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镜成像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具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刻度尺、白纸。课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难点:虚
2、像的概念。学习流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展现猴子捞月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问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二、学习新课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1)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2)像是“近大远小”;等等这节课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设计、进行实验 自学课本43页“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然后回答
3、问题:本实验所用器材: 。合作1:; 组装器材:把方格纸平铺在桌面上;把 插入支架,放在方格纸上做标记;检查平面镜与底面是否垂直。第一次实验:把左点燃的蜡烛A 放在 前方格纸的某位置;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点燃蜡烛的像 ,这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 的位置, 经过测量比较,将数据记入下表中。第二、三次实验:把物体移动到更远(或更近)的距离,重新做上面的实验,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面的表格中。移开蜡烛B,用白纸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上 出现蜡烛的像。次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s/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s/cm像与物的大小比
4、较(放大、缩小或等大)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平行、垂直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合作2:思考问题探究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_探究中使用刻度尺的目的:_探究中为何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如蜡烛):_探究中如果发现另一个物体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_成的像是 像, 像和物的大小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合作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是虚像呢?分析(如图)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小军同学身高1.6m,若他远离平面镜运动,他的像的大小将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学生分析。引导学生联想照
5、镜子的情景。凸面镜和凹面镜自学课本第三节的科学世界,总结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其余学生补充)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四、反馈练习1小军同学身高1.6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1m处时,镜中所成的像与他相距 m。若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像的大小将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某同学漫步在湖边,看到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景色优美的画面
6、,用照相机将其拍下。对于桥在水中的倒影和它在底片上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缩小的实像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C.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缩小的虚像D.底片上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4小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小章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