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220144 上传时间:2025-02-0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单元内容及知识结构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传授目标2、 能力培养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课时安排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桥之美第 一 课时课型:讲读课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识记生字词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认识字词,理解词义。学会作批注。导引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探究、探究讨论理解文章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

2、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建筑艺术的内在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 具 投影仪,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全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

3、握) 2、扫除文字障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朗读课文适时引导点拨矫正明确目标识读生字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

4、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四、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小节。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

5、(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五、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适时引导点拨矫正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

6、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布置作业:反复朗读全文,感受桥面的美。适时引导点拨矫正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小组合作学习合

7、作学习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桥之美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教后反思:通过讨论,学生在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了桥的内在的美。通过感悟理解,学生审美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桥之美第 二 课时课型:讲读课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理解文章内在

8、的美。导引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探究、探究讨论理解文章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建筑艺术的内在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 具 投影仪,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 复习导入1、集体朗读,感受课文语言之美。2、听写生字词3、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桥之美的?二、出示目标三、教学过程完成课后习题。组合作讨论完成任务四、拓展延伸 1、 本文是写法有什么特点? 2、 文章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3、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

9、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复习巩固朗读课文适时引导点拨矫正明确目标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桥之美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语文特点:本文语言以生动说明为主,在形象化的描写中展示了桥的美,让我们感受到

10、了桥各自的风韵。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对桥内在的美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 了从事物外在之形感受内在的气质神韵,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 苏州园林第 一 课时课型:讲读课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传统的说明文,它的结构明确,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线索清晰明了。文章语言简明准确,又生动形象,在介绍中让读者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特有的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上要以朗读引领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内容,语言风格特点,学习作者高超的结构艺术和优美的语文特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2

11、、 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 具 投影仪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 整体

12、感知,认识字词 1、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jin) 斟(zhn)酌(zhu0模(m)样 对称(chn)庸(yng)俗、阑(ln)干。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四、 分析总体结构 1、同学回答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

13、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 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朗读课文适时引导点拨矫正明确目标识读生字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

14、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 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 (板书) 5、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明确:总说-分说 布置作业:继续深入朗读全文,体会语言的特点。适时引导点拨矫正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苏州园林叶圣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

15、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的谐美教后反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字词认识较好,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对文章内容的学习上,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懂得了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 苏州园林第 二 课时课型:讲读课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传统的说明文,它的结构明确,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线索清晰明了。文章语言简明准确,又生动形象,在介绍中让读者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特有的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上要以朗读引领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文章内容,语言风格特点,学习作者高超的结构艺术和优美的语文特点。教

16、学目标4、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5、 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6、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 具 投影仪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复习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 听写生字词回答:作者叶圣陶是哪里人?他是我们现代 家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全文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二、出示学

17、习目标三、教学过程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 复习巩固朗读课文适时引导点拨

18、矫正明确目标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 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

19、 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适时引导点拨矫正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苏州园林叶圣陶 结构: 总写分写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语言:形象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教后反思:通过大家集体讨论学习,同学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感受作者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本文总分的结构方法。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 故宫博物院第 一 课时课型:阅读课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全文

20、有条理地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点及其作用。学习本文重点要学习文章所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研析,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空间顺序的运用。学习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写作说明文的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3、 情

21、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教 具 教学挂图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谁去过故宫?请说说故宫人情况好吗?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到故宫博物院看看,感受一下中国古代皇家生活,了解一下皇家生活的环境。板书故宫博物院,二、出示学习目标四、 整体感知,认识字词1、给下列

22、加点的字注音:金銮(lun)殿 蟠(pan)龙 鎏(li)金 玉玺(x) 妃嫔(Pn) 湛(zhn)蓝上谕(y) 傀儡(ku li) 翊(y)坤宫 修缮(shn) 击罄(qng) 诏(zho)书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溥天之下(同“普”) 率土之滨(沿着)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五、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

23、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朗读课文适时引导点拨矫正明确目标识读生字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4、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 明确:总分总五、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故宫,也学到了对于一些复杂的建筑所采用的说

24、明方法,即:总分,或总分总,以后在我们的说明中也要学习运用。 布置作业:对照课后练习题思考完成。适时引导点拨矫正互动讨论交流回答互动探究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教后反思: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故宫博物院第 二 课时课型:阅读课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全文有条理地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点及其作用。学习本文重点要学习文章所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5、,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研析,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空间顺序的运用。学习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写作说明文的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增

26、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教 具 教学挂图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 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导读教学,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

27、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师生讨论后明确:写太和殿: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

28、部分讨论:(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朗读讨论适时引导点拨矫正明确目标互动讨论交流回答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

29、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四、总结: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

30、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语言特点:说明语言准确,严谨。既有生动说明又有平实说明。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适时点拨指导合作学习合作研读讨论交流互动合作师生共同总结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故宫博物院 前朝太和殿:外观色彩金色,内部装饰龙 建筑位置中心,作用气氛威严 内廷养心殿 装饰以凤为主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教后反思: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

31、第( )页课题说“屏”第 一 课时课型:阅读课设计理念本文是介绍屏的实体事物说明文,全文有条理地介绍了屏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本文重点要学习文章所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研析,进一步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要说明中的表达作用。学习各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写作说明文的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

32、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2、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风格,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感受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教 具 教学挂图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一、导入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导读教学,整体感知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

3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四、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

34、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朗读讨论适时引导点拨矫正明确目标互动讨论交流回答互动小结出示目标出示思考题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教 学 内 容、 步 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及媒体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

35、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

36、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适时点拨指导合作学习合作研读讨论交流互动合作师生共同总结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屏的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说屏 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教后反思:学生对屏风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200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教案第( )页课题说“屏”第 二 课时课型:阅读课设计理念本文是介绍屏的实体事物说明文,全文有条理地介绍了屏的特点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