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颍上县谢桥镇第二小学:谢振宣【摘要】 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关注学生道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和谐、更活泼、更自主、更有效 。【关键词】和谐 课堂教学环境 创设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
2、,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做法和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一、创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要改变传统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学”“好学”的欲望。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大大方方地写上“亲人”两个字,并叫学生有感情齐读,接着我问“什么是亲人?哪些人可以
3、成为亲人?”“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阅读的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充满浓浓离别味的文章。如何让学生体味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呢呢?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抗美援朝相关视频、图片资料和志愿军军歌,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浴血奋战深情厚谊,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
4、主角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完璧归赵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
5、学的基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
6、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以此保证课堂纪律,却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
7、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兴趣、要求、爱好和个性。学生要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引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的参与、点
8、拨这也体现不出师生的合作性,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如授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课堂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读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2)说说你最
9、欣赏谁的语言。(3)在保护藏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中,你举得伯诺德夫人一家谁的贡献最大? 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并阅读文章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并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适时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结合文本有根据、有条理的阐述能力。三、从重学生成绩转为重学生素质和能力 过去,语文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课堂教学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基本属性是社交工具性,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和文字作为工具去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因此,语文课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为核心。如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口语训练、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训练、诵读比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在中高年级要求较突出。 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按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