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信,成就学生的未来 对两节同课异构的优质课的反思但新芳相信学生,是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又总因为种种原因,对于教学内容大包大揽。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老师真的不需要讲的面面俱到,应该把更多的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他们一定能给老师更多的惊喜。这次教学质量月同课异构的两节语文课点亮诗歌的灵感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让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点:相信,成就学生。首先是刘一村老师上课,她设计的是翻转课堂的课型,之前在别的班试讲了好几次,反复打磨细节,当时我们都觉得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第一环节课前导学回顾,刘一村老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课前预习:学生登陆家校帮在家
2、里通过微课学习了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区别,以及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第二环节导学反馈,分两个小环节:首先出示学生在课前导学的练习中错误比较多的题目,请答案正确的学生进行分析讲解;然后通过回顾已学过的一首诗歌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前面两个环节进行的比较流畅,时间也控制得比较合理。刘一村克服了她平时上课讲得过多的不足,很耐心的引导学生讲,没有去抢学生的话,也没有重复学生的答案或发挥学生的答案。但可能是听课老师比较多的原因,学生的表现稍微拘谨了一点,现场气氛不那么活跃。进入第三个环节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诗歌,时间还有25分钟,学生可以从容地创作展示诗歌。刘老师限定
3、了一个标题假如我是_,并自己写了几句诗作为示例:“假我是长风,呼啸上那珠峰的山巅,猎猎于那苍茫的海洋流浪,不问前方。吾心,只在那一朵雪莲申请的眼眸里徜徉!”在刘一村第一次试讲时,她是让学生自由写作的,但我们担心学生现场写不出来。有老师提出来给一个题目,再给一小节诗作为示例,学生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从第二次试讲开始,学生的现场创作绝大部分都是在模仿刘老师给出的那几句诗。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707班的一个女生写的假如我是一束光:“假如我是一束光,我会穿过心结的缝隙,悄悄照亮你的心灵。温暖,不问缘由。因为我知道,你需要一束光。”这首诗就挣脱了示例的窠臼,思维更加自由,语言运
4、用也更自如,让人觉得温暖、美好,得到了同学们的推崇。那节课,刘老师还现场配乐朗诵了这首诗,效果非常好。但正式上课那天,刘老师用的是自己的班705班,不知道是不是太紧张,学生现场创作的诗歌没有特别出彩的,学生的点评也流于表面,触碰不到文字的内涵。可能被学生影响了,刘老师也变得紧张了,对于学生的点评没有做合理的回应和补充。最后刘老师勉强选了一首如果我是晨露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诗歌本身就一般,学生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朗诵效果可想而知。接下来是板桥中学陈茜老师上课,她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708班学生。她这节课的设计和刘一村老师的大体一样,先进行方法指导,然后现场创作诗歌。只不过,她把“联想和想象”的微课
5、学习放在课堂上,边播放微课边指导学生,学生学习之后马上进行创作。这一环节,我觉得两位老师各有千秋。两节课的差别就在现场创作上,陈茜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这恰恰是之前我们最担心的地方。但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现场展示的诗歌首首都是精品。被学生评为最佳诗作的是一首落叶:“看落叶飘零地上,一年一季的轮回,延续着亘古不变的规律。凄风,苦雨。捧起一片落叶,看饱经沧桑的纹理,清晰记录生命的历程。坦然,无悔。投入大地的怀抱,把生命和经验交给绿叶。”当这首诗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全班掌声雷动,我也情不自禁的鼓掌。这节课最让我震撼的是,学生争着举手要求展示作品,有一个男生甚至夸张的差点跪下去了,打了下课
6、铃,还有许多学生高高举着手。回想在刘老师的课上,学生都低着头,不敢举手。是他们不会吗?我摇摇头,从学情来看,705班比708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要好一些。到底是为什么呢?课下,我和杨校长交流了几句,他的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杨校长说:“你们磨课的时候为什么要限定一个题目?5班比8班学生成绩好一些,但是今天5班的学生完全放不开,8班的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师反而放的很开。是不是我们老师平时习惯讲得太多,学生知道自己不用举手老师也会讲,所以5班学生不活跃。而8班的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他们没有思维的限制,所以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都发挥出来了。”杨校长的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老师讲的太多,给学生
7、思考的空间太少。平时习惯直接把结论喂给学生,到了公开课上,想让学生动,学生也动不起来了。那为什么老师总喜欢讲那么多呢?不相信学生,这是根本原因。我们不相信学生能自己思考出来,不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大部分学习上的问题,只有少数难点需要老师点拨,总觉得自己不讲学生就理解不了,考试就考不好。而陈茜老师相信学生,她也通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把这种相信传递给学生了,于是就成就了708班学生在这节公开课上的优异表现。我想,如果708班的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都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无限的创造力,他们的未来一定不可限量。虽然,他们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班的学生。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两次绝然相反的教
8、学实践,两次都是作文讲评课。一次作文题难忘_的他(她),横线上填一个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学生第一遍写的很不好,很多作文都选材不当,而选材不当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一些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特别是“勇敢”“幽默”“乐观”这三个词,改的时候我很郁闷。于是我花了一晚上时间备课,把常见的人物品质的词语全部列举出来,查字典解释它们的意思,还上网查找了一些关于幽默、乐观、勇敢的事例。第二天,我花了两节课讲作文,大部分时候是我在一言堂,把这次作文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分析了透,然后布置回家重写。第二天作文交上来,我简直要吐血,还是不知所云。后来实习生去找学生私下交流,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昨天不停地讲,
9、我头都晕了,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修改。”我听了简直无地自容,一直自诩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我,一不小心也会弄出一言堂来。看来,在潜意识里,我还没有完全对学生放心。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每节课都提醒自己,少讲,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学生不会的多引导,实在引导不出来的难点,自己再讲,语言一定要简洁。第二次是一次片段写作课,那天有几个湖南的老师听课。其实,课前我有点担心,我怕学生一紧张就都不举手。第一个环节理解题目,根据关键词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作文要写哪些内容。共有三个学生发言,直到第三个学生才把题目说清楚。心中有盏红绿灯,关键词“心中”“红绿灯”,“ 红绿灯”:红灯,不能过马
10、路;绿灯,可以过马路。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内心要有正确的道德准则,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第二个环节,写作重点,学生半天没有把重点说出来,我换了一种问法:“这样,大家想,如果现在大家要就这个题目写一件事,你会详写什么内容?”学生马上齐声回答:“内心纠结的心理活动。”“对啊,内心的矛盾斗争,这就是写作重点。”我很高兴,舒了一口气。接下来,第三个环节,修改病文。先出示病文:“在一次单元测验中,我拿到卷子,提笔就写,开始时,如鱼得水,觉得肯定能得高分。做到后面时被一道题难住了,苦思冥想仍没有做出来,我只好放弃终于做完了试卷,看看表,还有十分钟,我检查试卷,每一题都做了。我高
11、兴的准备交卷,突然发现还有一道题没有做出来,我又开始做。正当我抓耳挠腮之际,忽然想起练习册上有一个相似的题目,我的手伸进抽屉,一盏红灯亮起来,我缩回了手。我真高兴心中有盏红绿灯。”经过前面耐心的调动,学生越来越活跃,迅速准确地分析了病因。详略严重不当,并且还提了一些建议,可以写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然后是本节课的重点修改病文,我给了15分钟,最后的展示点评环节10分钟。我一直忐忑不安,课前学生完全没做准备,我怕学生的文章写的不够好,给听课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但结果非常完美,以下的文字是一个学生当堂写出来的:“寂静的考场内,钟表在“滴滴嗒嗒”的响着,书写的“沙沙声”时刻萦绕在我的耳边 。我紧握着笔,
12、手心都是汗。这题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可还没有找到办法。正当我准备放弃时,一个念头在脑中一闪:练习册上有一道类似的题,而练习册此时就在抽屉里。我的手不由自主移向它,就要翻开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这是作弊行为啊这样做不但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这有什么意义呢?得到虚假的成绩,如何能逃避内心的谴责呢?这义正词严的声音使刺眼的红灯亮起,它醒目的红色像一位老者,冷静又充满智慧,他的注视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面对他我只能低下头,我开始怀念那盏绿灯,它让我想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朋友亲切的关怀。而现在它熄灭了,沉默得让人发慌。我在迷茫的十字路口,红灯变得越发的刺眼,我做出了选择。把手放回桌面,握紧笔,绿灯在一个字一个字的书写中缓缓亮了起来,比记忆中的更加温柔。沐浴在绿灯的光芒中,我顺利的完成了试卷。”下课后,我听见一个湖南的老师问旁边的学生:“这篇作文,你们写过吧?”学生很肯定的说:“没有写过。”“老师提前说过没有?”“也没有,我们还以为今天要上新课。”不知道为什么,我又自豪,又惭愧。我既为今天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自豪,又为自己曾经不相信学生而惭愧。 真的,你相信学生是什么人,他就能成为什么人。相信,能够成就学生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