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物理上册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首先说本课的特点、地位及作用:1、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 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该册教科书是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也有这样的特点。2、本册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变动,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出发设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将学生最感兴趣的声、光放在前面,光现象安排在声现象之后,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之前,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同时光现象在全册有着重要的地位,此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平面镜成像是
2、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教材 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另外,为了加强学 生的自主学习,教材除了专门安排的探究活动外,还特意安排了“ 科学世界”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两个栏目。其次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初二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
3、识和技能: 通过亲自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通过观察感知球 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和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再次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虚像、像与物等大的认识。 相应对策:在组织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
4、验,引导学生归纳、补充,完成重点的落实。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纸接不着像的事实,突破学生在理解虚像概念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针对初二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没有形成,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5、指导: 结合教材编写的内容,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逐渐体验、感悟探究的要素。 (二)学法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法、学法的设计主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平面镜成像知识的实验探究过程,同时以自主、合作、探究
6、教学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辅助,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同时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精神。四、教学程序: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及内容,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 引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 这时
7、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二、 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学习三.组织探究 第三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
8、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
9、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
10、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
11、一正确结论的印象。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四、第四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黑板作图,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
12、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五 归纳总结、课堂小结: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六、检测提升:1关于平面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 B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C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2芭蕾舞演员练习时,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A2m B4m C6m D8m3小红站在穿衣镜前0.3m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m4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像。当她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时,她在镜中像的大小。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三角板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2、完成课后练习七、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规律八年级物理上册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商金才徐水县留村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