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枣阳市白水高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化学综合测试(2)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51分)1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选项古文或谚语化学解释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物理变化B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置换反应C煮豆燃豆萁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雷雨肥庄稼自然固氮A. A B. B C. C D. D2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B.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器主要成分是铜、锡等金属C. 用CO2合成可降解的塑料聚碳酸酯,实现“碳”的循环利用D. 某种验钞笔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钞
2、呈现蓝色,其原理足葡萄糖遇碘变蓝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LpH= 2的H2SO4溶液中,含有0.02NA个H+B. 2.3g钠在足量氧气中充分反应,常温和燃烧条件下转移的电子数均为0.1NAC. 常温常压下,28 g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D. 室温下,0.lmolL-1CH3COONH4溶液的pH=7,1L该溶液中NH4+离子数为0.1NA4常温下,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 中性溶液中:Ag+、NO3-、K+、Cl-B. 稀硫酸中:CH3CH2OH、Na+、MnO4-C. c(Fe2+)=1 molL-1的溶液中:Na+、N
3、H4+、ClO-、SO42-D. c(OH-)=l.010-13 molL-1的溶液中:Mg2+、Cu2+、SO42-、K+5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B. 用CH3COOH 溶解 CaCO3: CaCO3+2H+=Ca2+H2O+CO2C. 向 FeCl3 溶液中加入少量 KSCN 溶液:Fe3+3SCN-=Fe(SCN)3D. NaHSO4溶液与 Ba(OH)2溶液反应至中性:H+ SO42-+Ba2+OH-=BaSO4+ H2O6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C8H10含苯环的烃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B. 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
4、金属离子均会变性C. 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D. 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相同7下列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 两种物质可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来区分B. 两种物质的分子式皆为C10H12O2,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 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酯化反应、氧化反应D. 两物质都含有不饱和键,因此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W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ZW;非金属性:XYB. 化合物Z2Y和Z2Y2都只存在离子键C. X与Y形成的化合物都能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反应D. Y、W的某些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作水的消毒剂9a、b、c、d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b、c两种元素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c、d处于同一周期B. 氢化物的稳定性:dcC. a、c、d可形成强弱程度不同的含氧酸D. b、d的最简单氢化物可相互化合形成共价化合物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容量瓶、滴定管
6、和量筒均标有“0”刻度线,水洗后均需润洗B. 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C. 除去蛋白质溶液中少M量的NaCl, 可将装有混合液的半透膜袋浸入流动的蒸馏水中D.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11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A. 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取少量H2B. 用图乙所示装置验证Na和水反应放热C. 用图丙所示装置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的混合物D. 用图丁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12电解法制备MnO2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7、离子交换膜可选用质子交换膜 B. 阳极反应式为Mn2+2H2O-2e-= MnO2+4H+C. 阴极区溶液的PH增大 D. 导线中通过1mol电子时,理论上阳极区溶液质量减少44.5g13甲醇脱氢可制取甲醛CH3OH(g)HCHO(g)+H2(g),甲醇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上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 600 K时,Y点甲醇的v(正)0)。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街状态B. 若CO2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街状态C. 若升高体系温度,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 若反应过程中吸收QkJ热
8、量,则刚好有lmol NH4HCO3发生分解17锂空气电池充放电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充电时,锂离子向阴极移动 B. 充电时阴极电极反应式为Lie=LiC. 放电时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D. 负极区的有机电解液可以换成水性电解液18已知有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和过渡元素F,其相关信息如表所示:1A与C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2B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03D的常见化合物的焰色反应为黄色4E是同周期中简单离子半径最小的元素(1)上述六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2) 分子式为B5Al2且其一氯代物只有
9、一种的有机物的名称为_。(3)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合生成M,M的水溶液呈_性;将M的浓溶液滴加到Mg(OH)2悬浊液中,描述现象并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4) 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E元素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5)F与B形成的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形成红棕色固体,腐蚀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19有机物A (C7H8)可以合成一种药物的中间体G,其合成路线如下:(1) A的结构简式是_ _;D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2)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_ _;由C生成D的反应类型是_。(3) D与F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_ _。(4)
10、B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 _(任写一种)。含有苯环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也能与盐酸反应。20某酸性溶液X可能含有Na+、Al3+、NH4+、I-、SO32-、SO42-离子,为探究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1)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操作的名称为_。(2)实验室中检验气体B的方法是_ _。 (3)写出生成气体A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 _。 (4)该实验能否说明一定存在Al3+_(填“能”或“否”),依据是_ _。21为了探究浓硫酸与蔗糖的炭化产物,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a和b分別为两个气球)。已知:CO气体通入氯化钯溶液,溶液变为黑色。实验过程如下:I .按
11、图示连接好仪器,然后检査装置的气密性。II.在双通玻璃管中处分别放罝滴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滴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浸有氯化钯溶液的滤纸和浸有溴水的滤纸。III.夹好止水夹K,向三颈烧瓶A中的蔗糖上滴34滴蒸馏水,再加入3 mL浓硫酸,玻璃管中处滤纸由白色变为黑色。IV.打开止水夹K,使烧瓶内气体缓慢通过B和C装置,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处的滤纸颜色没有发生变化,C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装置A中盛装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_ _;上述实验体现了硫酸的那些性质_ _。(2)实验步骤III中,向蔗糖上滴水的目的是_;(3)若反应生成两种碳的氧化物相同条件下的体积相同,写出蔗糖炭化后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
12、程式_ _。(4)步骤IV的实验目的是_ _。(5)该实验体现了“微型实验”绿色环保的优点,有人建议将装置B改为滴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置于后面的双通玻璃管中,你对该改进建议的评价是_ _。22CO是生命体系气体信号分子,它具有参与调节神经信号传递、舒张血管减轻高血压的功能。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共价键的健能如下表所示: 化学键O=OHHOH键能(kJ/mol)496436462已知:O2(g)+2C(s)=2CO(g) H= -220kJmol-1,则H2O(g)+C(s) = CO(g)+H2(g) H=_ kJmol-1。(2) 200时,将物质的量均为1mol的CO2和C(s)加入
13、2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C(s) 2CO(g) H,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40%。下列事实能够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该反应的H不变c. CO2和CO的生成速率相等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若在300C时,将物质的量均为lmol的CO2和C(s)加入1L的密闭容器中,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50%,则该反应的H_0 (填“”或“d,故B错误;C. a、c、d可形成强弱程度不同的含氧酸,如次氯酸和高氯酸等,故C正确;D. b、d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别为氨气和氯化氢,相互化合形成氯化铵,属于离子化合物
14、,故D错误;故选C。10C【解析】A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刻度,使用时避免热胀冷缩,所以标有使用温度,量筒“0”刻度就是底座、容量瓶只有最大容量的一个刻度,所以两者都无“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故A错误;B.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则不能利用pH试纸检验,应选pH计,故B错误;C蛋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可以,则除去蛋白质溶液中少量的NaCl,可将装有混合液的半透膜袋浸入流动的蒸馏水中,故C正确;D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可氧化亚铁离子,应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少量新制氯水,检验亚铁离子,故D错误;故选C。11B【解析】A长颈漏斗下端应
15、该插如至有空塑料板下面,故A错误;B. 如果Na和水反应放热,会使得试管中空气的温度升高,U形管中的红墨水左低右高,因此通过观察现象可以达到其实验目的,故B正确;C. 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故C错误;D.氯化铵固体受热容易分解,用丁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得不到NH4Cl晶体,故D错误;故选B。12C【解析】电解时硫酸锰失去电子生成二氧化锰,被氧化,因此a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Mn2+2H2O-2e-= MnO2+4H+,则b为阴极,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电解过程中阴极区生成硫酸,因此阳极生成的氢离子有一半向阴极区移动,使得阴极区溶液的pH基本不变,离
16、子交换膜可选用质子交换膜;因此AB正确,C错误;根据阳极反应式为Mn2+2H2O-2e-= MnO2+4H+,导线中通过1mol电子时,阳极区溶液减少的质量为12(55+36-2)=44.5g,故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氢离子的移动方向和数目。根据阳极反应式为Mn2+2H2O-2e-= MnO2+4H+,阳极区正电荷数目增多,阴极区电极反应式为2H+ + 2e- = H2,阴极区正电荷数目减少,为了变成溶液的电中性,阳极区只有一半的氢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13B【解析】A、由图可知,温度越高甲醇平衡转化率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甲醇脱氢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故A错误;
17、B、600K时Y点甲醇转化率大于X点甲醇平衡转化率,说明反应逆向进行即:(正)(逆),故B正确;C、由图可知Y点和Z点甲醇转化率相等,若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醇转化率减小,则甲醇的转化率将小于Z点甲醇转化率,故C错误;D、Y点和X点两点甲醇的平衡转化率不同,如果从Y点到X点平衡发生移动,所以不是使用催化剂,故D错误;故选B。14B【解析】A. 25是Kw=10-14,因此曲线A表示的是25C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故A错误;B. 25C时,pH=1的稀硫酸中氢离子抑制了水的电离,逐滴滴入pH=11的稀氨水至过量,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过量后氨水中的氢氧根离子抑制水的
18、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又逐渐减小,故B正确;C. Q点对应的溶液呈正性,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存在,故C错误;D. 100C时,将pH = 2的硫酸中c(H+)=10-2mol/L, pH=12的氧氧化钠溶液中c(OH-)=1 mol/L,等体积混合,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与溶液酸碱性无关为解答关键,D为易错点,注意100时,pH=12的氧氧化钠溶液中c(OH-)=1 mol/L。15C【解析】A某温度时的混合溶液中c(H+)=molL-1,由于KW=c(H+)c(OH-),说明c(H+)=c(O
19、H-),则溶液一定为中性,A正确;B.25时:Kw=c(OH-)c(H+)=10-14,纯水中c(H+)=c(OH-)=1.010-7 mol/L,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110-7mol/L,说明该溶液中的溶质抑制水的电离,溶质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就能抑制水电离,则该溶质可能是酸或碱或强酸的酸式盐,如果为酸溶液,则pH=2,如果为碱溶液,则pH=12,B正确;C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2CrO4)9.010-12,析出沉淀时,AgCl溶液中c(Ag+)=Ksp(AgCl) /c(Cl) =1.561010/0.010 mol
20、/L=1.5610-8mol/L,Ag2CrO4溶液中c(Ag+)=910120.01mol/L=310-5mol/L1.5610-8mol/L,所以Cl-先产生沉淀,C错误;D常温下pH=7的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呈中性,则c(H+)=c(OH-),结合电荷守恒可知:c(Na+)=c(CH3COO-),D正确;答案选C。16B【解析】A. 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是变化的,容积始终是不变的,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街状态,A正确;B. 只有生成物是气体,因此CO2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街状态,B错误;C. 若升高
21、体系温度,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正确;D.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若反应过程中吸收QkJ热量,则刚好有lmol NH4HCO3发生分解,D正确,答案选B。点睛:平衡状态判断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有两个核心的判断依据: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只要抓住这两个特征就可确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对于随反应的发生而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如果不变了,即说明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关键是看给定的条件能否推出参与反应的任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17D【解析】试题分析:A、充电时的原理是电解池原理,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
22、向阴极,即锂离子向阴极移动,A正确;B、充电时阴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Li+e-Li,B正确;C、放电时原理是原电池原理,正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O2+4e-+2H2O4OH-,C正确;D、金属锂可以和水之间发生反应,所以负极区的有机电解液可以换成水性电解液,D错误,答案选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电解知识【名师点晴】该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掌握电解池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为解答关键,注意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灵活应用,例如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23、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18 笫3周期IA族 2,2二甲基丙烷(新戊烷) 酸 溶液变澄清,悬浊液中存在Mg(OH)2(正) Mg2+(aq)+2OH-(aq) ,NH4+与OH-结合使其浓度降低,平衡正移 2Al+2OH-+6H2O=2AlOH4-+3H2 O2+4e-+2H2O=4OH-【解析】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和过渡元素F,D的常见化合物的焰色反应为黄色,D为Na,B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0,则B为C元素;A与C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则A为H,C为N;E是同周期中简单离子半径最小的元素,E为第三周期,则E为Al元素;(1)上述六种元素中,金属
24、性最强的元素为N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3周期IA族,故答案为:第3周期IA族;(2) 分子式为C5Hl2的为烷烃,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有机物为C(CH3)4,名称为2,2二甲基丙烷,故答案为:2,2二甲基丙烷;(3)氨气和硝酸化合生成硝酸铵,水解溶液显酸性;将硝酸铵的浓溶液滴加到Mg(OH)2悬浊液中,悬浊液中存在Mg(OH)2 Mg2+(aq)+2OH-(aq) ,NH4+与OH-结合使其浓度降低,平衡正移,使溶液变澄清,故答案为:酸;溶液变澄清;悬浊液中存在Mg(OH)2(正) Mg2+(aq)+2OH-(aq) ,NH4+与OH-结合使其浓度降低,平衡正移;(4) 氢氧化钠和铝反应的离
25、子方程式为2Al+2OH-+6H2O=2AlOH4-+3H2,故答案为:2Al+2OH-+6H2O=2AlOH4-+3H2;(5)F与碳形成的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形成红棕色固体,则F为铁,腐蚀过程中正极上氧气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故答案为:O2+4e-+2H2O=4OH-。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正确推导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易错点为电极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9 氨基、羧基 还原 【解析】有机物A (C7H8)的分子式满足苯的同系物的通式,因此A为甲苯,甲苯在浓硫酸作用下与硝酸发生硝化反
26、应生成B,根据G的结构可知,B为,B中苯环上的甲基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C,C为;C中硝基被还原生成D,D为;根据G的结构,F为苯甲醇,则E为。(1) 根据上述分析,A为甲苯;D为,含有的官能团有氨基、羧基,故答案为:;氨基、羧基;(2)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由C生成D的反应类型是还原反应,故答案为;还原;(3) D与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4)B为。含有苯环,能与碳酸氢钠反应,说明含有羧基,也能与盐酸反应,说明含有氨基,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故答案为:(任写一种)。20 漏斗、烧杯、玻瑱棒 分液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试纸变蓝 6I-+2NO3-+8H+=
27、3I2+2NO+4H2O 能 溶液E中通入过量CO2产生沉淀【解析】向X中加入硝酸钡溶液,有气体生成,在酸性溶液中,可能是硝酸将I-或SO32-氧化,本身被还原为一氧化氮,因此A为NO;同时生成沉淀,沉淀A只能是硫酸钡,因此X中含有SO32-、SO42-中的一种或2种;溶液B中加入苯萃取后,上层为紫色溶液,说明溶液B中含有碘单质,因此溶液X中含有I-;下层溶液D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气体生成,说明X中含有NH4+,生成的溶液E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沉淀B,说明溶液E中含有偏铝酸根离子,则X中含有Al3+,不可能含有SO32-,则一定含有SO42-,因此X中含有Al3+、NH4+、I-、S
28、O42-,可能含有Na+。(1)操作为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操作为分液,故答案为:漏斗、烧杯、玻璃棒;分液;(2)实验室中检验气体氨气的方法为: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试纸变蓝,故答案为: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气体,试纸变蓝;(3)硝酸将I-氧化生成气体NO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6I-+2NO3-+8H+=3I2+2NO+4H2O,故答案为:6I-+2NO3-+8H+=3I2+2NO+4H2O;(4)根据上述分析,X中一定存在Al3+,是因为溶液E中通入过量CO2产生沉淀,故答案为:能;溶液E中通入过量CO2产生沉淀。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推断。明确常见离子的
29、性质为解答关键。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是硝酸钡与X反应有气体产生,容易忽略酸性溶液中硝酸钡具有氧化性。21 分液漏斗 吸水、脫水性、强氧化性 少量水稀择浓H2SO4时放出的热,能加快蔗糖的脱水速度 2C+3H2SO4 (浓) CO+CO2+3SO2+3H2O 检验产物CO2的存在 酸性离锰酸钾溶液的用量过少,不能保证SO2的完全吸收,影响CO2的检验【解析】 (1)装置A中盛装浓硫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蔗糖上滴34滴蒸馏水,再加入3 mL浓硫酸,浓硫酸吸水稀释放热,使蔗糖脱水碳化,浸有氯化钯溶液的滤纸变成黑色,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该实验体现了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30、故答案为: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2)步骤III中,向蔗糖上滴水,稀释浓H2SO4时放出的热,能加快蔗糖的脱水速度,故答案为:少量水稀释浓H2SO4时放出的热,能加快蔗糖的脱水速度;(3)根据题意,C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相同,则蔗糖炭化后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3H2SO4 (浓) CO+CO2+3SO2+3H2O,故答案为:2C+3H2SO4 (浓) CO+CO2+3SO2+3H2O;(4)步骤IV中生成的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便于具有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检验产物CO2的存在;
31、 (5) 若酸性离锰酸钾溶液的用量过少,不能保证SO2的完全吸收,影响CO2的检验,故答案为:酸性离锰酸钾溶液的用量过少,不能保证SO2的完全吸收,影响CO2的检验。22 +130 ad 25% 【解析】 (1)根据几种共价键的键能可知,2H2(g)+O2(g)2H2O(g);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2436+496-4462=-480 kJmol-1,又已知O2(g)+2C(s)=2CO(g) H= -220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将12(-)得:H2O(g)+C(s) = CO(g)+H2(g) H=12(-220)-(-480)= +130kJmol-1,故答案为:+130
32、;(2) a. CO2(g)+C(s) 2CO(g)反应中,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均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b.反应的H与反应的限度无关,错误;c. CO2和CO的生成速率相等,表示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不是平衡状态,错误;d. CO2(g)+C(s) 2CO(g)反应中,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而体积不变,因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能够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故选ad;设反应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CO2(g)+C(s) 2CO(g)起始(mol)1 1 0反应(mol)x 2x平衡(mol)1-x 2x则2x(1x)+2x100%=40%,解得x=0.25mol,则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0.25mol1mol100%=25%,故答案为:25%;若在300C时,将物质的量均为lmol的CO2和C(s)加入1L的密闭容器中,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50%,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故答案为:。23 sp3 12 NOCB d 【解析】(1)Cu原子失去1个电子生成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