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兴趣与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
2、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塑料袋、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带把的铁丝圈、肥皂水、实物投影仪、收录机。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课前活动在教室播放优美的音乐。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导入新课列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问:你对声现象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关于声现象的哪些知识呢?由此导入新课。讨论后回答,教师将典型发言板书。调动学生兴趣,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 学 归 纳一、声音的产生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1-1,同时播放与插图对应的声音。让学生归纳出四幅图的共同观察图片,聆听声音。讨论后得出:物体图音结合,促进学生领悟。培养学生归纳实 验
3、探 究点,引出探究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发声,并找出发声的共同点。提问检查探究结果,引导学生对结果评估。演示:音叉发声振动,弹起泡沫小球。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分析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振动。指导学生讨论P13“想想议议”。展示军鼓、口琴和吉他,让学生观察它们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指导学生自学机械唱片的原理,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类似原理的东西。二、声音的传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4“探究: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并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问:“老师离后排同学较远,但他们仍能听到我的声音,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空气能否
4、传声?”设计实验方案。演示:课本中“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问:你能想象声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吗?指导学生阅读P15“声波”,并讨论声波的含义。 演示:将带把的铁丝圈放入肥皂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将其放在音响前,观察薄膜随声音传播的变化。都在发声。学生三人一组,可观察声带、尺子和橡皮筋等的发声。并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板书)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分组观察、讨论军鼓、口琴和吉他发声时对应的振动。 自学教材,找出类似例子,如:发条式音乐盒。 自学后再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思考后提出问题。如:空气能传声吗? 提出假设,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讨论
5、得出结论:空气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自学、讨论。观察,进一步理解声是一种波。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估、交流能力。加深对结论的理解,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蝉是如何发声的?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实验,巧妙克服“声是一种波”的难点。深 化 认 识 探 究 与 演 示提问:从声现象的角度,请你设想月球会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5的“想想议议”,设计实验验证液体能否传声。 演示:将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浸入水中,看能否还听到声音?并得
6、出结论。 让学生将以上三个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三、声速你知道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根据什么开始计时的吗?这样做的依据什么?指导学生自学P15声速小数据,并找出所发现的规律。板书: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并在全班交流。热烈讨论,充分想象。分组设计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液体也能够传声。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质。踊跃回答,答案可能有对,有错。观察,找到规律:固体传声最快,气体最慢。同种物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兴趣。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引起认知领域的冲突,激起求知欲。培养学生读表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归纳小结创设情景知 识 内 化实验设计测评与小结投影测试题。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在小组交流,并让部分代表在班上交流。独立完成测试题。交流。及时小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反思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5)空气中声速340m/s气体液体 快固体声音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