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阅读:从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比较各篇文章的异同:始得西山宴游记唐 柳宗元自余为僇(l)人,居是州,恒惴(zhu)栗(l)。其隙(x)也,则施施(yy)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榛莽,焚茅茷(f),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y)然洼然,若垤(di)若穴,尺寸千里
2、,攒(cun)蹙(c)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u)为类。悠悠乎与颢(h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
3、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
4、,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学习本文,可注意以下两点: 一、比照与映衬。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
5、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二、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与朱元思书南朝梁 吴均风烟
6、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n)甚箭,猛浪若奔。夹(ji)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n)邈(mi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ng)作响;好鸟相鸣,嘤(yng)嘤成韵。蝉(chn)则千转(zhu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n)飞戾(l)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n)世务者,窥(ku)谷忘反。横柯(k)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翻译:风停了,烟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船)随水流漂浮游荡,(我)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
7、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眼看下去,毫无障碍。急流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巨浪像奔驰的骏马。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互相比较高远。(群山)笔直的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好鸟互相鸣叫,鸣声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的叫声也从不消失。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1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
8、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见太阳。写作手法:1、形声兼备。2、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3、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4
9、、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文字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观第五泄记明代 袁宏道观第五泄记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
10、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翻译:看第五个瀑布游记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11、。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啸、老虎嚎叫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竖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思考:1、这些文字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2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2分)诗 文语 句表达的感情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
12、(1)小石潭记心乐之心情快乐观第五泄记(2) 依依不舍岳阳楼记北宋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tng)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予(y)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ng)(sh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霪(y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ng)倾楫(j)摧。薄(b)暮冥冥(mng),虎啸猿啼。登斯楼
13、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j),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 汀(t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夫(f)!予(y)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y)!噫(y)!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庆历四年春天,滕
14、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气象多变化,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谪迁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
15、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赶路,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们时飞时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们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对着风,
16、那真是快乐的不得了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我先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我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 治抱负,与友
17、人共勉的情怀。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环滁(ch)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ng y)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日出而林霏(fi)开,云归而岩穴(xu)暝(mng),晦(hu)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18、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偻(l)提携(xi),往来而不绝者,滁(ch)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山肴(yo)野蔌(s),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者胜,觥(gng)筹(ch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
19、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
20、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
21、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夕阳挂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而其他宾客跟从。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时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但是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右溪记唐代 元结道州城西百余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3)两岸,悉皆(4)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
22、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5。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6;在人间7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来9,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10)!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11,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12)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13)。 翻译: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1,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2)。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3)。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4),垂下荫影相互遮蔽(5)。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6);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7),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8)。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9),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10)!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11),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 “ 右溪 ”(12) 。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13)。