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具的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刘凤【教学内容】 部编新人教版义务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 课文第15课 【教学目标】1.复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对话。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教学难点】分角色读好人物对话。【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等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生字词语,检测生字掌握情况。(学生齐读,随机认读)2.题目导入: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告诉老师,文具的家是谁呢?文具盒。同学们的文具盒里都摆着铅笔、橡皮,能说说他们有什么用吗?(请生自由发言)师总结:铅笔、橡皮、
2、尺子等文具,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哪!可是我们有一位新朋友却总是把他的小伙伴弄丢,她就是贝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具的家,来看一看贝贝给他的小伙伴找到家了么?(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更有参与感,引起学习兴趣,并迅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2.分小组朗读课文,师正音点拨。(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且多次多种形式反复读也是为了让孩子读好长句。)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贝贝经
3、常丢的是什么文具?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自由回答)2. 品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1)贝贝丢了自己的铅笔、橡皮,她着急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顺势进入第三自然段,并引导学生用(一就)句式说话。(2)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观察课文插图,找到妈妈和贝贝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请生上台进行场景模拟朗读,读出文中贝贝和妈妈的语气。3.观察第二幅插图并请生朗读第4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妈妈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对比两幅图表情的不同,妈妈和贝贝说了什么?(练习读好妈妈说的话,指名朗读)4自由朗读5、6自然段,思考:贝贝最终找到文具的家了吗?贝贝后来还天天丢文具没有?为什么?(贝贝把文具都仔细检查装进文具盒
4、)(设计意图:鼓励孩子主动起来读对话,通过模拟文中的场景让孩子上台表演对话以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更加自信,并且学会如何表达。)四、课文小结1给丢失的文具找家:展示教室里捡到的文具来引发讨论,怎么才能不丢文具呢?(引导学生向贝贝学习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2.开火车完成课后词语积累的朗读,并学会用生字扩词。(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实际和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于“爱护文具”这个概念更有真实感。)五、课后练习1.观察自己的文具盒,向爸爸妈妈介绍你的学习用品。2.学会收拾自己的文具。六、板书设计贝贝 每天平平安安 回自己家文具 每天放回文具盒 文具的家(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简洁的板书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教学反思:文具的家这篇课文文字活泼,富有童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课文内容也很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而且文具每个同学都有,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的文具来导入课文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读好对话为重点。所以我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请学生上台表演,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上台表演有一种极大地积极性,通过多次朗读对话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最后通过“给文具找家”这一讨论环节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爱护文具,养成将物品收拾整齐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