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西方悲剧对比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0200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西方悲剧对比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西方悲剧对比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西方悲剧对比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2读写大视野2023年第9期投稿邮箱:最小说总第337期鉴赏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西方悲剧对比解读王星星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摘 要: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作品,而哈姆莱特是世界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作品,两部作品共同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本单元旨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内涵,两部作品在“悲”的精髓上是相同的,但在人物设定、悲剧冲突、主人公的追求以及结局设置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关键词:窦娥冤;哈姆莱特;悲剧;对比解读悲剧作为戏剧的类型之一,往往比喜剧更能够牵动人的心绪,阅读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甚至愤懑。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就是

2、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中,窦娥的善良、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摒弃。两部作品在中西方戏剧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虽然同属悲剧且被一同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除了主题“悲”的相同之外,由于地理、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两部作品在人物设定、悲剧冲突、主人公的追求及结局设置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一、人物形象的设定窦娥冤讲的是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卖去抵债、十七岁丧夫的不幸遭遇的故事。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考功名借了高利贷,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将七岁的女儿抵押给债主做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便离世,婆婆讨债不成反而险些丧命,得救后又不小心惹上张驴儿

3、父子。张驴儿欲占有窦娥,威逼利诱不成,便将药死父亲的罪名嫁祸窦娥,窦娥为保婆婆含冤而死,死后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一一实现。后来窦娥冤魂找到中了进士的窦天章,诉清原委,冤情最终得以平反。哈姆莱特叙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求学期间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到家时看到的却是叔父克劳狄斯即位以及母亲改嫁的噩耗。一连串的事变使得哈姆莱特郁郁寡欢,一个夜晚,父亲的冤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其叔父克劳狄斯谋害而死,并让哈姆莱特为自己报仇。哈姆莱特手刃63仇人,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窦娥冤 哈姆莱特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哈姆莱特中都是王子贵族大臣,而窦娥冤中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小人物,穷困的

4、书生、相依为命的婆媳、还不起债的庸医,这也是中西方悲剧上的差异。在西方的悲剧中主人公大多属于王公贵胄或是英雄豪杰,这一特点在莎翁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哈姆莱特 麦克白 李尔王 等,他们身份尊贵,同时又心高气傲,有着对自我、人文精神的追求,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大胆且坚定。与之相反,中国古代的戏剧大多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重点关注对象,从小人物身上以小见大,带有讽刺性地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二、悲剧中的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的本质乃是表现不同力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戏剧冲突既可以由剧本中相互对立的各种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关系而产生,也可以由人物自身性格的内在矛盾所构成1。

5、矛盾冲突是构成戏剧的主要元素,悲剧中的冲突往往更加尖锐、激烈。窦娥冤中的冲突是围绕窦娥进行的,属于典型的外力冲突。窦娥七岁便被父亲卖给了债主,十七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婆婆又不幸引狼入室,这些都间接促成了窦娥的悲剧,在面对苦难时,窦娥失去了“亲”的帮助。张驴儿的到来给窦娥平静的生活带来更大的苦难,面对张驴儿的威逼利诱,窦娥为保贞操与尊严抵死不从,在“官休”与“私休”下,窦娥毅然决然选择公堂对峙。张驴儿的泼皮无赖是导致窦娥冤屈、触发悲剧的冲突之一。官府的贪污腐败将窦娥推向了更残酷的深渊,官府严刑拷打不成便准备对其年迈的婆婆下手,出于孝心,窦娥被迫认下了这桩罪过,官府的黑暗使窦娥失去了“官”的帮助,官

6、府的昏庸、不分青红皂白又是导致窦娥悲剧冲突的因素之一。窦娥将自己的一切不幸归结于天的不公,“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日修。”在行刑时又发出了对天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一开始,窦娥是相信天道轮回的,她争做贤妇、孝女,维护封建道德只为“将来日修”,兢兢业业恪守一切最后却敌不过命运的安排,面对残忍的现实时失去了“天”的帮助,这是窦娥前后唱词的矛盾,亦是窦娥对天道不公的强烈控诉。窦娥所遭遇的一连串事件都是被人推着走的,而窦娥只是被动的承受者,被命运和邪恶势力摆布的可怜者,这一切的冲突都属于外在性冲突,这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特征。与中国古典

7、悲剧相反,西方悲剧的冲突往往是人为的促成。相对而言,伦理冲突并不是西方设置悲剧的出发点,他们更加注重对自我、理想、反抗精神的追求。哈姆莱特是属于典型的性格悲剧,当哈姆莱特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之后,后续悲剧的出发点都是由他引起的。若他不执着于复仇,或许可以安安心心地一直在宫里做王子,有母亲常伴左右,与爱人顺利结婚但是,得知父亲噩耗、叔父即位、母亲改嫁后他便一直郁郁寡欢,在得知真相时,他决心做一个复仇王子。出于对宗教与对上帝的信仰,在叔父克劳狄斯做祷告时,他放弃了这个绝佳的复仇机会,他认为在人忏悔时将人杀死便是将这个充满了罪恶的人送上了天堂。而哈姆莱特杀死大臣波格涅斯这一事件也导致了爱人奥菲莉娅的死

8、亡、雷奈尔多的寻仇、叔父毒死了自己的母亲,自己也在报仇成功时不幸丧命。由此可见,在哈姆莱特的一系列冲突中,主人公是主动的发起者,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三、封建伦理的捍卫者与理想自由的追求者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人不再是盲目的命运64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因而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激情也负有更大的责任2。哈姆莱特中主要展现的是个人对理想、人文精神的追求,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信仰上帝的理念开始动摇,在混乱的时代中开始追求“人性解放”。哈姆莱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在经历一系列的打击并得知真相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困惑之中,他开始思考生与

9、死的问题,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坚持为父亲报仇,揭露一切真相。哈姆莱特有着自己的人生观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痛恨母亲对爱情的不忠,憎恨叔父的残忍,同时,他也一直将为父报仇的理念刻在心底,通过装疯降低别人的警惕,设计戏剧还原杀死父亲的真相,又在叔父克劳狄斯做祷告时放弃绝佳的刺杀机会一步一步,哈姆莱特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做铺垫。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主要立足人性立场,对生命、人类的存在等永恒问题发出追问,引人深思的话,那么,中国古典悲剧大都演绎的是世俗中的悲欢离合,关注的是世间表象,而极少触及终极问题3。窦娥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

10、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故事的悲剧性也根基于此:一位誓死捍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女子,就是被那个封建社会所吞噬所毁灭的4。窦娥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坚定维护者,她追求的不是自身的幸福,而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过分要求。窦娥捍卫的一是“贞操”,丈夫因病而亡三年,窦娥面对诱惑不曾放弃,面对威逼也不曾妥协,即使有婆婆的劝慰,她依然不为所动;二是“孝道”,虽然窦娥不赞同婆婆再纳夫婿的做法,但她依然尽心尽力地侍奉婆婆,严刑逼供未能使窦娥松口,而当婆婆有受刑的危险时,她便立马“认罪”。婆婆是窦娥悲剧的间接造成者,若不是她引狼入室,窦娥也不至于遭遇不幸,但窦娥对婆婆的孝顺始终未曾减半分

11、。不难看出,作者深受中国儒家观念以及“百善孝为先”的影响,使窦娥“烈女”“孝女”的形象根深蒂固。中国古典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往往定格于特有的道德观念(忠、孝、勇、仁、义、信),单一刻板化冲淡了人应有的丰富性格。而这些小人物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正是剧作家想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绝非自我的精神满足。四、“大团圆”与“一悲到底”的结局中西方悲剧明显的差异之一在于主人公结局的不同,中国人更加崇尚像窦娥冤这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式的补偿性结局,而西方更加注重“一悲到底”的结局。中国的悲剧在过程中也是大悲大伤,但最后结局往往呈现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12、”,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现今戏园里唱完戏时总有一男一女出来拜,叫作团圆,这便是中国人的团圆迷信的绝妙代表”。5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仰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观有关。窦娥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三句誓言的实现证明了她的清白,官府最终也澄清了冤案。“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悲剧独特的审美追求,更符合我国的传统民族心理。而看似欢喜的结局并没有冲淡悲剧的韵味,反而使悲剧在一片“喜乐”氛围之中显得更加沉重。西方悲剧往往呈现出“一悲到底”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不是毁灭就是死亡,或许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西方人比较崇尚“罪感文化”,认为人只有通过忏悔或是毁灭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哈姆莱特在

13、得知父亲被杀真相时,一边想为父报仇,一边又呈现出一种悲伤抑郁的心态。他的复仇是正义之举,是他追寻的理想,然而复仇成功65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坏人和英雄都被毁灭了,给人留下深深的震撼,剧情从开始到结尾一悲到底。著名的命运悲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也是如此,俄狄浦斯拼命想要摆脱杀父娶母的悲剧,越是反抗,命运反而将他推得更近,悲剧终究未能中断,同样呈现出了“一悲到底”的结局。五、结语中西方悲剧在相同的精髓之中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异,细读窦娥冤与哈姆莱特这两部在中西方戏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便可知晓,而其中的差异与中西方自古以来的文化理念和信仰有着莫大的关系。参考文献1 周晓琳.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3 李海莲.从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看中西悲剧J.青海师专学报,2009(03).4 诸葛忆兵.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冤的创作意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5 胡适.胡适文存:卷一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责任编辑:萧山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