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与成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654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6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与成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与成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与成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6681/ki.wcqe.202318021作者简介:黄彤(1975),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学教学。注:本文系宜宾学院“三全育人”专项研究课题“三全育人 视域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编号:2022SQYRKT15)。摘要: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文章首先阐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状,然后论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最后总结了“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效。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18-0086-0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

2、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其中,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社会、学生家庭、学生群体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因此全员育人不仅需要校内所有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同时也需要学校外部协同育人体系中的其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及家庭的协同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校企双育人主体进行资源整合以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育人模式,旨在通

3、过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集,打破育人主体之间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分隔,进行深度合作,从而产生“1+1跃2”的协同效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实用性,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当今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本文拟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状,对“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路径加以论述。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状在当前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和实践,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协同育人效果并不显著,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协同育人理念相对滞后,企业参与度较低一些

4、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对转型发展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认为职业院校才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本科院校没必要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开展校企协同教育3。对于企业来说,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校企合作会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对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并不够浓厚,积极性不高。另外,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即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企业缺乏全面参与,导致产业发展要素融入学校教学过程不全面,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上,高校绝不能脱离产业需求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

5、要把发挥企业的作用作为校企合作的关键支撑,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双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范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4。(二)校企合作形式较单一,协同育人深度不够根据目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状,双方的合作形式较单一,更多集中在实习实训环节,主要通过企业接收学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代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师资互聘、资源建设、校企合作成果开发等方面没有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协同育人深度不够5

6、-8。比如,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没有及时引入企业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过程和企业发展之间不协调,进而出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不能有效衔接等问题。(三)协同育人机制缺失,校企合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施需要制度保障,但目前“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与成效黄彤,纪荣全,任燕,李伟(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四川 宜宾,644000)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缺失,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的整体体系机制,

7、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不能深入推进。校企双方虽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实训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大多停留在形式上,本质上并没有将合作做实、做细9,如在资源共享方面,双方均有所保留,没有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仍然存在“校冷企冷”“校热企冷”“忽热忽冷”的现象。概括来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高校的转型发展,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应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问题,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探索“

8、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路径,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校企协同育人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二、“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笔者现结合宜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茶学专业,对“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路径加以论述。我校茶学专业是由学校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茶企共同建设的。它是校地合作的成果,也是四川省转型发展的试点专业之一。我校茶学专业一直坚持“专业产业互支撑、人才校企共培育”的专业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能适应现代茶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目前,我校茶学专业已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17 家企业

9、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合作。新形势下,探索科学长效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路径,提升茶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缓解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茶产业需求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一)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校企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在将学校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充分整合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利用好企业在产业资源、行业经验、业务标准、实习岗位、人事招聘、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教育人才优势和产业创新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现

10、代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确保共同体的长效运行,推动共同体的长效发展,首先,校企双方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转变观念,形成思想上的共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是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共同体运行的核心推动者,要摒弃“等、靠、要”等陈旧合作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企业对接。对于企业来说,则要提高对协同育人的认同度,要明晰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应履行的责任,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其次,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具体实施内容上要达成共识。即要从兼顾校企双方的利益出发,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平台构建等方面达成共识,这样才能确保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

11、的落实和推进。(二)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依据全员育人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兼职人员的作用,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第一,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机制。一是在企业建立校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企业需求,选拔优秀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现状和需求,自觉利用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应用型研究,为企业解决产业问题。二是在校内建立技能名师工作室,企业可结合产业发展、人才需要等,选拔优秀人员到校内开展专题讲座或技能培训,搭建促进校内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带

12、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的提升。第二,充分利用学校人事政策,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外聘教师加入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以弥补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不足。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和优势,是提高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三)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1.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双主体,校企双方应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过程、全方位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企业应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

13、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产业发展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应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实训等共同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促进专业链与创新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环节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茶学人才。一是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应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同时,以行业产业标准、规范为依据,以毕业生应获得

14、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根本,构建与产业发展所需能力、素质相协调的“1+3”课程体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应用创新课程,并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课程(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为辅,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紧盯产业和技术升级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新动态、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及时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有效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此外,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将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企业项目案例、企业标准等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生产实践技能。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教学效

15、果。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具体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实施中要淡化教室的概念,根据课程需要将上课地点由固定的教室转移到工厂车间、田园地头、岗位一线,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论教学中要改变按照 PPT“灌输”的授课方式,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引导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课程实验+校外实习+校内外竞赛”的教学模式,在传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础上,拓宽实践途径和实践方式,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并鼓

16、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茶艺大赛、评茶大赛、制茶大赛等专业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立体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多层次”指系统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开放式”指高校利用开放实验室,推出系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自由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参与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的进度,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训练;教师可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载体,设计若干个项目,引导学生以毕业论文形式进行科研和创新能力训练。“立体型”

17、指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聘请行业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把学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创新计划、科技下乡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四是完善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与企业需求、社会职业资格鉴定等对接的考核标准,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笔试方式,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获取职业资格证、参加第二社团活动等也可以作为实践考核评价与加分的依据,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对接人才需求,共建教学资源。一是共

18、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校外的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故建设高质量、适应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核心内容。对此,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以企业为主,在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生产环境、行业实际岗位相一致的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规范化训练,以加强学生对茶学专业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二是合作编写专业教材,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三是共同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参照企业环境、生产流程、企业管理等开发和共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还原企业生

19、产真实场景;在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技术、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典型教学案例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设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共同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8 期建设示范课程。4.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资源,共建校内学生众创空间或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园,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学科竞赛等赛事,开展与企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使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能够被企业转化。同时,校企可共同举办制茶大赛、茶艺大赛、

20、茶产品研发比赛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适应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5.建立信息收集与改进机制,促进长效发展。校企双方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合作专题研讨会、意见征询会、联谊会、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就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定期交流,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改进,以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长效发展。三、“三全育人”视域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效(一)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方面通过“双师双能”锻炼和双方人员互聘互兼的方式,建成一支师德高尚

21、、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能力。近 5 年,教学团队成员立项国家级课题 4 项、省级课题近 30 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 5 项、市级地方标准 4 项;授权专利 5 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同时,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 6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二)共建专业、共育人才方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涵,通过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改革;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大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形成学校主导、企业主体参与

22、、校企联合培育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 1个、省级茶学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校内专业实验室 8 个、茶叶加工厂 1 个、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分站点 1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7 个,校企合作实现了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通过学校主导、企业主体参与、校企联合培育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 5 年,学生立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 20 篇;成功授权专利5 项;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茶艺大赛、制茶大赛,获国家级竞赛奖 9 项和省级竞赛奖 10 项;创建“茶学士”茶文化宣传品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率较

23、高,中级茶艺师为 100%、评茶员为 92%;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强,多次作为志愿者参与本地“国际茶业年会”“早茶节”等活动,并收到主办方高度评价;2020 年和2021 年在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参与拍摄的茶叶纪录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播出和在“学习强国”中进行宣传报道;学生就业率达92%以上。四、结语“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是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和根本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实践活动10。本文仅从全员育人角度探讨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施途径,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三全育人”,还需要从全方位、全过程多个角度、多个

24、层面探索校企合作的策略,挖掘校企合作育人元素,这样才能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EB/OL.(2017-02-27)2023-03-03.https:/ 金钢.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9(11):142-144.4 张占国,孙丽霞,耿德旭,等.校政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

25、22,21(2):18-23.5 刘晓松.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J.现代企业,2022(4):154-155.6 郑鑫,张晓洁,曾海燕,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5):28-30.7 赵彦军.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9):159-161.8 范华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活力,2022(9):61-63.9 魏巍,焉德军,宋海玉.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1):167-171,177.10 闫家辉,殷秀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展问题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302-3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