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内容概述 本章从我们熟悉的机械运动入手,引导我们认识和判断生产、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从而建立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突破心中的“自然参照物”。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运动的绝对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分析实例,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是本章学习的重点。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理解,体会“速度”“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通过对测速实验、st图象、速度仪的认识,解决有关运动的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1长度及其测量,误差。2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速度、速度的计算。4平均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
2、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时间。2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平均速度的求法、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关系的计算。三、学法指导1控制变量法: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运用了这种方法,让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路程相同比较时间。2图象法:在研究速度、路程、时间关系时通过建立坐标系确定三者之间的函数图象,借以研究他们的关系。3理想模型法:在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有的运动我们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但又不妨碍问题的研究。四、教学建议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3、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利用想象的思维方法,选择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判断所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学中计算问题,要求不要太高,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变速问题,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将其当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五、课时分配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
4、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设计者:)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埃及,他要解决测量埃及金字塔高度这个千古难题。他观察金字塔很久了,但从所知道的长度还无法解决问题。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就将自己的
5、想法付诸实践,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你知道他是如何测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10页至第14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长度的单位活动一:记清单位符号,并熟记换算关系:(1)记清单位符号:(如图所示)(2)熟记换算关系:1 km1000 m103 m1 dm0.1 m101 m1 cm0.01 m102 m1 mm0.001 m103 m1 m0.000001 m106 m1 nm0.000000
6、001 m109 m【反思小结 】长度单位要记全,换算关系要牢记。【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长度的单位1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_微米(2Tm)_(填长度单位)的颗粒物,也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用刻度尺测长度活动二: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提示学生思考:零刻线如果磨损了怎么办?3学生实际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高,讨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强调刻度尺使用注意事项。【反思小结】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前: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正确放置刻度尺,
7、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要注意区分大格与小格的数目。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单位【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用刻度尺测长度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A_刻度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1mm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2.20_cm。【教师点拨】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靠近并与被测边平行,所以图中放置正确的是A刻度尺。分度值是指刻度尺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观察可知,01 cm之间有10个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1 mm,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读取数值时
8、,要读估计值,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2.20 cm。时间的测量活动三:1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沙漏除了观赏性外,还能有其他作用吗?2学生阅读课文并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出测量时间的工具;教师归结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转换。3学生分组实验,熟练地掌握秒表的使用。【反思小结】时间单位时、分、秒,1 h60 min,1 min60 s,测量工具有多种,停表使用要记清。【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三:时间的测量3用停表测量校运会上女子1 500 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_5_min10_s_。【教师点拨】题图中秒表短针指在5与6之间,读数为5 min,比5 min多的秒数从
9、长针读出,长针指的位置读数是10 s;短针示数加长针示数的和为5 min10 s,即为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的时间。误差活动四:学生回答: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引出误差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区别误差与错误。【反思小结】1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四:误差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
10、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教师点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A符合题意;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B不符合题意;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C、D不符合题意、故选A。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利用多媒体展现本节知识结构,并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不仅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内容。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2长度的估测3长度的测量4特殊长度的测量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时间的单位2时间的估测3时间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