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教材分析: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单元内容都围绕着功与能量展开。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本节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力的作用效果,为本节课研究力做功的两个要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了大量做功与不做功的例子,如:把物体拉到高空、搬着课本前行等,都为更加
2、形象的理解本课做好了铺垫。另外,初二的学生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抽象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说出两个做功的必要因素,并判断力是否做工。2、明确功的表达式,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来总结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况,利用小组讨论拓展思维宽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来循序渐进引入本节内容,同时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来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入
3、教,由学定教。难点:能准确判断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解决策略:利用课本“想想议议”栏目中的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另外再利用以前所学的惯性知识来总结另一个力不做功的情况,本环节设计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来拓宽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分别手动操作几个动作:1、将物品在地上拿起来2、推动轻质物体移动3、推动重型物体移动4、搬着课本水平移动。让学生观察那些动作施加的力有了成效。分别操作几项动作从而分析自己对物体施加了那些力,有没有成效。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来思考问题,将学生带入知识,并且主动思考知识引入展示一幅图片:姐姐大汗淋漓地推一个石磨,但石磨
4、纹丝不动,弟弟大笑姐姐说其劳而无功。教师提问:弟弟说的对吗?那这个“功”在物理学中到底是什么含义?看照片,思考为什么姐姐下了这么大的力气,却还是劳而无功。首先用一个和生活有关的照片来引起学生注意,在思考过程中引出功这个名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学习一、 设置问题引导自学设计课本中三个基础性问题,学生朗读课本后,在导学案上进行填空问题一:什么叫力对物体做了功?问题二:力学中所做的功包含的两个重要因素问题三:力学中,功等于 表达式为: 单位 符号 朗读课本至少两遍后,在课本中找出相关答案,并填到导学案中,在自学结束后,同学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
5、推进。先学后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新课学习二、自我检测自学成果。 教师指出导学案中导学案中练习巩固完成目标的问题,及拓展训练,能力提升的第一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问题快速完成问题小组讨论答案并组内答疑解惑让学生检测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不足的地方,也就是老师需要重点解释的内容,新课学习三、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根据课本63页图11.1-2分析:哪些情况下是没有做功的。同时,小组内讨论总结不做功的情况有哪些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哪个小组的成员总结的准确又
6、全面首先调动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小组内各抒己见,形成头脑风暴,产生大量的智慧产物,拓宽思维。其次,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学习四、 教师精讲点拨一、力对物体做功1、 课件展示叉车举高物体和马拉车以及起重机吊起货物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力学上的力做了功,是指施加的力有了成效,即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2、 根据力对物体做功的解释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有力施加在物体上(前提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必要条件)3、 重点讲述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展示图片:手推讲桌而不动:付出了力但没有成效(劳而无功)巩固:考虑上课初同学们做的几组动作,其中一个同学
7、推重物而没有推动推力做功了吗?为什么?再回想导入的问题,小明说的对吗 展示图片:把球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动:球由于惯性移动了距离:有距离但没有力(不劳无功)巩固:冰壶运动,冰壶水平面运动过程中,人对冰壶做功了吗? 展示图片:手提箱子行走: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垂直,不同向(劳而无功)巩固:小朋友背着书包行走,小朋友对背包做功了吗? 考虑上课初学生搬着书行走学生根据自学掌握的内容来听老师简单陈述基础性知识,从而查漏补缺理解力做功的首要条件是先要有力,其次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理解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同时当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动态图的形式,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做
8、了功,印象深刻讲练结合,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前后呼应解决课前准备的问题走,手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4、 最后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F,力的方向上s=0(2)有s,F=0(3)有F,也有s,二者垂直(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做题方法,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来看力与运动的方向)二、功的计算1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2、功的单位及物理意义单位:焦耳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3、趣味测试一:鲁智深用2104把垂杨柳拔出一米多高,有力在做功吗,做功为多大? 趣味测试二:孙悟空一跃十万八千里,形象点说就是绕地球一圈还多出
9、来很多,那如此大的功力,他的重力做功多少J?三、课堂小结掌握基础差的同学可以用分析受力示意图的方法来理解第三种情况学生通过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完成两个趣味练习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片段和西游记情节,设计两个趣味练习,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巩固了功的计算。拓展完成导学案上的两个计算题1、 1、马拉着质量是2000的车在水平路上前进400米,马的水平拉力做了3105J的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大?2、 2、小华家住在5楼。一天,他把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提到5楼,问提鸡蛋的力大约做了多少功?一层楼3米学生在导学案上迅速计算,得出结果通过该环节的活动,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把计算题的做题过程在纸上体现出来,再次规范计算题做题步骤。 课后延伸提问:根据本课学习,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哪些无用功?学生自主发言或课后查找。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教学设计小结: 本课设计重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例,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培养,力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步步延伸,最终实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