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关链接1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有道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证件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宁。在选择了这一目标之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 可是,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却选择了避世。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卫国仪这个地方的封疆官士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示大道于天下。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社会改造的巨大推
2、动力。这说明孔子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的执着上。为达到目的,他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雅斯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建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的站不起来,可是他一就不停的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都凸显了那些勇与担当民族责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这几个片段捕捉了相关人物的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或行为。桀溺向子路说完自己的看法,论语原本可以直接去写子路把事情告诉了孔子,现在加上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绘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上这样一个画面:孔子下,欲与言之。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