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ppt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2531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20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韩愈师说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文公、韩吏部、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作者作品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主要作品有张中丞传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进学解原道原毁等散文名篇。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壮阔。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

2、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背景简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

3、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相关知识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结构图解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主旨概要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

4、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围绕这个中心,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同时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品味探究2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明确在“传道”“受业”“

5、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3韩愈所讲的“师”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明确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从第2段中作者提出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知道,教小孩子写字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作者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

6、“传道受业解惑”的特定的群体。“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完全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有人认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中心论点,而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请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同意分析“古之学者必有师”没体现作者切中时弊解决社会问题的写作目的;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介绍得很清楚:“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拓展提升人”当时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师说给了最好的注脚:“

7、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不明,正是其根源之所在。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肯綮,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观点二同意分析把论点归结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论定教师的职责,“人非生而知之”,是指出从师的必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明确择师的标准。从这段的结构来说虽然也统一得较好,但对全文其他段落却顾之不周。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8、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作为论点则可高屋建瓴,统揽全文。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至于“传道”与“习其句读”的大小问题,则可看作是作者的一点插入性补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顺便说一句”。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第四段交待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观点三同意分析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没有很好的点化出文章的价值精髓,也没有新意。纵观全文,真正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而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何况用前者作论点既缺少新意,

9、也无多大的启发作用。我的观点_1.论证严密,概念明晰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便说明学者之师是什么样的,然后又顺乎逻辑的需要说明这样的老师到何处寻找。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环环衔接,一气贯通,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作者在开头给“师”下一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在第二段则把“句读之师”和“解惑之师”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明,有力地批驳了士大夫们的诡辩术。技法借鉴2.对比论证,逻辑严密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有着直接的关系。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论据正确态度正确态度错误态度错误

10、态度危害危害态度及态度及语气语气作用作用古之圣人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今之众人(纵纵比比)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带有质带有质疑、设疑、设问和论问和论辩的味辩的味道道形成形成强烈强烈反差,反差,论证论证更有更有力,力,观点观点更更鲜明鲜明对其子与于对其子与于其身其身(自比自比)爱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择师而教之之于其身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吾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未见其明也否定、否定、责备责备百工之人与百工之人与士大

11、夫之族士大夫之族(横比横比)百工之人,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群聚而笑之师道不复。智乃师道不复。智乃反不能及,其可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怪也欤感叹、感叹、讽刺、讽刺、鄙夷、鄙夷、蔑视蔑视3.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这一方面体现在句式上,韩愈为文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联珠句。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今之众人”。这些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联珠,又称顶真、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这样的句式本文很多,如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

12、严密紧凑。运用排偶,文采斐然韩愈的散文注意语言出彩,重视表达的亮点,努力使文章显现“文”的特色,这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的文采化倾向。其中,排偶句的普遍运用就是一个突出的表征。排偶句在行文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可以使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效果,散文会给人以摇曳生姿之感,记叙文会给人以情感激荡之感,议论文会给人以说理强烈之感。写法指导使用排偶句应注意的问题:(1)排偶句的形式。大多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词语、短语、句子组成排比,并尽可能使这些句子或词组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还有一点就是允许同字相对甚至相同的多个词语相对。如:“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或者“是,是,是”。(2)排偶

13、句的内容。各个句子之间应该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排”的内容不能太死板,“排”词语,“排”短语,“排”句子,夹杂着进行,用来“排”的各元素,有时对得严一点,有时可以松一点,不需要那么工整。(3)排比和对偶穿插进行。这是一种富有变化的方法,能排比就排比,不能排比对偶一下也好。另外,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使用排偶句应有分寸,过分追求骈俪化,也不免有雕饰过甚、铺排失度之弊。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活学活用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研究供仿写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示例是由三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句,每个句子又由三个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又各有特点;其次是仿写时,考生要尽量保留示例中的关键词语,如“是”“有无”“看你怎么”等;三要按照题干要求另写话题,确定话题后,所写语句要与话题相呼应。答案爱情是等不来的,有无结果,看你怎么努力;名誉是要不来的,有无回报,看你怎么争取;成功是盼不来的,有无收获,看你怎么播种。2024/3/26 周二28谢谢观赏勤能补拙,学有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