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控制变量法在探究速度活动中的应用。【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看图提出问题:图片中的动物在在想什么呢?教师:猎豹和鹿决战的胜负取决于它们运动的快慢,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快来观看一场体育比赛吧!师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等选手110米栏决赛录像。教师:体育比赛时,观众和裁判各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快慢的?下面咱们共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2、。二进行新课(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在试验室里利用玩具车也组织了几场比赛,请观看。呈现两个几何画板制作的运动动画,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时间。老师现在遇到一个难题,你看怎么解决?呈现第三个几何画板制作的运动动画,提出问题: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求出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从而转化为上述方法(1),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即速度。(二)速度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说明单位时间常取1s、1min、1h等。计算公式:速度=
3、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强调:物理公式是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简洁语言,不仅要记住其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单位: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米/秒(m/s) 读做“米每秒” 常用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运动物体的速度。看图5-20,正确读出人正常行走的速度并说出其物理意义。(三)速度的计算1见课本114页的例题(四)速度的测量1利用仪表测量;2利用速度公式测量活动(集体):发射“喷气火箭”测速度。活动(分组):测纸堆下落的速度。三、小结:四、课后作业1.算一算,1m/s=_ km/h2.短跑比赛时,观众和计时员分别采取哪种方法比较运动员快慢的?【板书设计】第二节 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速度= v=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