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速度【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 【教学用具】: 刻度尺、秒表、纸锥【教学过程】【要点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游泳比赛时,观众和裁判员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总结】:方法一(观众):_ 方法二(裁判员):_【活动】: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
2、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猜想】:哪一张纸下落得较快? _【思考】:1、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采用哪种方法? _ 2、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_ 3、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总结】: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即计算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点2】:速度及其测量【总结】:速度是用来描述_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_通过的距离。 用符号_表示速度,_表示时间,_表示路程。 速度公式:_,变形公式:_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符号:_, 常用速度单位还有:_、_。【活动】:会读汽车行驶时表
3、盘中速度表指针的动态变化。 了解人和某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4m/s.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为5m/s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4m/s的物理意义:_。 1m/s=_km/h 20m/s=_km/h 108km/h=_m/s 注意:会看速度标志牌和路程标志牌。【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 2、实验器材:_。 3、设计实验表格:【作业】:1.完成以下速度单位的换算:(1)1080km/h=_m/s; (2)6.8108nm=_m,(3)6.5
4、m/s=_km/h;(4)1.5min=_s;(5)7200s=_h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_,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_.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通过的_.公式为_,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它的速度为_m/s,在第2秒内的速度为_m/s,前2秒内通过的路程为_m.3.甲车的速度V1=36km/h,乙车的速度V2=15m/s,则V1_V2,2小时内甲车行驶_米,乙车行驶30km需要_小时.4.汽车的速度计上有“km/h”字样,当速度计指针指在“90”处,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_km/h=_m/s.5.一位同学乘坐一辆汽车行驶
5、在一条限速为60km/h的公路上,他测出汽车每隔2秒就驶过一根路边相距45m的电线杆,则汽车的速度是_m/s,这辆车_(填“已经”或“没有”)超过速度.6.要测量自己步行的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和_,一个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5_.7.一物体通过前半程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米秒,通过后半程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求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2.5米/秒B.1.2米/秒C.2.4米/秒D.5米/秒8.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9.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10.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11.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2:9 B 2:1 C 9:2 D 1:21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4 s内通过20 m的路程,则它前2s内的速度是(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