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 第五册 ) 人民美术出版社8 彩墨游戏(一)课业类别:绘画中国画。课业课时:两课时。教材页码:32 、33页教学目标:1 认识到(在宣纸上)作彩墨画的一般特点与简单技法。2 感受、体验在宣纸上作画的乐趣。3 通过彩墨画的练习、感受,初步形成对彩墨画中国画的深厚情感。教学重点:认识、体验一些简单绘画技法,感受宣纸上作画的特性。教学难点:配合运用一些简单技法,有创新地完成自己感受出的彩墨作品。教具准备:1 教具:教师准备一些有简单技法的国画范作和与本课有关的声像课件资料。2 学具:色彩颜料(国画、水彩、水粉等)、墨汁、宣纸;毛笔或板刷;画毡等。教材分析:(一)
2、 编辑指导思想彩墨游戏(一)是三年级学生接触彩墨、水墨画的开始。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彩墨画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在宣纸上)作彩墨画的一般特点。 感受、体验在宣纸上作画的乐趣。从而,达到对彩墨画中国画深厚情感的初步培养。(二) 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以用很多的表现方法去表现,如:油画、国画、版画、铅笔画、彩粉画、蜡笔画等。本课所学的彩墨画可以理解为:是介于水粉、水彩画用材与中国画材料之间的绘画种类,是画在宣纸上的。彩墨画的特点是:色彩明快、艳丽;方法灵活、多样、不受限制。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可以轻松地挥洒、随意地表现,是极易使学生感兴趣的!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材的设置宗旨也是通过本课学习,使
3、学生童心、童趣情感得到宣泄;童真个性得到张扬。真正起到美术教育的激趣效力。假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的绘画兴趣得到激发,为以后中国画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则说明我们的理解思路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组织教学小实验对比激趣。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新授。名家作品赏析(自主式学习)。造型实践活动。作业展示。课后拓展(一)教师组织进行课堂常规教学。(二)教师可以在大小相等的打印纸与宣纸上做点、线、面的渗化效果实验。(传统的中国画就利用了这种特殊的渗化效果。画家将这种效果活学活用,才创造了大批精彩绝伦、令人惊叹的国画作品)。教师新授(以形画形),用圆点、变线、大块面彩墨练习、感受
4、。(三)简单示范,有目的的引导。1圆点的渗化:画花、点树等。瓶画2线的渗化:流动的线条。吴冠中春如线3面的渗化:大块面色彩摆置午夜城市这些点、线、面有什么用处呢?(我们看看画家是怎么运用这些点、线、面的 )。(四)范画研究与讨论。教师小结:水分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用笔的变化都会影响画面的效果。(五)教师有重点的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关键:对表现中学生会用到的点、线、面的活学活用。)(六)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中要尊重学生有目的的临摹;鼓励学生创作)。(七)教师总结。彩墨画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仔细体会,活学活用。表现方法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八)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 彩墨画是我们以后学习中国画的基础。工具就绪。让学生观察、对比得到结果:彩墨在宣纸上会产生“渗化”的效果。 彩墨画画面效果强烈。 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进一步感受彩墨作画的美感。认识一点表现技法。有方向地学习绘画表现语言。教材上的学生作品画的是什么?是运用什么办法完成的?画面运用了哪些办法,画面中的方法你是怎么看出的?学生作业(音乐背景)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或自己创作一副彩墨画。A:临摹。B:创作。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一幅画面。学生自己评价;学生间互评;教师总评。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和画面表现的效果。学生解决问题。稳定学生情绪。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体验在宣纸上表现的特殊效果与表现时的乐趣。引导绘画语言的学习。培养自主观察的习惯。借鉴优秀作品,引发思考。体会学习方法,解决教学重点。进一步解决教学难、重点。为创作提供有利支持。培养积极思考与观察、表达的能力。(自主、合作)学生实践。提高评价能力。培养民主意识。培养交流、表达的能力。板书设计:八 彩墨游戏(一)1“渗化效果”2点、线、面。3简单示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