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81974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79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3.120.01 CCS A 00 5107 四 川 省 ( 绵 阳 市 ) 地 方 标 准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 BDB5107/T 982022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质量提升评价分类 . 1 5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要素 . 1 6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要素 . 5 附录 A(资料性)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方法 . 8 附录 B(资料性)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方法 . 13 参考文献 . 19 DB5107/T 98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2、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由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 绵阳市商务局、 绵阳市生态环境局、绵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绵阳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劲松、李安虎、邓晓勇、李铃、李仕锦、刘杰、蒋庆树、严加伦、李佩东、王焕然、余艳。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质量提升评价分类、区域质量提升评价要素和组织质量提升评价要素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绵阳市行政区域内开展区域和组织的质量提升评价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

3、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J51/T 136 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DB5107/T 982022 将区域质量相关工作及监督抽查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 且资金落实到位。 制定其他倾向质量提升、质量品牌等相关政策。 5.1.4 监督落实 5.1.4.1 将质量工作考核纳入本区域目标绩效考核体系。 5.1.4.2 构建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建立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发

4、布年度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5.1.5 质量宣传 5.1.5.1 宣传党和国家、地区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推广质量提升工作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5.1.5.2 组织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认可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活动,进入社区、企业、学校进行质量教育、质量普法,宣讲质量知识。 5.1.5.3 形成符合本区域特点的质量精神口号。 质量基础 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机构,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服务。 5.2.1 计量 5.2DB5107/T 982022 5.2.4.5 组织开展认证检查。 农

5、产品质量 5.3.1 质量监管 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实施网格化、全域化监管,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行动,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5.3.2 提升方向 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统防统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化双安双创,积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5.3.3 目标要求 省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食品质量 5.4.1 安全监管 5.4.1.1督促企业按照四川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开展食品安全自

6、查、主动报告5.35.45.5DB5107/T 982022 5.5.2.2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组织企业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以物品编码为载体, 覆盖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的质量溯源体系,制定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5.5.3 目标要求 区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服务业质量 以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5.6.1 促进服务业发展 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建设培育,以示范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

7、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发展,发展服务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5.6.2 服务能力提升 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目的, 引导服务业企业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 发挥行业骨干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度, 加大 “绵阳服务” 等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建筑工程质量 5.65.75.8DB5107/T 982022 5.8.2.1 水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地表水断面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任务,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年度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 5.8.2.2 大气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任务。 5.8.3 提升方向 生态

8、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方法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按照附录 A 的方法执行。 6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要素 组织领导 6.1.1组织架构5.96.16.2DB5107/T 982022 组织应明确主要过程 (如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过程、 工艺设计过程、 采购过程、 制造过程、 检验过程、 交付过程、销售服务过程等),确定每个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和测量方法。 6.2.3 过程控制 组织应明确主要过程的控制方法,确保执行人员知晓要求,保持对主

9、要过程的有效监控,明确质量异常的处置过程与方法。 6.2.4 持续改进 组织应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持续开展质量改进活动,运用PDCA循环、标杆比对等工具方法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改进活动的成果在组织内部得到保护和传承。 技术创新 6.3.1 技术提升 组织应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 6.3.2 创新成果 6.3.2.1 组织应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的制修订和其他标准化活动。 6.3.2.2组织应对技术(服务)创新活动成果进行保护。6.36.4DB5107/T 982022 6.4.3 人力资源 6.4

10、.3.1 建立合理科学的晋升机制,对所有员工的职业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形成人才梯队。 6.4.3.2 获取员工的培训需求,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并有效实施培训计划,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要求。 6.4.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适宜的福利政策,改进薪酬与福利政策。 品牌市场 6.5.1 品牌形象 组织应明确市场定位,建立自有品牌,开展品牌营销,维护组织的市场形象和产品形象。建立应急预案。 6.5.2 顾客关系 组织应建立顾客档案、 开展产品 (服务) 电话回访、 现场交流、 满意度调查等活动, 维系顾客关系,运用顾客反馈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 6.5.3 市场表现 组织应持续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

11、化,调整市场竞争策略,利用竞争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 供应商管理6.56.66.7DB5107/T 982022 8 附录A (资料性)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方法 A.1 概述 在开展区域质量提升评价工作时,按本评价方法执行,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及分值。 A.2 评分说明 A.2.1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针对本文件第5章规定的内容,组织专家通过逐项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 A.2.2 区域评价要素包括:组织领导(200分) 、质量基础(200分) 、农产品质量(100分) 、食品质量(100分) 、工业产品质量(100分) 、服务业质量(100分) 、建筑工程质量(100分)和生态环境质量(100分

12、) ,满分1000分。 A.3 评价指标 区域质量提升的评价指标及分值见表A.1。 表A.1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组织领导 (200分) 组织架构(20 分) 成立区域质量工作领导小组。 (20 分) 质量发展规划(20 分) 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 分) 质量部署(20 分) 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类似工作机制,召开质量工作联席会议。(20 分) 政策支持(60 分) 区域质量相关工作及监督抽查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 (15 分) 建立质量品牌激励机制,设立政府质量奖,并开展评选活动,树立质量标杆。 (15 分) 支持市场主体应用新

13、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工艺,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创新。 (15 分) 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15 分) 监督落实(60 分) 建立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将质量工作纳入区域目标绩效考核体系。 (20分) 开展质量状况、质量损失率分析研究。健全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0 分)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并严格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 (20 分) 质量宣传(20 分) 宣传党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 (6 分) 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推广先进质量方法和经验。 (6 分) 认真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质量月” “世界计量日” “世

14、界标准日”“世界认可日” “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 “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活动。(8 分) DB5107/T 982022 9 表A.1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2页/共5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质量基础 (200分) 计量(50 分) 按要求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年度目标任务。(10 分) 执行强制检定停征收费要求,按照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依法督促相关单位通过“绵易检”做好登记备案(5 分) 。按照经济合理、就地就近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在用计量器具做到应检尽检,及时检(5分) 。 围绕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

15、产安全的重点在用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安排部署(5 分) ;开展监督检查并如实记录(5 分) ;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并按时上报(5 分) 。 做好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市级计量专项监督抽查的配合和后处理工作。 (5 分) 开展能效、水效标识监督检查,打击虚标行为。 (5 分) 结合工作日常进行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 (5 分) 标准化(50 分) 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 (25 分) 引导企业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25 分) 检验检测(50 分) 区域组织开展日常、专项检查。 (20 分

16、) (发生检验检测相关事故的一起扣 10 分) 区域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约化发展。 (10 分) 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10 分) 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宣传活动。 (10 分) 认证认可(50 分) 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建设。 (5 分) (区域成功申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得 5 分,成功申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得 4 分,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推广宣传活动的得 3 分) 区域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 (

17、5 分) 开展世界认可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 (5分) 区域内组织积极参与高端品质认证、低碳、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等认证。(5 分) 组织开展认证检查。开展 3C 认证检查得 10 分;管理体系认证检查得 10分;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得 10 分。发生认证相关事故的一起事故扣 10 分。 DB5107/T 982022 表A.1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3页/共5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农产品质量 (100分) 质量监管(50 分) 开展本辖区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并跟进执法。 (5 分) 配合部级、省级、市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并跟进执法。 (5 分

18、) 加强追溯平台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录入生产、销售信息。 (5 分) 执法力量和装备配备满足工作需要,执法监管工作落实到位。 (5 分) 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促提升”行动情况。 (10 分) 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情况。 (10 分) 落实基层网格化监管要求,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巡查活动。 (10 分) 提升方向(30 分)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统防统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10 分) 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引导企业

19、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认证。 (10ADB5107/T 982022 11 表A.1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4页/共5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工业产品质量 (100分) 质量监管(50 分) 制定 年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 。 根据职能分工及当地实际,每年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 增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针对性。(15 分) 加大对重点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和监督抽查结果运用,对重点区域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要专题报告地方政府,组织综合治理,规范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市场秩序。 (20 分)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体系,根据辖区内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辖区内产品

20、质量安全预警、安全信息通报、安全事故报告、安全风险监测等工作制度。 (15 分) 提升方向(30 分) 推动技术标准升级。推动我市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着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 (15 分)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在条件成熟的企业试点,探索建立以物品编码为载体,覆盖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的质量溯源体系,把好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15 分) 目标要求(20分) 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 90%以上。 (20 分) 服务业质量 (100分) 促进服务业发展

21、(80分) 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建设培育。 (30 分)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发展。 (20 分) 发展服务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30 分) 服务能力提升(20 分) 引导服务业企业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 (8 分) 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度。 (6 分) 加大“绵阳服务”等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6 分) 建筑工程质量 (100分) 工程质量监管体系(30分) 推行四川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 。 (15 分) 推行 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标准 。(10 分) 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5

22、分) 提升方向(50 分) 推进工程施工标准化,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 (10 分) 有序发展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提升建筑装修部件质量。 (10 分) 强化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0 分) 开展常见质量问题处理的标准工作、提升开发建设服务质量。 (5 分) 推进建设绿色生态小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5 分) 规范阳光监督执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工作。 (5 分)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对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违法转包分包等行为建立应对措施。 (5 分) DB5107/T 982022 12 表A.1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5页/共5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23、建筑工程质量 (100 分) 目标要求(20 分) 重点项目工程竣工验收一次性合格率达 100%,重点房屋工程竣工验收一次性合格率持续保持 100%。 (10 分) 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 (10 分) 生态环境质量a(100 分) 环境监管b(20 分) 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原则,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5 分)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标准。 (5 分) 环境风险防范: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10 分) 水环境质量(30 分) 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 (30 分

24、。按照省下达地表水断面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年度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得30 分;低于年度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以实际优良水体比例与年度优良水体目标比例的比值乘以考核分值进行折算) 大气环境质量(30 分) 优良天数比率、PM2.5 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30 分。按照省下达优良天数比率、PM2.5 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完成考核指标得 30 分;低于年度优良天数比率、PM2.5 考核指标,以实际完成比例得分) 提升方向(20 分)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9.5%, PM2.5 年均浓度控制在 33g/m3以下,地表水达到或优于类比例达到

25、 100%,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10 分)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 GDP 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内,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 (10 分) 注:有扣分项的,扣完本项分数为止。 a 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事故的,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该项指标不得分。 b 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事故的, “环境监管”指标不得分。 A.4 评价结果 A.4.1 将区域质量提升效果设为四级,即A级、B级、C级和D级。A级为质量提升效果最好等级。 A.4.2 根据评

26、价得出的分数,依据表A.2评判区域质量提升水平。 表A.2 区域等级标准评判 得分区间 区域质量提升评价等级 600 分以下 D 级 600 分800 分(含 600 分) C 级 800 分900 分(含 800 分) B 级 900 分以上(含 900 分) A 级 DB5107/T 982022 13 附录B (资料性)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方法 B.1 概述 在开展组织质量提升评价工作时,按本评价方法执行,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及分值。 B.2 评分说明 B.2.1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针对本文件第6章规定的内容,组织专家通过逐项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 B.2.2 组织评价要素包括基本要素

27、和绩效结果两大类。基本要素包括组织领导(20分) 、运营管理(20分) 、技术创新(20分) 、资源能力(20 分)和品牌市场(20分) 。绩效结果包括组织贡献(20 分) 、市场拓展(20 分) 、持续创新(20 分) 、生产运营(20 分)和资源能力(20分) 。 B.2.3 对组织基本要素和绩效结果分别评分,并按照公式(B.1)计算最终结果。 G = X 50% + Y 50% (B.1) 式中: G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总分; X 基本要素得分; Y 绩效结果得分。 B.3 评价指标 B.3.1 组织质量提升的基本要素评分标准见表B.1。 针对特殊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时, 可根据其特殊

28、性适当调整评价指标项和分值。 表B.1 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组织领导 (20 分) 组织架构(5 分) 组织架构合理,人员配备齐全,组织运转高效。 (2 分) 组织运营中遵守法律法规,注重质量安全,与利益相关方分享信息,政策公开透明。 (3 分) 领导作用(5 分) 质量文化营造,有明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在组织内部得到展开。(2 分) 关注质量提升活动中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合作伙伴等方面的资源配置。 (2 分) 建立了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渠道,沟通方式多样。 (1 分) 计划制定与实施(10 分) 组织有长短期计划,并配备计划实施

29、需要的软硬件资源。 (2 分) 长短期计划的主要绩效指标 KPI 能够融合相关方要求,并落实到计划的实施部门与人员。 (2 分) DB5107/T 982022 14 表B.1 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第2页/共4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组织领导 (20分) 计划制定与实施(10 分) 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监测关键绩效指标,查找绩效差距。 (3分) 根据计划开展情况, 细分考核项目,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3 分) 运营管理 (20 分) 质量管理体系(5 分) 采用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取得成效。 (2 分) 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得到运用,并取得实际效

30、果。 (3 分) 过程规划(5 分) 明确划分了主要业务过程和一般过程,过程体系能够涵盖组织运营的全部内容,过程体系完整有效。 (2 分) 明确了主要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并将 KPI 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执行人员。 (3 分) 过程控制(5 分) 有成熟稳定的流程文件与作业指导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传达。(2 分) 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异常处理规程与方法。 (3 分) 持续改进(5 分) 建立了首席质量官制度, 开展多层次质量改进活动, 如 QC 活动和员工提案活动,员工参与度高。 (1 分) 正确运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持续提升质量水平,过程能力稳定

31、提高。 (2分) 质量改进活动的成果能够固化为组织的知识,并在组织内部得到分享和传承。 (2 分) 技术创新 (20 分) 技术提升(5 分) 明确组织的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发展方向,形成产品与工艺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 (2 分) 有组织特色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1 分) 通过产学研合作,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将人员创新结果纳入绩效体系。(2 分) 创新成果(5 分) 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制修订等标准化活动。 (2 分) 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拥有相应数量和水平的专利、标准等技术文件。 (3 分) 创新保障(10 分) 引进与培育高层次人

32、才, 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 形成创新人才梯队组织。(3 分) 建立创新人员分享创新成果机制,与相关方共享技术信息。 (3 分) 围绕组织方针目标开展研发活动, 编制研发预算, 保障研发投入。 (4 分) DB5107/T 982022 15 表B.1 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第3页/共4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资源能力 (20 分) 现场管理(3 分) 有成熟的工艺文件或服务评价指标,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1 分) 作业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岗位有明确的作业指导书。 (1 分) 生产服务现场设施设备定置摆放,安全设施到位。 (1 分) 数据 收集(5 分)

33、建立顾客关系管理系统,准确收集顾客信息。 (1 分) 生产服务过程信息得到完整记录与保存,台账准确完整,并及时反馈到需要的部门。 (2 分) 建立产品服务数据库,便于质量信息的追溯,落实质量责任。 (2 分) 数据 安全(5 分) 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ERP 等软件得到有效运用。 (1 分) 建立信息保密制度和分级授权制度。 (1 分) 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建立异地备份或采用云服务。 (1 分) 与顾客和供应方建立电子数据交换,方便顾客和供应商获取组织信息。(2 分) 数据 分析(4 分) 引入现代化智能设备, 以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2 分) 采用统计技术与数据挖

34、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改进产品与服务提供,提升运营效能。 (2 分) 人力资源(3 分) 获取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1 分) 开展员工满意调查,并不断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1 分) 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和绩效管理制度。 (1 分) 品牌市场 (20 分) 品牌形象(5 分) 根据企业方针目标,精准定位目标顾客,为目标顾客和产品提供精准画像。 (2 分) 确定品牌定位,建立自主品牌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 (1 分) 配备资源、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2 分) 顾客关系(8 分) 建立与顾客持续沟通机制,不断了解顾客期望,通过顾客分类,精准对接顾客需要。 (

35、2 分) 建立顾客投诉处理程序,快速响应客户投诉,倾听客户声音,定期分析客户需求,制定改善方案。 (2 分) 了解关键客户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将相关信息用于产品设计、生产、 改进以及市场开发和营销过程。 (2 分) 开展顾客满意度研究,依据研究结果改进营销工作,提升顾客满意度。(2 分) DB5107/T 982022 16 表B.1 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第4页/共4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品牌市场 (20分) 市场表现(3 分) 建立竞争情报收集机制, 定期进行市场调查, 与竞争伙伴开展友好竞争。(1 分) 对产品与服务进行标杆比对,特别是市场占有率分析和销售增长率分

36、析。利用竞争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 (2 分) 供应商 管理(4 分) 建立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与关键供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 分) 与供应商分享技术与产品需求信息,帮助供应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1分) 开展供应商评价,培育公平合作关系。 (1 分) B.3.2 组织质量提升的绩效结果评分标准见表B.2。 针对特殊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时, 可根据其特殊性适当调整评价指标项和分值。 表B.2 组织质量提升绩效结果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组织贡献 (20 分) 规模、就业及财 税贡献 (10 分) 全国行业排名上升或达到前三。 (4 分) 近三年销售额稳定提高。 (3 分)

37、 纳税额近三年稳定增加。 (3 分) 社会责任(10 分) 环保设备新增或技改经费投入适宜。 (2 分) 各类污染物排放达标。 (2 分) 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低于国家标准。 (2 分) 污染物排放无违规处罚。 (2 分) 企业各类捐款金额近三年稳定。 (2 分) 市场拓展 (20 分) 市场(10 分) 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提升。 (3 分) 相对市场占有率稳定提升。 (3 分) 单品市场占有率达 30%以上。 (2 分) 营业增长率近三年稳定。 (2 分) 客户(10 分) 对 3 年以上长期合作顾客销售额三年稳定增长。 (3 分) 对当年新增客户的销售额稳定增长。 (3 分) 顾客满意度

38、近三年稳定提升或行业排名前三。 (4 分) DB5107/T 982022 17 表B.2 组织质量提升绩效结果评价指标(第2页/共3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持续创新 (20 分) 研发投入(10 分) 研发(R&D)经费投入近三年稳定增加。 (3 分) 研发人员占比适宜。 (2 分) 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在研发人员中占比近三年稳定增加。 (2 分) 建立了适宜的研发平台。 (3 分) 研发产出(10 分) 近三年新增省级以上政府科技奖励。 (2 分) 近三年授权专利稳定增长。 (2 分) 近三年获得授权软件著作权件数稳定提升。 (2 分) 近三年制修订企业标准 3 项以上。 (1 分

39、) 近三年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 (2 分) 新产品产值销售额占总销售额占比提高。 (1 分) 生产运营 (20 分) 质量水平(8分) 获得战略或市场有影响力客户优秀供应商奖或者市场抽检全部合格者。(2分) 获得政府质量嘉奖。 (2 分) 产品直通率近三年稳定提高或达 99%以上。 (2 分) 顾客服务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分) 成本降低(6分) 质量成本能够准确核算。 (2 分) 近三年产品毛利逐年增加。 (2 分) 产品毛利逐年增加高于同行水平。 (2 分) 交期稳定(6 分) 按时交付率近三年稳定提高。 (2 分) 按期交付率超过同行均值。 (2 分) 生产周期低于

40、行业平均水平。 (2 分) 资源能力 (20 分) 人力资源管理(7 分) 员工满意度近三年稳定提高。 (3 分) 员工薪酬福利近三年稳定增长。 (2 分) 员工流失率 10%以下。 (2 分) 财务管理(6 分) 总资产近三年稳定增加。 (3 分) DB5107/T 982022 18 表B.2 组织质量提升绩效结果评价指标(第3页/共3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 资源能力 (20 分) 财务管理(6 分) 资金周转率稳定提升。 (3 分) 信息化建设(7 分) ERP 系统得到广泛运用。 (2 分) 与上下游信息共享。 (2 分) 新增智能制造设备。 (3 分) B.4 评价结果 B.4.1 将组织质量提升效果设为三级,即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级别越高表明组织质量提升效果越好。 B.4.2 根据评价得出的分数,依据表B.3评判组织质量提升水平。 表B.3 组织等级标准评判 得分区间 组织质量提升评价等级 G80分 三星级 80分G95分 四星级 G95分 五星级 DB5107/T 982022 19 参考文献 1 GB/T 19580-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2 GB/Z 19579-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质量控制/管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