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40376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大山人”名号之含义及其妻子等问题李福顺一 名号含义之推测与其出身谱系八大山人名统(上林下加金,音劝),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1644年明亡,他躲进南昌奉新山寺庙,隐名埋姓,法名“传綮”,“戊子(1648年)现比丘身,癸巳(1653年)得正法于吾师耕庵散人。(个山小像画面饶宇朴题语)自号“雪個”,更号“个山”,遂又更号“个山驴”。他三十五岁前即1659年前,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均用“传綮”。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因妻子俱死,为传后,他决定还俗,蓄发谋妻子,当年秋来定山桥创建青雲谱道观,成为道士,道名涵虚玄裔朱道朗,字良月,号破雲

2、樵者,亦号八大山人。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他在自己书画作品中题字钤章使用“传綮”、“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似无特殊规律。但自1684年创作杂画册始署款“八大山人”后,直至去世,便始终用此名款,开始“八大山人”四字竪写不连笔,后连写成似哭似笑二字,以至引起后人误解,附会成八大对当时社会哭笑不得。对八大山人名号的理解,在清代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陈鼎(1650-?)八大山人传.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其二是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两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陈说天地四方,皆我为

3、大。一位16岁即已考中进士的王孙,19岁出家,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也情有可原。古人狂是求得社会认可的一种方法。王芑孙雪杖山人诗集序云:“山人以疏狂负累世俗阨穷以死。其平生悲忧愉懌,嬉笑怒骂,以发于诗。狂简之说,发自圣们,古狂今狂,流连寤叹。圣人盖尝求狂焉而莫可得也。观自古文章,若李杜韩苏,未有不狂而能成焉者。”(清文汇乙集卷五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持八大人觉经之说,感觉更合理些。因为八大山人出家后确实对此经钟爱有加,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二十七日题八大人觉经后,表现出他对经文内涵的感悟,现藏上海博物馆。究其原因,是该经内容与他的处境即心境合拍。“八大人觉”或曰“大人八念”

4、,指的是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方法,即: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又据中阿含经。八念经,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因为八大自己没有解释,至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有学者做出新的解释。文物1998年第一期,发表了杨新先生八大山人三题一文,作者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与他的家庭身世与弃僧还俗有关。”“在明洪武时期赐给宁王朱权世系二十个字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浙、向、亲、衷。八大山人属统字辈,恰好是这二十字中的第八个字。那么八大山人

5、的八字,即表示他是宁王朱权后第八代子孙。至于大字,或可能与他小名耷有关,大、耷同音,取其一半,即便是八大,那意思是说,我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按耷,即是大耳朵,驴子、兔子耳朵都大,所以他有个别号驴。”杨先生的解释是建立在八大山人是宁献王朱权第八代子孙的基础上,若八代之说不能成立,则一切解释都要坍塌。而杨文恰恰在这一点上,难以成立。第一,他自己的同一篇文章引述了一首彭文亮的题诗:“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杨文接着说:“瀑泉即(八大山人祖父)多炡的别号,九叶,从朱权祘起为第一代,到八大山人正好是第九代。”九代则只能是九世孙,何来第八代子孙?按我国古

6、代的习惯,推算谁为某谱系几世子孙,一定要从第一代祘起,而不能随便减去第一代。我们常说“祖孙三代”,一定是指祖父、父亲、儿子。难道第三辈的人可以说自己是祖父的第二代子孙吗?又如“九族”,通常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子、孙、重孙、玄孙。玄孙只能称为九世孙,而八大的身世按九族推算,他正好是在玄孙辈上,所以只能称为九世孙,而不能称为八世孙。我想这再明白不过了。第二,我们再求证于明史。宁献王传:“奉国将军多煌,惠王第五子弋阳王奠壏(音献或滥,义为坚实或广阔)五世孙也。孝友嗜学。弋阳五传而绝。”再查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弋阳王系(八大恰是该系)是按奠、觐、宸、拱、多顺序排列的,八大父亲是多字辈,也

7、应是弋阳王五世孙。弋阳王是宁献王的第三代孙,五加三是八,所以多字辈是宁王第八代子孙,那么八大山人的统字辈不就是第九代子孙吗?(明史。诸王世表宁献王谱系中有九世孙统鐶为证)身为宁王九世孙的八大岂敢自称八世孙,那岂不乱了辈分,他的哑巴父亲能容忍吗?所以对“八大山人”名号的涵义只能另寻他解。杨解“八大山人”含意无法立足,对“八还”印章含意的解释也就不攻自破,杨文云:“在山人早期签署八大山人一号时,连带一方八还的印章,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第八代子孙回来了可以延续香火不致斩先人祀了。”其实“八还”印章文义与八大身世没有多少关联,纯属佛教用语,与八大出家后接受佛教洗礼从而思想发生转变有一定关系。八还,按楞

8、严经解释,是指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所由处。“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左加土)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还原所由处,似乎与八大还俗有点关系,其实他的所谓还俗,只是由和尚变为道士而已,并非蓄发为民。八大做道士仿佛有一点认祖归宗的意思,因为第一代宁献王朱权就信道,据英宗朝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四九载:“南昌府-南极长生宫,在西山萧史峰下,宣德七年(1432)宁献王预作寿藏,于此前建琳宫以祀南极,请赐今额,且度道士以奉祀事。”至

9、天顺年间(1357),南昌地区还保存道观十七处之多。宁献王本人还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开列各路神仙名号。至今仍是研究道教的学者的必读书之一。更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八大山人做和尚期间,在书画上款署法名“传綮”,顺理成章;而还俗做道士以后,反而款署“八大山人”法号,很少用道朗、良月等道士名号,令人费解。真是亦佛亦道。关于八大山人涵义的解释,前面已经列举了两种清人的说法,我将信将疑。对第三种杨新先生的新解,又难以苟同。那么我做何解释呢。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确有其事,已不值得怀疑。山人应做何解?据汉语大词典,山人有六种解释:1。管山林的官;2。住在山区的人;3。隐居山林的士人;4。仙家道士;5。江湖术士

10、;6。古代学者士人雅号。八大既然已做了道士,山人就应该指道士,只不过是尝持八大人觉经的道士,换个说法是“八大山人”是通晓佛教的道士。关于“耷”字的解释,杨新先生认为是八大的小名,不知何据。是小名,还是学名,或是别名,或者就是法号“驴”的代称?据启功先生考证,“耷”乃“驴”之俗字:“八大山人名字失传已久,画史传记多书朱耷,而山人真迹署款八大山人之外,或署驴,或署屋驴等,未尝有作耷者。如云是其谱名,则明代宗室名因多怪字,然皆五行递生,耷字偏旁,与五行并无所属,后见阎尔梅自号白耷山人,因忆及仙人骑白驴故事,乃悟耷盖驴之俗字。”(伪八大山人画册)启功先生的解释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马部“驴

11、:似马长耳。”早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长(大)耳就代表驴。所以长耳(大耳)“耷”就是“驴”之俗字。八大速读就成耷,“耷”是驴,所以“八大也是驴。这是中国文字在数千年流行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东汉末切韵之学流行之后,则更为常见。如:之于为诸,不可为叵,不用为甭之类。第一代宁献王朱权著有琼林雅韵一书,说明他是深谙音韵学的,其后代所赐二十个字,是否有他的意见?最不可解者是至今北京人形容某人难以合作斥之为“难揍”,揍,动手脚即可,何难之有?殊不知“揍”乃伺、候二字的速读音(即韵书的切分音),难揍者难伺候也。“耷”绕了一个类似“难揍”的弯子,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怀疑“耷”字的出现是在“八大

12、山人”正式作为法号后的产物,简便而神秘。既然耷是驴,八大也是驴,为什么频繁使用八大山人而绝少使用耷,或干脆用“朱驴”?因为八大与八大人觉经有瓜葛,与他的和尚身份有关系,万一清朝有好事者在他的名字上做文章,他可以有更多的回旋空间。不妨看作是障眼法,署真名怕清政府缉拿,用“朱驴”又过于直白而不雅,转个弯子用“八大山人”或“朱耷”,一般人是看不大明白的,隐名目的可以达到了。八大山人书款,特别是三月十九日,连笔成一个符号,是否包含道教画符的用意?“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画取灵便之状。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云笈七签卷七)道教向来重视符图的作用,有时甚至将其神话,成为

13、护身符。所谓符图即是将汉字加以重新组合,使人不知何谓,神秘莫测。古人出门腰上挂符,为保家庭平安,屋内悬符,为治病人们服符、吞符、饮符。道教三洞十二部经,几乎每一部经都涉及符图。“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实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则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灵,妙也;图,度也。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符字: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令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正

14、,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同上)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八大书款就是道教符图,但我想,他既然做了道士,就会对道教符图有所感悟,在清初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代,他巧妙地利用符图这种艺术形式与清统治者周旋,也是完全可能的。如书刘基有关韬晦的语录:“文成公与人书,后生善美质,须令晦养深厚,天道不翕,聚不能发散。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英华太露耳!余尝与门人言,人家酿得好酒,须以泥封口,莫令丝毫泄漏,藏之数年其味转佳,才泄漏便不中用,亦此意也。”惟妙惟肖地披露了八大的心声。我推测八大对道教理论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有他的作品可资证明。如书黄庭经

15、,并非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而是直接选自道藏:“黄庭经。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嘘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行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钥闔两扉,幽阙侠之高巍巍。”我查阅黄庭经,发现他使用的是庞大的道藏本,而非精选本的云笈七签,因为引文与精选本有差别,如“前有幽阙后命门”,云笈作:“后有幽阙前命门。”又,“阙门壮钥闔两扉。”而云笈作:“阙门茂钥闔两扉。”几个字的差别,透露了八大在道教方面的功底。同时也说明,八大确实在利用道教某些手法与清统治者周旋。二 妻子兄弟问题据文献记载,八大是有妻子和兄弟的,母亲直到他36岁(1661年)弃僧还俗做道士时尚健在,“辛丑夏(即顺治十八年公元

16、1661年),爰予弟先迎养吾母于南昌,予往省。”(山人自题青云谱志略。跋)他35岁还俗做道士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妻、子俱死。”八大作为明宗室后裔,十六岁(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已中进士,1644年崇祯吊死煤山,届时八大已是十九岁的男子汉,照理他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而战。而当年南明政权已在南方成立,他若想为国家效力,是有机会的。当时史可法、阮大鋮、马士英以及他的宗族兄弟统铨、统錡、统鈒等都投入了抗清斗争。他在干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邵长蘅八大山人传记载:“弱冠遭家变,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知道他逃跑了。为防清军搜捕,他隐姓埋名,而且装哑。为生活计,只好以卖书画糊口,款署“传綮”。顺

17、治二年(1645),清令地方官查送明宗藩散居者。很多宗亲被杀。在大明国难当头之际,多数明宗室后裔奋起抗争,壮烈殉国;有的则隐遁山林,改换姓名;有的则出家为僧,遁迹空门;还有的携重兵投降,助清兵屠杀同胞。据笔者查阅相关史料,明亡时,朱氏宗亲中宁献王谱系人丁最为兴旺,仅以八大所在的统字辈而言,就有40名之多。其中不乏书画家。(注1)而且在崇祯年间有六人考中了进士,加上议字辈的,则将近十名被刻入进士碑录。足见宁献王谱系势力之大。八大山人于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也考中了进士,但遗憾的是北京国子监内明清进士碑录中恰恰缺这一年,所以无法查对他的姓名。八大祖宗三代都是书画家,属于良善宗亲。祖父朱多炡,字贞吉

18、,号瀑泉,弋阳王孙,南昌人,袭奉国将军。(注2)工诗歌,画山水善摹古迹,其云山一派,得二米之神,脱尽画家蹊径。父亲朱谋觐(见旁换鸟),字太沖,号鹿洞,多炡第六子,生有喑疾。性颖慧,精于绘事,山水兼文、沈、周、陆之长,复工花鸟,四方以能事迫促,竟以瘵(音债,劳累过度而染肺病)终。(二人传见明画录卷四。八大从叔朱谋垔所著画史会要、书史会要记载更详)。八大承祖、父基因,书画俱佳。剃发为僧后,全靠这点本事养家糊口。他善于伪装,从不露真实身份。朱统(上林下金)大名从不用,书画署名初以“传綮”,弃僧还俗为道士后署名“八大山人”。邵长蘅为他写传,也以“八大山人”为题。他的同门师兄饶宇朴在个山小像上题跋称:“

19、个山綮公,预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孙也。”八大用笔圈掉“四世”二字,变为贞吉先生孙。好朋友都不知道他的底细,足见隐瞒之深。邵为其立传也只笼统地说:“八大,故前明宗室,”哪个王系,祖父、父亲尊姓大名?八大山人名号何谓?通通没有解释,读者对其履历完全两眼一摸黑。是有意为之(合伙骗我们?),还是八大自己守口如瓶?我们一时搞不清楚。如果不是他自己在个山小像上钤押“江西弋阳王孙”印章,恐怕人们永远也难知他的底细。八大的胞兄名朱统尤(左加金),字“雪臞”(八大字“雪個”),宁奉国中尉,与新昌吴漆交,已入洞山,与僧己任居。永历末(1661)卒。看来他这位胞兄在明亡时,也出家为僧了,而且字号也以“雪”字排序,在佛

20、门与八大同辈。统尤(左加金)之子名议渧,字子莊。善诗书兰竹小景。明亡,改名“容重”。隐居南昌蓼洲,卒年七十九。当康熙三十六年(1697)议渧与李彭年、罗牧一起为八大山人画册题词。可见这个侄子在清代是一位名画家。八大在与方士琯通信中提到有两个侄子照顾他,一个叫重喜,一个叫重庆,二人应该另有其父。这样看来,八大至少有弟兄三人。另据石泠先生八大山人年谱披露,1661年。“弋阳王孙议沖归宗一次,后遂未来。”这个议沖应该就是八大的亲生儿子,与议渧名正好相对应,说明他们是同祖父的亲叔伯兄弟。可惜,我们对议沖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妻子俱死”之子,是否就是议冲?八大所提“辛丑之夏,爰予弟先迎养吾母于南昌”的弟

21、,是否就是重喜、重庆之父?都不可知。据南明史记载,有一位“弋阳辅国中尉、中江知县”的朱统錭,不知是否八大的同胞兄弟,同是弋阳脉系,同是统字辈,但字号失记,其他情况又一无所知,所以不敢妄下判断。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明宗室为了活命,纷纷改名换姓,就如同民国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大批满族人纷纷改名换姓一样。这给我们研究他们的身世带来一定困难。如八大从侄议霶,字用霖,宁奉国中尉。父统鐼,江夏知县。议霶从小聪明过人,协助父亲管理江夏钱财,令所有人佩服。南昌被清军攻破后,他便与宗室适菴,挈妻子依魏僖翠微峰下隐居,变姓名林时益,傭田而耕。晚工诗,喜二王草法。我们如果不是偶然翻看魏僖的有关文章,便无法知道这位林益

22、时,曾经是大明宁献王后裔。又如,八大另一位从侄议洘,字燕西,宁王后裔。崇祯末考中进士。国亡,从母姓熊,名非熊,一名奭,字野人。入庐山。幅巾啸咏,不入城市,食贫,充然自得。山居二十年卒。颇有点伯夷、叔齐的作风。试想,我们初次在清初文献中看到这位熊非熊大名时,谁能会想到他是大明宁献王后裔,而且还是崇祯末年的进士?八大山人如果不是书画界几百年来炒得沸沸扬扬,人们也很难知道他的身世。当然,后来在南昌发现了八大的家谱,其身世才大白于天下。注1:仅据朱谋垔画史会要、书史会要记载,宁献王家族书画家就有:朱权、奠培、拱钠(金旁换木)、拱儸(人旁换木)、多炡、多卦、多翼(左加火)、多焈(右上角巳改反文)、谋韦(

23、韦字加土旁,音义同炜)、谋號(下加土)、谋觐(见旁换鸟)、谋媱(女旁换走)、统鍡(音委,不平。系畏累的叠韵即双拼快读字)。注2:封爵并不是临时封赠,而是明初就已按辈分安排好了。明史。诸王传:“明制,皇子封亲王,受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骑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奉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可见八大的祖父朱多炡属于诸王中非嫡系的曾孙辈,故袭封奉国将军。八大若袭封,则应为辅国中尉,可惜明亡,他没有赶上末班车。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