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关链接7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从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看,孔子评论过许多著名人物,但从来没说过有哪一位是生而知之者,这等于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喜欢学习也是最善于学习的人之一。他常常引以为豪的是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好学。他常常感慨系之的是人世间好学的人太少了;自己那么多弟子,只有颜回一人好学,不幸英年早逝。不过,孔子所说的“学”有特殊的含义,不只是指学习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指人格修养。这一点,对比第四、第五则文选就可以知道(这里“学”完全是就修身而言的,而“不好学”的弊端跟“无礼”
2、的弊端则完全一致)。学的基础内容是学礼和修身,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互相包含:学礼的立足点和归属是修身,因此修身可以包括在学礼当中;修身的根本标准或规范是礼,因此学礼又可以包括在修身当中。“不学礼,无以立”一句话,简洁地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能接近有道德来匡正自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还说自己只知道一个好学的学生,就是颜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几处“好学”,都是品学修养而言的。子夏是孔子著名弟子。他以“好学”推许人,也完全是着眼于修养德行。总而言之,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孔子关于学的观念
3、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拿现代教育观念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有明显的不足,但是也有不可抹杀的长处。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地借鉴。从写法上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章跟“恭而无礼则劳”一章,内涵相通,却作两样说法,互相映带,各呈其妙。“陈亢问于伯鱼”一章则颇有些戏剧性。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的心态来揣度孔子,猜想孔子是对儿子总会有些偏心。伯鱼不经意中了解了学习诗经礼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君子如何处理跟子女的关系,所以他喜不自禁,仿佛捡了大便宜,“问一得三”的自白尽显他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论语没写陈亢当面欢喜,而是写他“退而喜”,使表现力倍增。伯鱼的回答也极为奇妙:谁料想他在表示没有得到特殊教诲之后,忽然又说出关于学诗经、学礼的两件趣事呢?这两件事,他似乎视之为为无足轻重的家常话,有似乎觉得它们颇值得看重。这种细微的心思,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且,伯鱼又何曾料到陈亢听了自己的回答,竟如获至宝呢?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