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题(限时: 5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共25 题, 3 分/ 题,共75 分。)1、在学完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 ”的体验活动在布置的活动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种植水稻B、用圆形方孔铜钱作贸易C、穿着麻布衣服D、烧烤食物2、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右图所示,居住在这两种样式中的原始居民 分别是:A、元谋人和半坡人B、元谋人和北京人C、河姆渡人和北京人D、河姆渡人和半坡人3、工作人员收集了以下物件,拟安排在主题为“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橱窗,应摆放、元谋人的牙齿、
2、北京人的石器、北京人遗址灰烬堆、山顶洞人的骨针A、B、C、D、4、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学会制造房屋B、能够掘井引水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5、半坡遗址反映了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下列场景不可能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是A、用鱼叉、鱼钩和渔网捕鱼B、制造和使用彩陶C、使用工具开垦土地D、种植和食用水稻6、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一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他的传说,正确的是、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他会建造宫室,制造衣裳、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发明养蚕缫
3、丝,创造了文字A、B、C、D、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 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我们“寻根问祖 ”应该追溯到A、元谋人B、炎帝、黄帝C、尧、舜、禹D、北京人8、据史记记载:大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D、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9、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与右图报纸取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10、有
4、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 ”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11、国语晋语载: “宗庙之牲(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是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12、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 “尊王攘夷 ”的政策。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A、牧野之战B、春秋争霸C、涿鹿之战D、长平之战13、北京出土的青铜器 “克盉”记载: 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
5、证了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C、诸侯在战时必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14、史记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霸主)。”该材料说明了东周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霸主之位由秦独占A、B、C、D、15、我国古代,人们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C、夏朝D、商朝1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
6、说明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C、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7、某同学在听课笔记中有如右图记录, 这段文字反映的史实是A、秦孝公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 B、秦孝公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C、商鞅宣布承认土地私有制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挖开原有属于君主和其他贵族的土地标志、疆界,重农抑商,使秦国实力大大增强。18、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能变好事的。”老师的观点符合以下哪本书的观点?ABCD19、“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达,却
7、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变成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20、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大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坚实基础21、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 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 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而免除徭役, 老三则被国君派去小县为吏。据此推断,他们可能是居住在A、秦国B、齐国C、楚国D、燕国22、
8、古人常以 “钟鸣鼎食 ”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华生活。由此可见,古代的鼎除了祭祀之外,还可以用于A、装饰B、盛放食物C、乐器D、盛水洗漱23、“周撤(迁移)东,王纲坠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中的这段文字反映了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24、孔子提出 “仁”的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仁”的学说有利于A、强化君主专制B、建立和谐社会C、启发人的思考D、富国强兵25、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下面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约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B、西周初年共分封71 国,其中同姓诸侯40 国C、春秋战
9、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D、虽然商鞅受车裂而亡,但他仍然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二、非选择题(共2 题, 26 题 12 分, 27 题 13 分,共25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 分)材料一半坡博物馆是于1957 年建成的我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包括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和两个文物陈列室。2004 年,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氏族村落破败不堪,半坡博物馆经营惨淡。文章指出,如今氏族村落已经破败不堪,很少人去参观游览,博物馆内甚至出现坍塌现象。材料二2006 年 6 月 9 日晚, 我国第一座史前的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新遗址保护展厅正式揭开面纱。新保护厅增加了更多
10、的保护措施。但是,当大家带着很高的期待, 来到位于东郊的半坡遗址博物馆时候,刚一下车看到周边的环境,一行人十分失望:一幢幢拔地而起的30 层高楼紧邻,让文明遗址变成高楼遮蔽的一块盆地。( 1)加入你是博物馆负责人,你会在材料一提到的两个文物陈列室里面展出哪些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相关的物品,请举三例。(3 分)( 2)为了改变游客稀少的状况,你会策划哪些表演、游戏项目再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请举三例。(3 分)( 3)与半坡人同时处于我国原始农耕的有哪个原始部落居民?他与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何共同点,请举两例。(3 分)( 4)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谈谈你的想法。(3 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
11、题:(共13 分)材料一 毛泽东对商鞅的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利民的伟大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诚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商鞅之法“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中华正能量,人民出版社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商鞅量”商鞅还统一了斗、 桶、权、衡、丈、尺等,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礼法中国中国古代的法律,希望出版社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止过错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 罪及无辜常有。他的这种重刑思想后来被韩非继承和发展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非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的灾难。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利民的伟大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说明。(3 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重要的措施?商鞅实行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 分)( 3)材料三中所提及的“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是在反映哪一个学派?这个学派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得到采用?(3 分)( 4)材料三中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的哪一个学派?你是如何看到他“重刑” 思想的?( 4 分) (分析时答案不得抄袭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