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机械与人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会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机械效率和机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运用科学探究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析法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2.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重点会运用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能量概念的理解【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 学 问 题 设 计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再现 “知识再现提纲”见学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复
2、习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知识再现提纲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知识点1:机械效率及其计算问题1:什么叫做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如何计算?小结: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计算公式是W有用=Gh;拉力所做的功叫做总功,计算公式是W总=Fs;对我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计算公式是W额=W总-W有用问题2:什么叫做机械效率?如何计算?小结: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计算公式是:=W有用/W总=Gh/Fs=G/nF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例1:【解析】对于滑轮组的计算,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特别注意:s=nh, 其中n一般题目中
3、不直接告诉,需要分析题图得出,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即:从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变式练习1:【解析】本题先利用W有用=Gh计算有用功;在利用W总= W有用/计算出总功知识点2:机械能及相互转化问题1:如何判断物体具有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小结:能够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问题2:如何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小结:(1)判断物体动能的变化时,既要考虑质量,又要考虑速度同一个物体(质量不变),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速度相等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2)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时,既要考虑质量,又要考虑高度同一
4、个物体(质量不变),离地面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例2:【解析】对探究实验“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评估时,常常需要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使用了控制变量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使用转换法是否明显;描述结论时,先确定条件(即控制不变的物理量),然后再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同时注意两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式练习2:【解析】儿童从滑梯上匀速下滑的过程中,由于高度下降,重力势能减小;同时匀速滑动,动能不变所以机械能减小问题4:如何判断机械能的转化?小结:当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若动能减少,势能增大,就可以确定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若
5、势能减少,动能增大,就可以确定是势能转化为动能;若动能和势能都增大或都减小,就不存在机械能的转化;若一种能不变,另一种能变化,也不存在机械能的转化问题5:处理例3和变式练习3例3:【解析】电动自行车在下坡时,位置越来越低,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同时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所以电动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变式练习3:【解析】把玩具汽车的发条旋紧后,使发条的弹性势能增大,把它放在桌面上,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玩具汽车的动能,玩具汽车就能水平前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复习情况,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教师强调该知识点的重要性,学生记忆、书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机械效率的公
6、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说出答案,说明原因教师纠正学生的答案例1答案:2J 1.5J 75%变式练习1答案:(1)2700J(2)4500J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判断物体具有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复习情况,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教师强调应先记住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再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的强调,加深记忆该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说出答案,说明原因教师纠正学生的答案例2答案:(1)木块运动的远近(2)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大(3)b c(4)质量 速度 质量 速度变式练习2答案:D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机械能相互转化的两种情况和机械能不转化的两种情况 教师出示例3和变式练习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说出答案,说明原因教师纠正学生的答案例3答案:增大 减小 重力势 动变式练习3答案:B体验成功 “当堂达标题”见学案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当堂达标题,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作业设计 学案5、6题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