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础设施下乡”与村庄实践共同体的绿色转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298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设施下乡”与村庄实践共同体的绿色转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础设施下乡”与村庄实践共同体的绿色转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础设施下乡”与村庄实践共同体的绿色转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 期(总第 期)学 习 与 探 索 .环境社会学研究“基础设施下乡”与村庄实践共同体的绿色转型范叶超薛珂凝(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摘 要: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的延伸为乡村绿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再造乡村实践构型的同时也对开展实践的乡村居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实践与实践者互构的视角以晋西南两个村庄“煤改气”项目的实施为例本文考察了天然气设施下乡引领的乡村能源利用实践转型聚焦由乡村居民构成的实践共同体在该过程中饰演的关键角色 两村“煤改气”项目的实施具有自上而下的典型特征旨在通过引入新的基础设施来带动村民日常能源利用实践的绿色重构 在政治动员、社会网络和能源体制的先后作用

2、下天然气设施逐步实现了在村庄的普及与此同时村民开始接触和学习利用天然气一个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逐渐形成 由于利用天然气开展实践的内部激励不足、意义指向不明以及与其他日常实践的脱节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出现了分化限制了“煤改气”的成效 在引入基础设施降低乡村日常实践的环境影响时应更加重视乡村居民作为实践者的能动性推动实践与实践共同体的协同演进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关键词:“基础设施下乡”日常实践实践共同体“煤改气”乡村绿色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社会实践论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

3、践路径研究”()作者简介:范叶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薛珂凝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础设施缺位曾被认为是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 相较城镇地区由于缺少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清洁能源供给等基础设施乡村社会运行产生的各种负面环境影响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处置乡村环境问题一度呈失控态势 年末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庄比重为.的村庄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养殖区有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村庄仅占.只有.的村庄完成了改厕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开始以项目和政策形式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有环保效益的基础设施)的建

4、设 年国家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的卫生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此后三年里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至 以上累计改造农村户厕 多万户全国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余万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全国农村地区累计建成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 多万个(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全国 以上的行政村 年末国家又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年)对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做了重点规划 在此背景下城镇地区率先普及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正在向广大乡村地区快速延伸这一现象本文称之为“基础设施下乡”“基础设施下乡”有助于补齐当前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

5、技术供给短板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动力 下乡后的基础设施还增加了乡村地区资源和服务供给的多样性这些替代性的资源和服务为引领乡村日常生活的可持续性转型制造了契机 本文拟探讨“基础设施下乡”后乡村日常生活的绿色转型特别是乡村居民在该进程中饰演的角色 笔者关心的问题是:作为外来新鲜事物一项基础设施如何能够走入乡村日常生活被乡村居民熟悉和利用并重塑他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乡村居民围绕特定基础设施形成的差异性需求又是如何影响设施发挥效用的?一、基础设施与日常生活:一个实践的思路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结构它们是被用来连接和调动一些生活必需物品和服务的人造网络能够促进这些物品和服务在不同社会内部和社会

6、之间持续流动 狭义的基础设施概念专指技术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废弃物清运、交通、信息通信等由单一技术构成的复杂网络广义上的基础设施概念还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指包括教育、公共卫生、应急救援、灾害控制、政治机构、金融、媒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网络本研究在狭义层面使用基础设施概念聚焦技术性基础设施在当前中国乡村地区的延伸 形形色色的基础设施筑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脊梁”我们居家、工作、休闲等领域大多数日常实践的开展都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对基础设施的利用 爱德华兹(.)曾这样论述:“基础设施是现代性的无形背景基础或支撑以及技术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的作用就像法律一样 它们既创造机会也施加限制既促进

7、某些利益也损害另一些利益 在现代社会多重、相互交织的基础设施中生活就是要了解自身在这个巨大系统中的位置这个系统既造福我们又限制我们”鉴于基础设施对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影响任何基础设施的设计、建立和转型都可能驱动日常实践的重构引领生活方式朝着现代性的特定方向变迁 在此方面实践论提供了许多富有参考价值的洞见实践论是当前日常生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理论思路 该思路的核心主张是:日常生活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构成应当将实践设置为日常生活现象的基本分析单位 这首先提示我们应当关注那些与基础设施相关联的日常实践即基础设施的具体利用场景 其次不同版本的实践论一致认为物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夏兹金

8、(.)指出日常实践是在特定的物质安排()中发生的这些物质安排通过各种形式的因果性、预设性、构成性、意向性和可理解性与日常实践的开展相关联 莱克威茨(.)、修芙(.)等实践理论家则提出包括物品、基础设施、工具、硬件设备以及人的身体等在内的各种物质实体本身就是日常实践的一类构成要素 基于基础设施固有的多重属性修芙等进一步阐释了基础设施与日常实践系统间的这种复杂关联:第一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会对日常实践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第二基础设施的多功能性使得它可以同时支持多项日常实践的发生将不同实践串联起来第三基础设施通常是由国家特意设计和建造的这决定了它们的集体性它们需要向社会中多数的实践者提供服务第四基础设施还

9、具有相对坚固性这也与日常实践不易变迁的属性相契合基础设施与日常实践的复杂关联表明基础设施变迁可能会带动日常实践及其构成的日常生活发生变迁日常实践的动态演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基础设施 一些近期研究开始关注实践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者并非基础设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着基础设施设计、建立与转型的完整过程 从实践的思路出发实践者对基础设施的塑造仍然是在他们对实践的开展中发生的主要是借助他们对实践的影响 在理论建构初期实践论并不注重对实践者的分析 为突出实践的本体论地位并与强调主体能动性作用的个体主义理论(如理性选择理论)分隔开诸多版本的实践论都选择将实践者降级为实践的“载体”()角

10、色将实践者的能动性或主体性也看作实践的产物 为纠正该取向修芙等理论家曾专门探讨了实践者与实践的互构性 他们认为实践者在实践演化中的关键角色需要被重视:一方面实践共同体的规模变化会对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一项实践能否流行取决于它能否招募到新的实践者而实践者的大规模背弃则是一项实践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任何一项实践在被实践者学习、分享和开展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转变受实践者与实践互构思路的启发本文聚焦新一波“基础设施下乡”与乡村日常实践的互动着重分析新的基础设施是如何进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带动村庄生活共同体转型的还将探讨生活共同体的演化对“基础设施下乡”成效(特别是环保效益)的可能影响

11、笔者选取的研究案例是 年以来“煤改气”项目在山西省运城市 县两个村庄(瓜峪村和毋伯村均为化名)的实施过程 研究使用的资料源自课题组在两村于 年 月、年 月、年 月底、年 月底至 年 月中旬分四次开展的、为 期 共 天 的 实 地 调 查 调 查 以 家 户()作为资料收集单位我们共调查了 个农户其中:毋伯村 户瓜峪村 户 调查以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方式进行多为“一对一”形式也有家庭成员共同在场的情况访谈主题设置为对两村“煤改气”实施情况的认知 另外我们还访谈了 县负责“煤改气”项目的燃气公司和城市建设服务中心的两名工作人员 所有访谈的录音均征得了受访者同意 除访谈资料外研究还使用了当地政府部门提供

12、的一些相关工作报告和文件 二、“煤改气”项目在村庄的实施概况针对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大气污染问题国务院于 年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通过政策补偿的方式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的能源改革由此揭开了全国“煤改气”工作的序幕 年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 年行动计划要求各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重污染地区“煤改气”项目的实施进度 作为山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地处汾渭平原的运城市于 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名单 作为运城市下辖的 县之一 县政府于 年 月召开了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动员会会议提出要按照“先

13、城区再城乡结合部然后向周边平原地区农村全面辐射”的顺序在全县开展清洁取暖三年试点期(年)“煤改气”工作 会后不久瓜峪村和毋伯村几乎同一时间响应开始在村庄内部推行“煤改气”“煤改气”的目标任务、工程建设、资金测算等由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各村村委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执行 村委在规定期限内确定好本村当年“煤改气”的户数后上报给政府政府便会根据户数下发当年补贴 根据 年 月 县政府发布的 县打赢蓝天保卫战 年工作计划每户“煤改气”的农村家庭可享受 元设备改造补贴资金由市、县两级政府提供 这 元是购买国家提供的一台 型号的燃气壁挂炉和三组 片的采暖散热器加装的部分则需农户自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最初

14、安装时燃气壁挂炉和采暖散热器的费用需农户全部自行垫付一年后可凭票据到村委会领取补贴江海天然气有限公司(化名)是 县唯一一家正规的私营燃气公司负责全县的天然气供应以及各村的燃气管道和调压箱安装同时还经销天然气灶具、壁挂炉、热水器等相关设备 燃气公司将天然气送至农户家中必需的打孔、检修、安装用户管道和燃气表等工作需要向农户收取 元的“入户费”这部分费用不在政府报销范围内 调查发现各村的“入户费”并不相同依据村委会和燃气公司商议的价格大约有 元的浮动最低不少于 元毋伯村“入户费”的收取标准为 元/户瓜峪村为 元/户此外如果村中上报的安装户数少于 户、村庄距县城较远或者经考察某些家庭的房屋结构不适合打

15、孔接管道燃气公司不提供安装服务 该公司在 县设有两个天然气收费点主要是为 年以前安装天然气卡表的用户(多为城镇用户)缴费以及首次安装天然气的用户进行开户服务 年后实施“煤改气”的农户家中安装的均为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可在手机上远程完成自助缴费不再需要去收费点天然气公司在政府允许的气价范围内规定 县的天然气价格为.元/立方米 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气该公司在全县推行阶梯气价春、夏、秋三个季度每月每户限额 立方米(含 立方米)天然气超出 立方米不足 立方米(含 立方米)的实行第二阶梯价格.元/立方米超出 立方米的部分实行第三阶梯价格.元/立方米冬季每月每户限额 立方米(含 立方米)天然气超过即实行第二阶梯价

16、格 另外当家庭户籍人口超过 人时每增加 人第一、二档气量相应增加 立方米用气量基数“煤改气”项目 年在两村刚开始实施时毋伯村约有 户(共 户左右占.)安装了天然气瓜峪村为 户(共 户左右占.)绝大部分农户都持观望态度 年两村迎来了“煤改气”的高潮 有了上一年度安装天然气农户使用体验的真实反馈加上村委兑现承诺将补贴发放给之前“改气”的农户两村越来越多农户放心地加入了“煤改气”的行列到 年末两村九成以上的农户都接入了天然气 年是“煤改气”的收官之年两村又分别有零星农户安装了天然气 调查发现目前除了个别农户住宅(如土坯房)不适合安装天然气外两村几乎所有农户都接入了天然气设备并购置了燃气壁挂炉、采暖散

17、热器、燃气灶等天然气设备圆满完成既定的“煤改气”任务综合来看“煤改气”项目在瓜峪村和毋伯村的实施过程具有自上而下的典型特征通过引入天然气这一基础设施旨在扶植和推广一组新的天然气利用实践将散煤这一高污染燃料从村民开展的做饭、取暖、烧水等日常能源利用实践中淘汰从而减少乡村日常生活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天然气入户与实践共同体转型接入天然气是培育和推广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前提天然气入户后村民方能开始利用天然气开展实践 因此天然气的入户过程也是天然气利用实践“招募”实践者的过程 瓜峪和毋伯两村的“煤改气”项目从开始实施到宣告完成只用了短短三年结果九成以上农户都接入了天然气设施并安装了天然气利用装置 那么

18、是什么因素导致村民们对天然气这一外来新鲜事物迸发出这么大的参与热情呢?易言之村民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纷纷变身为天然气利用实践的潜在实践者的?笔者调查发现天然气利用实践在村庄内“招募”实践者先后遵循了不同的机制(一)政治动员下的首批实践者 年之前 县有的家庭已经在利用天然气开展日常实践但主要集中在县城城区和城中村 对县城周边和更加偏远村庄的家庭而言天然气还属于一个新鲜事物“煤改气”之初瓜峪和毋伯两村村委面向所有农户进行了以宣传为主的强力政治动员督促他们尽快接入天然气村委每天都通过大队广播宣传天然气的好处以及国家关于改气的优惠政策村干部家庭主动带头改气并挨家挨户劝说村民改气 这些动员措施确实也得到村里

19、一些年轻人的响应和支持但占据村庄多数人口的中老年人群仍然对接入天然气存在许多顾虑任凭村委如何宣传也不为所动面对初期“煤改气”户数过少的窘境 年后半年两村村委也及时调整了动员策略 针对拒不改气的情况两村村委都自行制定了一些硬性惩罚措施 例如毋伯村规定如未在三年内完成“煤改气”之后再想改则需先向村委交 元的罚款瓜峪村派出三个在村中有一定威望的村民挨家挨户地走访综合评估各家条件后发现如果某户有能力安装天然气却没有安则会告知其尽快安装否则后续可能会面临一些惩罚如关停家里的水和电 需要注意的是宣传这些措施旨在给村民制造一种心理上的“赶车效应”督促他们早日接入天然气实际上并未被真正执行过除了硬性措施外瓜峪

20、村村委还采取了一些柔性措施来动员农户接入天然气即将“煤改气”与其他民生工程打包在一起规定接入天然气的农户可以优先享受诸如厕所改造、下水道改造、净水入户等后续其他惠民工程 然而除了真正自愿改气的农户外这些政治动员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有村民甚至因为拒不改气与村干部间爆发冲突“煤改气”实施的第一年两村最终都以二成左右的农户安装天然气落下帷幕这些村民也构成了首批接触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实践者(二)社会网络与实践者规模的扩张 年是“煤改气”的第二年瓜峪村和毋伯村迎来了安装天然气的高潮 这一年村委会还是延续与上一年相同的政治动员策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导致农户下定决心参与“煤改气”其中社会网络发挥了重要作

21、用 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共同体中同村村民间的亲缘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频繁而深入的互动 借助这些现有的社会纽带首批天然气利用实践者的体验迅速在村庄内部传播 受访村民表示第一阶段“煤改气”农户反馈的信息要比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村干部来说更加真实可信 许多农户从熟人那里获悉或在熟人家中亲自体验过天然气的便利后便主动要求参与“煤改气”项目社会网络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当亲朋好友都接入天然气后未安装天然气的农户普遍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同伴压力”:社会网络规模越大感受到的压力等级也越高 一大批农户表示正是迫于这种社会压力才同意接入天然气 此外社会网络对招募实践者的作用还体现在燃气设备等物质材料的购买方面

22、 有村民表示在购买燃气设备时除了看重价格外售后维修服务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考量 相比于去县城的商场或燃气公司他们更倾向于在本村的商店中购置这些设备原因是同村之间彼此熟悉受到坑骗的几率比较小且设备出现问题后也方便找人维修透过村庄现有的社会网络天然气在瓜峪和毋伯两村内部实现了普及两村九成以上的农户都在 年末接入了天然气天然气利用实践者规模迅速壮大(三)新建成能源体制的实践者捕获效应 年是 县“煤改气”项目实施的收官之年 有了前两年的基础瓜峪村和毋伯村已经基本实现天然气的普及两村都各余一小部分农户由于种种原因还未接入天然气 在此背景下村庄内部能源体制()的转型已经完成:原先服务于散煤利用实践的相关物质

23、和制度安排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的、支撑天然气利用实践的物质和制度安排“煤改气”以来村委会取消了与煤厂的合作不再为村民以更加优惠的价格统一订购散煤村庄中固定的垃圾点不被允许倾倒煤灰村庄中已随处可见燃气管道和调压箱 另外 县也在农村地区实施“煤改气”后加强对各大小煤矿的管控严格控制煤炭开采的数量这就导致散煤的价格也不断攀升据了解 年当地散煤的价格大约是 元/吨到 年便涨到 元/吨农户烧煤的成本明显增加 散煤价格优势的消失在加速旧能源体制衰落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围绕天然气的新能源体制的建成新能源体制的建成方便接入天然气的农户开展天然气利用实践同时也对尚未接入天然气的农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

24、随着村庄里利用天然气开展实践的农户成为主流未接入天然气的农户有了更多机会来接触和了解天然气利用实践 另一方面当所有的物质和制度安排都围绕天然气建立时坚持利用散煤来开展日常实践变得更加困难 在新建成能源体制的影响下接入和利用天然气似乎已演变为唯一选择除极个别农户外先前那些未接入天然气的农户还是搭上了“煤改气”的末班车成为最后一批被“捕获”的天然气利用实践者(四)天然气下乡驱动的村庄能源利用实践共同体转型在政治动员、社会网络以及新的能源体制的先后作用下瓜峪和毋伯两村实现了天然气的全面普及村民纷纷开始尝试利用天然气来开展做饭、烧水、取暖等日常实践 在村民们相互学习利用天然气的过程中一个新的实践共同体

25、()逐渐形成并壮大 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莱夫(.)和温格(.)提出用来描述实践创新以及新实践扩散的社会基础 简单来理解一个实践共同体就是一项(组)实践的所有实践者在相互交流和学习这项(组)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集体 利用基础设施开展日常实践赋予了实践者特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身份塑造着实践共同体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也会反过来塑造基础设施 随着天然气在村庄的普及村庄内部能源利用实践共同体也在同步发生着转型 由早期的散煤利用实践共同体逐渐转变为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 四、实践共同体分化与“煤改气”成效实践共同体本身具有开放性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当中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对实践产生影响表现为实践者是否继续以及如何

26、开展实践 三年的“煤改气”在瓜峪和毋伯两村内部打造了一个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 课题组在 年末至 年初的最新一次回访时发现这个新兴的实践共同体随着时间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且这种分化对“煤改气”的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的分化最初瓜峪和毋伯两村的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是由一批新手实践者构成他们在此前都缺乏利用天然气的经验共同体内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 但随着时间发展村民们在天然气利用方面已经呈现出显著差异 村民关于天然气利用形成的不同习惯反映了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的分化在坚持利用一段时间天然气后一部分农户成为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坚定实践者()这部分村民已经彻底放弃购买和利用散煤习

27、惯利用天然气来开展所有的日常能源实践 修芙等用实践者生涯()的概念来描述由新手实践者向坚定实践者的演变路径 在新手实践者阶段实践者们总是处于“继续还是放弃”开展实践的两难选择中但只要没有放弃开展实践实践者便会在反复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以许多微妙的方式与实践绑定在一起 正如刚学会开车的人随着驾驶技术越来越娴熟开始用“老司机”来定义自己做饭的新手久而久之终于认同自己的“大厨”身份在跨越一些关键临界点()后实践者便确立了自己的实践者生涯:他们会更加明确自己归属于某个实践共同体的成员身份蜕变成坚定的实践者 有受访村民表示刚开始利用天然气时并不习惯但在使用过程中渐渐发现了天然气具有散煤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如

28、方便、干净、健康)这些优势反过来激励他们继续利用天然气并彻底放弃购买和利用散煤 在坚持利用天然气的过程中这些村民也掌握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甚至能向我们清楚地解释天然气设备的复杂运作原理 此外他们已经开始用天然气利用实践来定义自己 在他们的认知里坚持利用天然气的是村里“年轻”“开明”“有素质”的一帮人而拒绝利用天然气或还在利用散煤的村民则被他们打上“迂腐”“顽固”“没素质”的标签 我们年轻人肯定还是用天然气的居多老年人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步子就落下了文化素质差没有多接触过新事物你再(怎么)给他们说他们就不听他们思想上就接受不了(张 男 岁毋伯村村民)对瓜峪村和毋伯村的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家里接入天

29、然气的村民都变成了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坚定实践者他们中的一些仍然在坚持购买和利用散煤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方面每个村都有少数农户已经很少或完全放弃使用天然气回归到之前的散煤利用实践他们称得上是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叛逃者”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农户则形成了“天然气散煤”的混合能源利用习惯即同时利用天然气和散煤开展日常实践我们称他们为“摇摆的实践者”实际上这些在利用天然气和散煤之间摇摆不定的农户当中有相当多这几年已经习惯利用天然气来做饭但却还没有养成在冬季利用天然气取暖的习惯 回访两村时笔者观察到“煤改气”后仍然有一些村民大批量购买散煤了解得知他们购买散煤的主要用途不是做饭而是取暖 课题组也从瓜峪村副村长

30、候 那里了解到该村有将近一半接入天然气的农户冬季都不会用天然气取暖而是烧煤取暖(二)实践者共同体分化的成因分析为什么天然气利用的实践共同体随着时间发展出现了上述的分化呢?换言之“煤改气”之后为什么有的村民转变为天然气利用的坚定实践者而有些则彻底或部分放弃利用天然气重新开展之前的散煤利用实践呢?综合在两村的调查发现笔者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天然气利用实践缺乏足够的内部激励在问及重新烧煤的原因时几乎所有受访的村民都提到了天然气的使用成本问题 在 县除“煤改气”阶段的设备购置补贴外政府对村民后续用气再无任何其他补贴 调研中有老乡算了一笔账:农村自建房空间大要想达到理想的制暖效果则需要打开多组暖气片以三组

31、来计算的话一天下来的取暖费用大约是 元一个月就是 元左右 暖气片开得越多温度调得越高成本就越高 相比之下散煤大约是 元/吨即使是房屋空间大需要烧锅炉一冬天最多两吨煤(即 元)便可以达到理想的制暖效果即便 年散煤价格上涨到了 元/吨烧煤取暖一冬天下来也只需要花费 元这个价格虽然相当于仅开一组暖气片的花费但却胜在制暖效果 与烧煤取暖相比利用天然气取暖更高的成本和不佳的制暖效果对村民来说明显缺乏吸引力 正是由于难以从利用天然气取暖中获得足够的激励许多村民才又重新改回了烧煤二是天然气利用实践的意义指向不明 尽管瓜峪和毋伯两村村委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动员农户参与“煤改气”但这些举措都只是为了完成天然气

32、入户的指标任务 至于接入天然气的农户是否以及如何利用天然气开展日常实践则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 调查发现两村村委都未明令禁止使用散煤针对仍利用散煤取暖和做饭的农户也没有采取过实际处罚措施用不用天然气是农户自愿选择 这导致“煤改气”之后天然气利用实践在村庄内部长期缺乏清晰的意义或规范指向:利用天然气既谈不上是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也不是强制的要求或必须履行的义务更不会在村民中间制造社会区隔 由于意义指向不明天然气利用实践在村庄内部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认可村民们放弃利用天然气实践也就变得很容易三是天然气利用实践与其他日常实践的脱节 在瓜峪和毋伯两村的调查发现农户开展的做饭、取暖等能源利用实践实际上是嵌入

33、在一个更大的乡村日常实践系统里的与许多其他实践存在着密切关联 其中“炕”是将这些实践串联在一起的一个关键事物“煤改气”之前村民冬天烧煤做饭和取暖的过程中也附带加热了炕热炕既给村民们夜间睡觉创造了舒适的条件也是他们开展吃饭、娱乐、待客等实践的地方 村民们对热炕的实际需求在“煤改气”中被忽视了“煤改气”聚焦于重构能源利用实践但能源利用实践与睡觉、吃饭、娱乐、待客等其他乡村日常实践之间原先的密切关联却没有被复制 与烧煤相比新引入的天然气利用实践与上述这些实践的关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调查发现对热炕的需求在改用天然气后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也是导致一些村民改回烧煤的重要因素 以睡觉为例对体弱多病的年长村民

34、来说尽管打开暖气片也能提高室温但却远没能达到让他们安稳入睡的要求他们还是更习惯在热炕上睡觉(三)实践共同体分化对“煤改气”成效的影响如前所述国家近年来在北方乡村地区实施“煤改气”的背景是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旨在用更加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来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燃煤(特别是高污染的散煤)以减少乡村日常生活开展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 仅从天然气入户率来判断瓜峪和毋伯两村的“煤改气”毫无疑问是成功的短短三年里两村就基本上实现了天然气的普及 但如果考虑到天然气后续的实际利用情况则有必要重新评估“煤改气”的实施效果:天然气设施下乡并未将散煤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淘汰仍有相当多农户在坚持利用散煤乡村日常生活对大气

35、环境的干扰只是部分被移除了 就此而言天然气利用共同体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然气设施充分发挥其环保效果导致偏离“煤改气”项目最初设定的减排目标 五、结论与讨论新一波的“基础设施下乡”为乡村绿色发展创造了机遇 通过引入更加环保的基础设施来重构乡村日常生活既可以切实改善乡村生活水平也为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乡村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仅从字面意思看“基础设施下乡”容易被理解为国家自上而下或由外部向乡村单向的资源输入过程乡村和乡村居民只是这些资源的被动接受方但事实要更加复杂来自乡村内部的社会动力也在同时塑造着“基础设施下乡”的进程乡村居民关于基础设施的认识和利用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设施能否

36、成功嵌入乡村日常生活以及引领乡村社会的可持续性转型 瓜峪村和毋伯村的“煤改气”案例表明基于基础设施利用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及其再生产在“基础设施下乡”中饰演了关键角色 一方面乡村居民在政治动员、社会网络和能源体制的共同作用下接触到并学习开展天然气实践他们组成的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是天然气设施能够在村庄内部快速普及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内部激励不足、意义导向不明以及与其他乡村日常实践的脱节新兴的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后来面临着突出的再生产难题而出现分化反过来限制了天然气设施的环保效果学术界现有的研究倾向于从供需不匹配的角度来阐释本文探讨的“基础设施下乡”困境 这些研究认为“基础设施下乡

37、”自上而下的、“技术官僚式”的决策模式导致许多项目在设计阶段便难以识别和回应村民的差异化需求容易与乡村居民的现实需求脱节 此外华中乡土学派的一批学者指出“基础设施下乡”项目在村庄层面运作中还面临着突出的组织困境:后税费时代最了解村庄现状的乡村组织本应扮演表达村庄内部合理诉求的角色但却由于治权弱化在项目运作中失语甚至寻租造成基础设施与村民实际需求间的错位 换言之只有通过精准识别、尊重并契合村民真实集体需求“基础设施下乡”项目才能够在落地与实施时赢得村庄社会的广泛支持本文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基础设施下乡”遭遇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村民关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具有可塑性从需求侧着手通过重塑村民对基础

38、设施的需求来更好地承接和利用国家在乡村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 一些研究认为实践共同体只能是实践者们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自然结成的它们很难被人为设计通过自上而下的措施来构造和培育实践共同体通常很难实现 但笔者在瓜峪和毋伯两村的调查发现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在两村的兴起是人为政策干预和自然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的政治动员培育了首批天然气利用实践者他们构成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的雏形由于这批实践者本身嵌入在村庄内部的社会网络中他们利用天然气的经验又透过各种社会纽带自然传递给其他村民带动更多村民选择成为天然气利用实践者 如果能够通过恰切的制度安排解决天然气利用实践的内部激励不足、意义指向不明以及与其他乡村日常

39、实践脱节等问题随着天然气利用实践共同体的扩大预期天然气设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环保效用乡村居民并不是基础设施的被动使用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选择是否以及如何利用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尝试嵌入并重构乡村日常生活的进程中饰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在引入基础设施来培育和推广更加可持续的乡村日常实践的同时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来建立、增进和维系村民与这些新实践的联系在村庄内部同步推动实践共同体的绿色转型为乡村生态振兴构建坚实的社会基础参考文献:洪大用、马芳馨: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年第 期 王晓毅: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

40、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年版 王登山主编:农村人居环境绿皮书: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范叶超:理解内生性:实践论与乡村环境变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 年第 期 王海娟: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李祖佩: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 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刘成良:“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性的乡土逻辑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陈锋: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社会 年第 期 曹海林、王真真:项目难以真正“进村入户”的生成机理及治理路径 基于 乡生物质取暖项目的案例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责任编辑:朱 磊张斐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