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4217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情报学报 2023 年 8 月 第 42 卷 第 8 期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Aug.2023,42(8):915-925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刘萍,石湘,邢玉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摘要 学术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基础和根本。目前关于学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成果的创新性评价方面,缺乏对创新过程的深层探究,无法反映创新主体学术创新活动的本质。本文探究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源头,剖析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的组成结构

2、,阐释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演化过程,并利用知识超网络模型来描述卓越学者隐性知识。探究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模型及表示对于认识其学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 卓越学者;隐性知识;学术创新;知识结构;思维结构Model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of Outstanding ScholarsLiu Ping,Shi Xiang and Xing Yuyan(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A

3、bstract:Academic 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basis and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independent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a.The current academic innovation research mainly evaluates academic achievements without a deep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on p

4、rogress.Therefore,it fails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academic innovation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origins of academic innovation of outstanding scholars,examines the composition infrastructure of tacit knowledge of outstanding scholars,explain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and evolution process

5、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inking structures,and uses a knowledge super network model to represent the tacit knowledge of outstanding scholars.Exploring the structure and represent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of outstanding scholar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ir academic innova

6、tion.Keywords:outstanding scholars;tacit knowledge;academic innovation;knowledge structure;thinking structure0引 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的比拼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比拼,决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1指出:“基础研究

7、工作的成功关键在人在于有科学修养、有独立见解和真知灼见的科学家!”收稿日期:2022-07-22;修回日期:2022-10-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学术创新的卓越学者知识体系构建”(72174156)。作者简介:刘萍,女,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知识管理,E-mail:;石湘,男,1998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知识管理;邢玉艳,女,1991年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知识管理。DOI:10.3772/j.issn.1000-0135.2023.08.004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学术研究包括推进性研究和突破性研究两类

8、,突破性研究产生原始创新。在各领域做出独特贡献的都是具有原始创新的卓越学者,他们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推进了各学科发展。加强对这些卓越学者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往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卓越学者的创新研究主要聚焦于学者的成长历程。Wu等2通过对学者简历的编码来研究卓越学者早期的学术背景对其学术水平的影响。Yemini3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探究了卓越学者的国际学术合作动机以及对其学术能力的影响。高瑞等4和张建卫等5则对学者的成长轨迹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学术成长环境和成长规律。然而,这些研究停留于外在影响因

9、素,没有深入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层面,还不能回答创新何以可能的问题。马思妍6和 Knight 等7的研究表明,学术创新是由研究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来支撑的,由于隐性知识的创造性,学术成果才得以体现出新颖性和影响力。近年来,有关科学工作者隐性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隐性知识的共享、转移与流动,及其对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8-10,尚未对个体隐性知识的构成与表征进行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探究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源头,剖析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的组成结构,阐释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演化过程,并利用知识超网络模型来表示和描述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为创新发生机理的探索奠定重要基础。1基础理论

10、长期以来,全球学术界一直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规范的概念与相应的术语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系统,足够的文献积累。显然,在这三项标准背后必然矗立着与此相联系的、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以及一批对本学科理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卓越学者11。卓越学者之所以能产生原创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源于学者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意志力和个体经验等组成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波兰尼、野中郁次郎与皮亚杰,他们的理论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具有极大的互补性。1.1 个人隐性知识理论在知识理论发展的早期,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都推崇客观主义知识观,将知识看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1、即人充当着旁观者,而世界和知识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12。似乎排除了人的主体因素,认识就会真实地反映外部客观存在,从而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然而,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反复告诉我们,在任何科学研究和认知活动中,人的因素实际上是排除不掉的,科学永远是人的科学,人的科学的深层本质是与现实的科学家个体活动无法分离的个人知识13。1958年,波兰尼在其著作 个人知识 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13。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它在人类认知的各个层面都起着主导性作用。隐性知识是自

12、足的,相比之下,显性知识的产生必须依赖于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知识本质上是隐性知识,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植根于隐性知识。波兰尼还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知识一样,充满了人性因素”13。他认为,所有的科学知识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即知识不是纯粹的客观发现,而是源于科学家们极具个人色彩的主观创造,是人内在的隐性力量促使了新知识的发现。波兰尼在 知识与存在 中指出,“科学发现不能通过明确的推论来获得,其正确主张也不能明确表述。科学发现只能由思想的隐性能力来达到,其内容,就其是不确定的而言,只能隐性地认识”14。1.2 隐性知识维度理论在个

13、人隐性知识观的基础上,学者们从各种视角对隐性知识的维度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艾略特从教育学视角将隐性知识划分为对人与情境的隐性理解、常规化的行动以及支持决策的隐性规则三类15。江新等16从主体认识外部世界因素出发,将隐性知识分为基于身体、言语、认识个体元认知和社会文化四类。野中郁次郎从知识管理视角将隐性知识划分为技术和认知两大维度17。其中,野中郁次郎的划分方式揭示了个人隐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隐性知识间的交互过程,是本文探索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结构的重要思想基础。野中郁次郎指出,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包括一些非正式且难以表达和掌握的技能,如个人的经验916第 8 期刘萍等:卓越学者

14、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和诀窍;而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则反映了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认知维度的知识对技术维度的知识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如价值观会导向个人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技术维度的知识也能反作用于认知维度的知识,使认知维度的知识不断完善,如技能知识水平的提高会不断加强个人对自身与客观世界的认识17。1.3 发生建构论知识观要解明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过程,就需要深入了解新知识产生的方式与过程。皮亚杰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个体新知识的产生进行了长久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新知识的产生源于个体知识与思维的相互作用18。其中,知识是产生新知识必要的储备,是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

15、的主观认知,包括个体掌握的领域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而思维是个体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解决某个问题,改造自身认知,协调和创造新知识所经历的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个体认知形成的过程既离不开知识本身,也离不开个体的思维。皮亚杰指出,知识若缺少思维,则知识将一直是静态不变的;而思维过程若缺少知识,则思维就是空洞的18。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在个体进行思维的过程中,知识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改变。同时,知识发生与思维的过程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发生的过程,而每一个心理发生又必须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从这一视角来看,知识与思维的发展实质是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发展。具体而言,知识结构即个体的知

16、识状态,而思维结构即个体的逻辑方式。其中,思维的结构样式决定了当前时间点知识结构的样式,而知识结构则决定了下个知识发生的时间点上认识主体内部将发生什么样的思维。因此,创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不断扩展和螺旋上升的过程19。2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模型构建卓越学者作为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知识也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其中,卓越学者显性知识是学者已表达出来的知识,如学术论文和著作等;卓越学者隐性知识是指他们通过长期科研实践所独有的,隐藏在其个人头脑、思维习惯和行为过程中的知识,包括专业背景知识、科研经验、思维模式、想象力和灵感等未编码的知识。如果用冰山来比作学者知识的整

17、体,那么学术成果中容纳的知识仅是学者个人知识的冰山一角,而沉在水面以下更多且更具价值的知识则是隐性知识。学者的隐性知识支配着整个科研活动,是其获得显性知识(学术成果)的“向导”。基于野中郁次郎从知识管理视角提出的隐性知识划分方法17,卓越学者的隐性知识亦可划分为认知维度和技术维度。具体来说,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是卓越学者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卓越学者的价值观是其个人理想、目标与追求的体现,决定了他们对学科领域、社会的认识与看法,驱动着他们去探索、发现尚未解决的难题;而信念则体现了卓越学者坚毅的决心,不惧困难,不惧失败,始终坚持攻克难题。因此,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引领卓越学者发现问题、攻克问题

18、、开启学术创新的源泉。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则建立在认知维度之上,是卓越学者解决研究问题、实现价值旨趣的途径,包含卓越学者宽广、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卓越学者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对技术维度的知识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只有当一个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时,科学研究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当一个问题是新问题时,科学研究才有新意20。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始于重要的科学问题。卓越学者之所以能提出真问题、新问题、重要问题,不仅源于卓越学者的科学素养,更来源于卓越学者的个人信念和价值旨趣。于汝霜21对人文社科领域 33 位卓越学者一生学习历程的研究

19、发现,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学术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从事学术工作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是毫无功利心的信仰与坚持,这才是学术人生的本质。卓越学者拥有的深厚理论素养和批判精神使其在科研问题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卓越学者的个人信念、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关键作用。卓越学者的技术维度体现在卓越学者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针对研究问题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找到能够获得证据的合适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卓越学者的专业知识、科研经验、思维模式、想象力等起到重要作用6。学术思想的形成由学者个人的思维来主导,思维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思想的深度与前瞻性。同时,学者的思维活动又总是受其知识基础

20、的影响,否则思维917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就是空洞的、毫无目的性的。因此,卓越学者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主要由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两大要素组成。思维来源于学者丰富的知识,而思维的结果又扩充了学者的知识,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两者互为影响,共同发展,呈双螺旋结构。从整体来看,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模型呈现金字塔形状。下层部分是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是技术维度的支撑;上层是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由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共同作用而成,如图 1 所示。下文将分别详细阐述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模型的组成。2.1 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研究表明,驱动学者开展科研创新的源动力是多样的,包括个人的兴趣、好奇心和人生追求等22。对

21、于卓越学者而言,价值观与信念是驱使其做出突破创新的核心动力。在价值观和信念的相互支撑和作用下,卓越学者得以直视重要的科学问题,并能坚持不懈地探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价值观是人们评价行为、人和事件的标准或信念。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反映了个人对事物好坏的衡量和评价的内心尺度23。在科学研究中,价值观体现为学者关于科研创新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的根本观点和态度24,是指引科学认识与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因。学者内部精神世界所包含的世界观、理论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对他们的研究行为和研究结果都会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并在价值选择中表现出来25。

22、卓越学者科研价值选择具体涉及选择“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什么研究”等问题,即选择什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行为背后的方法论等。其中,研究什么是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科研价值选择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26。卓越学者的价值取向使其将目光聚焦于时代的需要和学科的责任,关注研究所产生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本身具有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同理,价值取向也影响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内容的取舍,进而影响整个科研活动。因此,卓越学者的价值观是其学术创新的根本和关键。信念是人们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27。信念的形成有四个核心要素:认识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价值要素28。其中,

23、认识要素是构成信念的基本前提,对于学者而言,科学行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自身对客观对象的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的程度与正确性决定了信念的方向。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体现为学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情绪和坚定不移的态度,正如列宁29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强烈程度和意志的坚定程度决定了信念的强度。价值要素则反映了学者对客观对象的价值评价,也就是学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学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信念的目标。由此可见,学者在构成自身信念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明确“能研究什么”“想研究什么”以及“要研究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即不断在明晰

24、追求真理的道路。任何一环的缺失或偏离都会导致错误信念的产生,进而影响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卓越学者在其丰富的认识、经验和独特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能够形成矢志不移的科学信念,直视追求真理的正确道路,且能不会受外界的影响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从而形成突破性的成果。因此,卓越学者的信念是推动其学术创新的强大动力与根基。2.2 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如果说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是引导卓越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那么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则是支持卓越学者实现学术创新的技术保障。石仿30在探究意会认知(隐性知识)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时指出,科学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学者的思维方法对其创新观念孕育和形成有着

25、直接的影响,院士等卓越学者的创新能力与其丰富多样的思维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求新关系、找到新答案、创造新成果的思维过程,即思维建立图1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模型918第 8 期刘萍等: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卓越学者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合理、丰富的知识结构。正如皮亚杰在发生建构论中指出的,知识与思维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一对共生概念,是知识发生这一事物的“状态”和“过程”两个侧面31。在思维与知识的共同支撑下,卓越学者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突破问题的难点,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基于发生建构论知识观与意会认知论的思想,本文

26、认为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由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组成,通过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分析能够窥视到创新的本质与机理,即卓越学者如何依靠自身广博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的思维模式来攻克难题,创造新的知识。2.2.1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个体拥有的知识的构成情况和结合方式,随着学习、科研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变化27。知识结构有两大组成要素:知识要素和要素间关系。其中,知识要素的数量和种类反映了个体掌握知识的广度,关系的联接方式则体现了个体理解知识的深度。在已有研究中,知识要素通常是表征学者专长的主题词汇,关系则表征主题词汇的关联关系,其描述方式与科学知识结构类似,无法刻画学者复杂立体的知识网络32。卓越学者的知识

27、结构是其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其创新思维的基础。知识结构中要素类型多样,涉及科学研究的多方面内容,如研究问题、理论、概念、方法等。多种类型的知识要素通过卓越学者以往的科研经验在其头脑中建立了关联关系,形成多层次、多要素、多关联的知识结构。(1)学者知识结构的要素波普尔总结了人类科学知识增长的历史,他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33。同样地,卓越学者知识结构的生成与演化也是围绕研究问题这一核心要素的。研究问题是其他类型知识要素的黏合剂,研究方法、基础理论等其他知识要素则被应用于研究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从问题发现的源头来看,问题

28、来源于矛盾,包括新现象与旧理论的矛盾,理论之间或理论内部的矛盾34,学者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是不可能辨识出现象后隐藏的矛盾的,也就不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基础理论是学者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从问题切入视角来看,学者都有其独特的专业背景,专业背景决定了学者在面对研究问题时采用的研究范式,如某一领域特定的研究方法等。同时,卓越学者常具有跨学科的经历与体验21,这使其获得了多学科的知识与视角,能够更全面地看待研究问题。从问题分析的方式来看,学者对研究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对研究问题中核心概念的解读。学者在对一个新问题进行探究时,通常是从该问题的核心概念开始的35。同时,每一个基础理论都蕴含着一个或多

29、个核心概念。在分析问题时,学者会自然地将问题与理论方法要素中的核心概念相对应,并以此来调用相关知识。因此,核心概念是构成学者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从问题解答的过程来看,每一个特定问题都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需要针对问题的特性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找到能够获得证据的合适的研究方法36。卓越学者的头脑中多学科知识的汇聚促使其更有可能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产生新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基础理论构成了问题发现的源头,个人背景决定了问题切入的视角,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问题的范围,核心概念构成了问题内涵的标引,研究方法呈现了问题解答的路径。在卓越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这些要素内化为学者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因此,学者知识

30、结构包含六大要素,分别是研究问题、基础理论、个人背景、核心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学者知识结构的要素关联学者知识结构中的知识要素关联包含同类型要素内关联和不同类型要素间关联。当同一类型的知识要素内产生关联时,知识要素之间会出现连线。例如,当研究问题 P2 是研究问题 P1 解决后提出的新问题时,P2 和 P1 就有关联;理论 T1(如信息计量学)和理论 T2(网络计量学)有交叉关系时,T1 和 T2 就有关联。当不同类型的知识要素间产生关联时,知识要素之间也会出现连线。例如,解决一个问题 P1 时依据两个理论 T1 和 T2,P1 就和 T1、T2 产生关联;当一个理论 T4 涉及三个

31、概念 C1、C2和 C3 时,T4 就和 C1、C2、C3 产生关联。具体情境下,不同要素间的关联可以不只是两种类型,可以是多种类型。如果说每一种类型的知识要素对应于学者知识结构的一个层面,那么学者知识结构也包含个人背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919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核心概念六个层面,以研究问题层为核心,各层面内 部 以 及 外 部 之 间 都 存 在 紧 密 的 联 系,如 图 2所示。2.2.2 思维结构思维是人脑对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加工的活动,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指导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37。思维需要借助已知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已有的条件来推测未知的事物。因此,个体

32、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维就越有可能具有创造性38。而思维的独特与创造性则体现在思维发生当下显现出的逻辑结构-思维结构上。比格斯将思维结构定义为“主体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对知识结构进行转换、重组(知 识 节 点 的 断 开 与 连 接)而 呈 现 出 的 动 态 结构”39。根据皮亚杰的“知识与思维的内在统一”理论40,即知识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以特定知识为基础的思维,知识与思维在静态与动态的循序转换中共同发展,可初步断定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在发展脉络、发展水平方面具有统一性。思维过程通常是因人需要处理某种困难、需要理解事物、需要解决某种问题而开始的41。因此,与知识结构一样,问题也是思维结构发生必不可

33、少的要素,知识结构是思维结构发生的基础,决定了思维结构中节点与关联类型的丰富程度,问题则可以视为刺激思维结构发生的信号,决定了思维结构形成的时机以及思维结构中的知识单元的组成。思维结构建构的过程如图 3 所示。借鉴激活扩散理论的思想,当学者明确和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时,知识结构中的激活程序被启动。以问题为中心,相继激活与其相连的路径以及路径另一端对应的理论、方法、核心概念等知识单元,并不断向外扩散,直至大部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被囊括在内,这些激活的知识单元与关联初步构成了对应的思维结构42。在思维结构建构的过程中,卓越学者思维的创造性体现在知识元间链接的构建上。丰富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单元的激活提供了

34、更多的传播路径,也使激活信息能够到达“语义”上更加疏远的知识节点,从而突破传统知识的边界,将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关联起来,产生新的见解与知识,使原有的知识得以扩展与延伸43。由此,从思维结构发生的视角来看,思维结构是以特定研究问题为中心、以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单元的内在逻辑为桥梁、动态链接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思维链条或思维网络,可以看作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从思维结构发展的视角来看,随着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新问题的提出,学者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结构的样式也更为复杂,更具独特和创新性。从图 3 可以看到,学者每一阶段的思维结构都面向特定科学问题,且基于当时的知识结构。由于研究问题的不同,构成思维结构的知识

35、单元与链接也不同,如图 3 中不同形状与不同颜色的节点与边。学者通过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相互作用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丰富和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为下一阶段思维结构的发生奠定基础。由此可知,学者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上述对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的剖析可以看出,价值观与信念作为隐性知识的底层,是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根基。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卓越学者始终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坚毅探索、不惧困难,使其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获得重大发现44。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作为隐性知识的顶层,决定了卓越学者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卓越学者拥有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其

36、能够驾驭复杂的科学问题。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很多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这些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对促进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45。例如,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朗西丝阿诺德(Frances H.Arnold)的研究借鉴了生物学的理论来解决化学问题46。很多院士在文史哲艺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使图2卓越学者知识结构网络图920第 8 期刘萍等: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示方法他们能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建筑学科何镜堂院士通过学习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打下了其在建筑创作中的哲学基础47。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是科学家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取得原创性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

37、创新的思维结构又进一步促进卓越学者知识结构的优化,不断循环,螺旋上升。3卓越学者隐性知识表示卓越学者隐性知识的表示是卓越学者隐性知识特征研究的基础。虽然隐性知识难以表达,但因其重要的价值,仍然需要探索隐性知识的表达方法,以揭示卓越学者隐性知识结构的特性和创新思维模式。通过上文的分析可见,卓越学者的隐性知识体系KI由两个维度组成,分别为认知维度与技术维度,即KI=CD(V,B),TD(KS,TS)(1)其中,CD(V,B)表示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由价值观V和信念B共同组成;TD(KS,TS)表示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由知识结构KS和思维结构TS共同组成。随着科学问题的解决和新知识的产生,学者自身的

38、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等因素会随之变化。因此,卓越学者的隐性知识体系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即KIt KIt-1+RPt(2)其中,KIt-1表示上一阶段的隐性知识体系;RPt表示当前阶段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KIt表示解决研究问题后形成的新的隐性知识体系。3.1 价值观、信念描述价值观和信念是卓越学者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用道德和智慧浇铸而成的,对卓越学者的行为起深层导向作用的内部控制力量。价值观和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主观的,难以通过结构化的框架和符号来表达。因此,本文拟采用自然语言的方式进行描述。对卓越学者价值观和信念的描述可以揭示其隐性知识体系的根基,追溯其创新精神的源头

39、。3.2 知识结构表示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内涵丰富的知识单元与知识图3卓越学者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演化示意图(彩图请见https:/)921第 42 卷情 报 学 报关联,从形式上呈现为一种复杂的网络,采用网络模型对其建模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目前用于表达知识结构的网络模型普遍存在知识节点和关系类型单一的缺点,难以深度系统地呈现个人的知识。为解决此问题,部分科研工作者开始探究超网络模型,提出了如知识超网络等用于组织和描述知识的方法。与一般网络相比,知识超网络具有多层性,由不同网络层组成,且各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横向及纵向关系,能够同时兼具整体性与全面性、可视性与可控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等特点,整个网络复

40、杂且不失灵活,与卓越学者知识结构多类型、多维度、多层级等特点相契合48。针对知识结构与超网络的上述特点,本文采用基于多子网整合的多网集成超网络模型49对卓越学者知识结构进行建模,具体包括子网络建模和子网络集成两个部分。(1)子网络建模子网络建模是指构造知识超网络的各个子网络,分别对应于 6 种类型知识单元各自的内部结构,分别是研究问题子网络GP、核心概念子网络GC、研究对象子网络GO、基础理论子网络GT、研究方法子网络GM和个人背景网络GB。本文将各子网络统一表示为GI=(VI,EI-I),GI=(VI,EI-I),I P,C,O,T,M,B VI=v1I,v2I,vnI EI-I=(viI,

41、vjI),i,j=1,2,n (viI,vjI)=1,viI与vjI存在强关系0,viI与vjI存在弱关系(3)其中,节点VI表示子网络中各类型的知识单元集合;边EI-I表示同一类型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例如,建立卓越学者知识结构超网络模型的研究问题子网络GP。研究问题子网络是学者在某学科或领域内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间的关联集合。以卓越学者研究的每个问题为节点,以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为边,建立研究问题子网络GP=(VP,EP-P),则有 EP-P=(viP,vjP),i,j=1,2,n (viP,vjP)=1,viP与vjP存在强关系0,viP与vjP存在弱关系(4)其中,VP=v1P,v2P,vn

42、P为卓越学者的研究问题的有限集合,VP中的元素v1P,v2P,vnP为卓越学者所研究的不同问题,是GP网络中点的集合;(viP,vjP)为GP网络中边的集合,当(viP,vjP)的值为 0 时,表明研究问题viP和vjP间的关联关系较弱,当(viP,vjP)的值为1 时,表明研究问题viP与vjP间存在较强的关联关系,如研究问题vjP是研究问题viP的继承问题。(2)子网络集成子网络集成是指不同的子网络之间形成的关联关系,表现为不同网络中的知识单元之间产生关联。各子网络的关联方式为SEX=(viI,vjJ,vnN)|viI VI,vjJ VJ,vnN VN,I J N ,I,J,N P,C,O

43、,T,M,B (5)其中,SEX表示不同子网络间关联边的集合,且边是无向的;同时,SEX可以表示两层网络之间的关联,三层网络之间的关联,甚至是六层网络知识间的关联。例如,当解决研究问题v1P时,要依据理论v1T和理论v2T,那么研究问题子网络GP和基础理论子网络GT会产生跨层关联,则SEP-T=v1P,v1T,v2T;当解决研究问题v2P时,所依据的理论v3T中涉及核心概念v1C和v2C,那么研究问题子网络GP、基础理论子网络GT与 核 心 概 念 子 网 络GC会 产 生 跨 层 关 联,则SEP-T-C=v2P,v3T,v1C,v2C;卓越学者在个人背景v1B下,探究研究问题v3P时,针对

44、研究对象v1O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涉及核心概念v3C,运用基础理论v4T和研究方法v1M,则SEB-P-O-C-T-M=v1B,v3P,v1O,v3C,v4T,v1M。综上,通过子网络建模及子网络集成,学者的知识结构得以呈现,其整体的模型为 KSNKS=f(GI)=GI+SEXI,X P,C,O,T,M,B(6)该知识超网络模型由 6 个子网络聚合而成,包含 6种不同类型的节点以及多种类型的关联边,可以有效表达学者知识结构的泛在关联、层级形态、多维结构及多粒度属性。3.3 思维结构表示根据思维结构组成的分析可以看到,思维结构来源于知识结构,且在思维结构中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调用的多类知识单

45、元,因此,思维结构实质上是一种由多类型节点组成的异构网络HINTS,即HINTS=(VI,EI),VI VI,EI EI-I+EI-J,I,J P,C,O,T,M,B(7)从思维结构发生的过程来看,科学问题的提出激活了知识结构中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单元,并随着链接不断传递激活信息,最后这些被激活的知识单元与其链接构成了贯穿知识超网络(知识结构)各个层级的子网络。这一子网络即思维网络,刻画了学者解决问题所调用的各类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在知识超网络中,超边能够刻画网络各类型节点间的复杂关系,能够体现知识超网络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因此,922第 8 期刘萍等: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建模与表

46、示方法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功能特点上,思维网络与超边的定义相契合,思维网络可以看作知识超网络中的超边,即ETS=(viP,vjC,vkO,vlT,vmM,vnB)|viP VP,vjC VC,vkO VO,vlT VT,vmM VM,vnB VB (8)综上所述,卓越学者知识创新的过程能通过模型获得较为全面的描述。从静态的结构视角来看,知识结构被表征为由 6 类重要的知识单元相互关联形成的知识超网络,思维结构被表征为超网络中贯穿不同子网络的超边。从动态的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思维结构的生成和知识结构的更新过程都能通过知识超网络的动态变化来体现。4讨 论1945 年,范内瓦布什发表的 诚若所思 一文

47、成为情报学诞生的标志50,随后情报学的研究先后经历了文献-信息-知识的演变过程。其中,基于知识的研究从 1980年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51作为情报学的基础算起,至今已有 40 多年的发展历程。英国学者布鲁克斯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提出,情报学的工作就是对客观知识世界进行分析和组织,并通过“认知地图”来揭示人们创造知识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结点52。他还强调情报学理论研究的任务为研究“世界 2”和“世界 3”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世界 2”的精神世界的知识向“世界 3”的客观知识转化53。但是由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隐藏性和不易获得性,情报学长期以来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探索与组织“世界

48、3”的客观知识方面,忽略了对“世界 2”主观知识的组织和利用。从学者的角度来看,那些被记录在文献的知识是学者的显性知识,脱离了主体,属于“世界 3”的社会知识;那些还未外化的知识是学者的隐性知识,存储在个人头脑里,属于“世界 2”的个人知识。相比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更丰富、更具价值,亟待开发与利用。梁战平54认为,情报学应关注收集、筛选、加工、整理隐性知识的理论和规律。本文对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进行了探究,剖析了认知维度和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组成,为揭示卓越学者隐性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 针 对 学 者 隐 性 知 识 的 表 征 研 究 中,李 纲等55、江文华等56和 Bulut

49、等57通过识别学者文献内容中重要的关键词来表征学者研究主题;孙剑斌等32和席运江等58则探究了词汇间的层次关系,利用层次网络来表征学者的知识结构。但无论词汇还是词汇网络模型,都存在知识元类型单一、知识元间关联关系缺失等问题,无法精准地揭示学者知识结构的个体特征。本文深入地剖析了学者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构建了以研究问题为核心的六层面学者知识结构表征模型,为更好地认知卓越学者知识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发展规律提供帮助。创新性是卓越学者的标志,以往针对卓越学者的创新研究主要聚焦于学者的成长特征和一般规律2-5。然而,这些研究停留于外在影响因素,没有深入卓越学者学术创新的内在机理层面,还不能回答创新何以可能

50、的问题。站在发生学立场上,皮亚杰解释了创新知识的发生实际上是思维结构化运行的结果,而思维的实现又以创新主体知识结构为基础40。因此,要寻得知识创新的路径,就需要回到知识创新的根基,深入学者内在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模式。本文以发生建构知识观理论为指导,探索卓越学者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知识结构与思维结构进行建模与表示,从而为探究卓越学者的创新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也为进一步研究卓越学者的创新机理奠定基础。回到布鲁克斯所强调的情报学理论研究任务,即研究“世界 2”与“世界 3”的相互作用53。如果说“世界 3”是前人的认知总和,包括了已有的知识背景、概念、理论框架和观念,那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