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水教材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表面皿、冰块、热水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六节,通过前面对的温度和湿度学习安排这一内容来分析空气中水汽凝结、降水的形成过程内容安排逻辑性很强。这一节主要学习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降水的形成过程、测量降水量。本教学设计特点:1.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或雾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针对学生对抽象事物理解的局限性,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思想,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3.如果想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有哪些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结合已学
2、知识可知如果想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有两种方法:增加水汽或降低温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2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技能目标 1学会测量降水量。 2能根据对自然的观察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总结。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态度。2体验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学会合作。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湿度与降水的关系。难点是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教学过程课题一、承上提问湿度等对降水影响引入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大,成云降水
3、的可能性也越大,那么水蒸气是怎么变成小水珠降下来的呢?1.实验 水汽凝结实验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另一容器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烧杯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现象 (1) 盛冰容器底部的表面出现小水珠。(2) 烧杯内的空气出现了雾即发生水汽凝结。2.思考 烧杯中的雾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小水珠是怎么来的?答:烧杯中的水汽化,变成水蒸气,当受冷后,变成了小水滴悬浮在烧杯中的空气中,而形成了雾。当上升的雾和水气遇到冷的表面皿底部时,凝结成水珠附在其上。学生相互讨论,自行组织回答,教师小结。3.结论: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所能容纳水汽的能力下降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就发生凝结。过渡:由此可得出,水汽凝结
4、的条件。水汽凝结的条件: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空气中微小的尘粒二、降水的形成1.热带雨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什么物态变化? 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水珠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2.中纬度雨的形成发生什么物态变化?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3.降水的形成条件: 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固态水:小冰晶云 液态水:小液滴气态水:水汽总结: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
5、结云滴云滴增大形成降水凝结的水珠(云滴)和冰晶(云中的温度低于0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固态和液态的水)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三、降水量科学上用来表示降水的大小1.降水量: 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度量单位:毫米;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读出刻度。2.测量工具雨量计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雨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3.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小雨:(50毫米)雨猛如倾盆,雨声震耳,积水特快,江河涨水。4.怎样利用人工降雨的“催化剂”消雨? 在降雨云团移来之前
6、,对云团先实施人工降雨,把雨下到其他地方。人工降雨的“催化剂”有干冰、碘化银、水等。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学会测量降水量。我们先总结再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四、学以致用1.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2.练习云飘在空中而不降水,这可能是由于。 A空气中的水汽不足 B.气温不够高 C.云中凝结的水珠还不够大 D.云的上升运动太快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随气温的升高而。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时,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此时如果空气的温度下降,就可能产生。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这里尘埃称为凝结核。此时云雾中的水滴还不能降到地面,那么怎样
7、才能形成降水呢?云中的水滴互相碰撞合并,其体积逐渐增大,当它大于空气的浮力时,就会以雨、雪、雹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称之为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2.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降水的形成,包括为什么降水有时是雨、有时会是雪或冰雹?在云中并存在着过冷水滴、水汽和冰晶的条件下,冰晶将因水汽在它们上面凝华而不断增长。当冰晶从空气中吸收水汽时,水滴不断蒸发以保持水汽的供应。这样,很快就能形成大冰晶。大的冰晶在下降的过程中,与大气中运动速度慢的、质点小的云滴碰撞合并,形成更大的冰粒。这些冰粒如在较暖气层中融化,就以雨的形式降落;如果来不及融化,就以雪、雹、霰等固体降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科学课要注意学生课后的思考和收集资料及人工降雨在生产生活实践的应用。疑难问题用直观教学,使学生轻松理解抽象的过程。但怎样使学生在讨论、小组合作中达到知识、资源的共享,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还是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