748.5班固.汉书 卷97上 外戚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3961.6班固.汉书 卷89循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624.7班固.汉书 卷74魏相丙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151.8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9.责任编辑:包阔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