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1.1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9年12月31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七
2、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方式强调对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关注。 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持、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关键是增加对农村的各项资金支持,从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出发,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问题。完善和加强适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功能完备、运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对农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1.2理论依据 农村金融问题十分重要,许多学者都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遗憾的是
3、,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金融供给方面,对于农村金融需求则较少关注。在如何改革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方面,农村信用社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代表作是谢平(2001)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对各方对于农信社改革的争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另外,马晓河,姜长云(2003)认为要以扩大信用社浮动利率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为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与此同时,许多研究认为,农村金融抑制是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林毅夫(2003)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财政代替金融的制度逐渐被放弃,为了支持改革前遗留下来许多资金密
4、集型的大型的重工业企业,政府担心全国每年创造的储蓄不能进入大银行使得政府没有资金来扶持大的重型企业,因此,就抑制除大银行以外的其他中小银行、互助会、民间借贷、互助基金等金融形式的发展,而多数这些金融形式恰恰是农村所需要的金融供给方式。由于担心监管的难度大,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局面至今仍无较大的改善,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的歧视仍然相当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不仅没有松动,总体上,对农村金融的管制甚至还有所强化(马晓河,姜长云,2003)。这使得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僵化,难以提供各种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金融抑制是造成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何广文,1990)。1.3课题研究意义
5、 农村金融关乎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处。其实我国农业多年来是有所发展的,我们谈农村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农民增收难造成的。因而要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就是根据二元经济理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转移,从农业转移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缩小城乡差异,这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点,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上两个办法的成功,取决于农村金融需求的产生和不断满足。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农业生产
6、结构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中就会产生强烈的金融需求;要将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产业,就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发展乡镇企业,就会产生大量的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如果这两项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激励,或者有了这两种金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那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人口的转移只不过是局空话而已。正因为这样,对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不容忽视。所以“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问题,在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的融资条件,对农民增收,有着持续的影晌力。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十分复杂,与农村的政治、
7、社会、经济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农村金融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视角。本课题从农村金融需求出发,着重分析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建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在客观上成为整个中国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特别是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
8、很好的解决。究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缺陷,融资体系不健全,造成农村商品流通的效率低下,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加大,并且已经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课题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对像我国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2.1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一部分首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内涵进行界定,说明本课题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接着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的金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具体的分为非生产性金融需求和生产性金融需求。同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有效金融需求和非有效金融需求,而其中只有有效金融需求才能够支持商业化的金融机构的
9、持续经营。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能够对我国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并盈利形成支持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同时分析有效金融需求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如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农村金融机构的撤出,农村金融供给的稀缺,农村信用社垄断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恶化和非正规金融手段的兴起等种种问题。 第三部分首先从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出发,具体论述要满足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就必须要有多元化的金融供给的主要论点。同时阐释,对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农村金融需求要用不同的金融供给手段相配合来加以解决。最后还分析了我国现有的金融供给与之相比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出发,特
10、别是从农村金融需求出发,结合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缺陷,探讨相关可行性的措施。重点介绍现阶段急需实行的农村金融政策,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和相应的制度创新。2.2论文提纲1前言2国内外文献回顾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3.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3.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3根源分析与解决方案4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与借鉴5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功案例分析6结论致谢参考文献2.3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所用的基本理论,主要是货币金融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实践方面,主要考察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依据基础理论和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现状,改革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合理因素,构造出符合中国农
11、村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首先应强调定量分析,因为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分析结果的支持。没有正确、科学、准确的定量分析,则在定性分析中难免出现无依据的判断。同时,定量分析需要定性分析提供分析框架或者思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规范分析,以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2.4参考文献1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 济,19992 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我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 韩刚.农业政策
12、性金融机构职能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世界农业,2005(1).4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相互关系.上海金融,2005.5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经济研究,2000(4).6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7 Fukuyama.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 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gement(USA), 1995.8 Meyer.R and Nagarajan. G .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As
13、ia: Policies Paradigms ,and Perform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9 Crow.B. and K.A.S Murshid.”Economic Returns to Social Power: Merchants Finance and Interlinkage in the Grain Markets of Bangladesh” .World Development,1994.3.进度安排开题报告:2014年1月26日前提交初稿:2014年2月1日 至 2014年3月1日期间提交二稿:2014年3月8日 至 2014年3月22日期间提交终稿:2014年3月29日 至 2014年4月29日期间提交(指导教师对论文选题评议: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做出评议,并提出是否通过的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