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强。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 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讲
2、解了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 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解释课本例子和同学举例,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压强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已学过的密度、质量、重力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关键,又是今后学习浮力的基础,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
3、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B.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单位;C.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A.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B.通过对生活中压强现象的
4、解释,培养知识应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B.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知道压力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和思路设计理念: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设计总体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
5、活中有关压强应用。2、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课前准备:1.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实验器材的准备:海棉、橡皮泥、气球、肥皂、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自制的压力小桌、自制压力演示
6、器、钩码一盒、水杯、粉笔、针、图钉、水、细线等。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1. 用食指和大拇指轻压着圆珠笔两头,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一样呢?2. 两个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穿普通鞋子走路的人陷下去了,另一个穿着宽宽的滑雪板的人没有陷下去?对刚才的问题,可能同学们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二)讲授新课:1、压力我们用手指去按圆珠笔尖的那头,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手指会感到痛)手指会感觉痛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有一个力作用在手指上?像这个力我们把它叫做什么?(生:压力)观察课件上的情景,这些物体对桌面都有个压力,那通过你的观察,你的体验你是否能
7、对压力给出个定义呢?(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给出压力的定义: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下面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图a)这个好比你坐在椅子上,那他受到的压力应该是怎么样的?(图b)有的物体是在斜面上,那这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是如何的?(图c)还有的物体是作用在竖直墙面上,那它对墙面的压力是怎么样的? abc 图a 第一张图,置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重力是像b、c两图物体不是置于水平面上,压力的大小就不一定等于重力了。在雪地行走,人对地面的压力相同,但是有穿滑雪板跟
8、没有穿的效果也不一样。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压强体验:我们刚才用手指压圆珠笔的两端,手指受到的压力是相同的,但是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用更大的力压圆珠笔两端,手指受到的压力的效果也不一样的。那我们来猜想下这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作用面积是否有关,跟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呢?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下猜想: 图(a) 图(b) 图(c)在课本实验探究中,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通过三个实验观察小桌子陷入海绵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上实验探究里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2)照图(a)(b
9、)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两个砝码,想一想海绵受到的压力相等吗?海绵的受力面积相等吗?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照图(a)(c)那样放上一个砝码,把小桌子放置不同,想一想海绵受到的压力相等吗?海绵的受力面积相等吗?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3)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也就是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例:一台机器重1000N,与地面接触面积是2m2,这台及其对地面的压强多大?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物理学上用p来表示压强,用
10、F来表示压力,用S来表示受力面积。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该单位读作“牛每平方米”,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Pa这个单位有多大呢?举例加深理解:(1)一张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2)一粒西瓜籽对桌面的压强为20Pa;(3)一个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10000Pa。讲解课本例题:一辆质量为50t的坦克在水平地面上,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
11、强与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的大小。已知:,求: 解:答:坦克对地面压强为1.63105Pa,图钉尖对墙面压强为4108Pa 。(4)、交流讨论:A、图钉尖和图钉帽压力相同分析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从例题答案分析理解压力越大是否压强越大。B、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自然引入下一版块:压强的增大与减小3、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生活中有时要增大压强,有时又要减小压强。你能利用压强公式分析下面的一些事例吗?(课本插图)1、 用刀切割水果(刀刃越锋利,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2、 推土机的履带(推土机履带宽大,可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不易陷入泥土中)3、 钉钉子(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有尖锐的尖端,这可以增大压
12、强)4、 华表下的基座(华表下的基座,扩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华表对地基的压强,防止地基下沉。在古塔、宫殿等古建筑物中,都能发现古人为减小压强而作的精心设计)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坦克履带、铁轨下的枕木、注射器的针头很尖另一端接触面积很大,吸管一端被削的很尖)(三)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一、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2、压强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公式: 单位:N/m2 、Pa(帕)三、压强的增大与减小(六)课后反思: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课堂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力求突出课堂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我相信,通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会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这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收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