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1 压 强 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的第一节,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本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2、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
2、标为:(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知识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3、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成功与否,是能否正确建立压强概念的关键,所以压强概念及其建立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压力的概念容易和重力相混淆,学
3、生对于自己周围的压强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这些现象并不能上升到压强的角度去认识,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也是片面的,因此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二、说学情1、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2、学生的思维障碍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学案辅助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互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尽量
4、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说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的过程。(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四大环节: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一)、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让学生捏鸡蛋(1)
5、用两手指捏;(2)把鸡蛋放入掌心用力捏。提问:第2次为什么费了很大劲都很难捏破鸡蛋?通过创设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2、揭示目标,明确要求(二)、新课教学1、压力的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我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设计了一个实验,书放在气球上,问:气球的形状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引导,这个力的施力物是哪个物体,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利用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
6、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2、压强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实验一:用双手指顶铅笔的笔尖和笔帽,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提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因为本节的探究
7、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肥皂、细线、沙盘、图钉。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填写学案表格。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让学生们自己探究结论,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3、压强的计
8、算公式: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例题这道题我采用理论分析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办法与学生共同分析,把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的表
9、达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增大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示,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中的四幅图示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四幅图示,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三)、巩固练习(5分钟)设计理由:这几道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记忆,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